奈曼旗:田疇沃野裏的新鮮事
行走在通遼市奈曼旗的田疇沃野,你會(hui) 聽到一個(ge) 個(ge) “花式”土地經營模式的故事。
創品牌,穀子免費種
“隻要種穀子,種地就和你無關(guan) 了。”新鎮山咀村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於(yu) 德海這樣介紹“山咀小米”品牌的保護性舉(ju) 措。
種地和農(nong) 民無關(guan) ?聽著很新鮮,究竟是怎麽(me) 一回事兒(er) 呢?
山咀村是新鎮南部山區的一個(ge) 小山村,是久負盛名的中華麥飯石原產(chan) 地。背靠儲(chu) 量龐大的麥飯石山,麥飯石水土的滋養(yang) ,造就了“山咀小米”色澤金黃、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入口綿甜糯香等特點,這也是該小米近年來受到消費者認可和青睞的原因。於(yu) 德海認準了這是一個(ge) 打造本村小米品牌的機會(hui) ,於(yu) 是,他通過黨(dang) 支部領辦種養(yang) 殖合作社的方式,在村裏建起了穀子種植基地和小米加工車間。
“‘山咀小米’的品牌要保住,品質要有保證。怎麽(me) 保?隻能管住品種和種植範圍。”為(wei) 此,於(yu) 德海想出了在本村地域內(nei) “種穀子免費”的招兒(er) 。隻要村民種植穀子,就算是入股合作社了,合作社從(cong) 種子、耕種、管理、秋收全免費,到了秋天,合作社也不強行收購,隻是每市斤高於(yu) 市場價(jia) 1角到2角錢回收穀子。
“價(jia) 格高,自然都賣給合作社,我們(men) 不收本村以外的穀子。”於(yu) 德海說,主要原因是收購價(jia) 格和社員分紅這兩(liang) 樣占據了優(you) 勢。今年的穀子種植麵積達到1500畝(mu) ,預計產(chan) 量在45萬(wan) 斤左右,產(chan) 值能達到260萬(wan) 元。
惠民種,合作社代耕
今年春季,新鎮北大營子村和通遼軍(jun) 分區共建的“軍(jun) 民合作社”社會(hui) 化服務正式啟動,讓這個(ge) 丘陵溝壑中的小山村見識了“隻聞農(nong) 機響,不見人來往”的春耕場景。
5月上旬,一場“雲(yun) 過地皮濕”的小雨讓呂朋東(dong) 抓緊耕種村北山坡上一塊25畝(mu) 的旱田。隻見一台大型農(nong) 機在田裏行駛,呂朋東(dong) 則在地頭悠閑地來回漫步。
“這播種機和咱自家用的那種播種機不一樣,不用人看著,種子不下來它會(hui) 報警。”麵對疑問,呂朋東(dong) 解釋。
近幾年,通遼軍(jun) 分區為(wei) 包聯的北大營子村投入資金120多萬(wan) 元,購買(mai) 了9台大型農(nong) 機和6台免耕機,成立合作社,讓群眾(zhong) 享受到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帶來的利好。
“它播種精準、省籽、距離均勻,出苗後不用間苗。”說起免耕機播種的好處,呂朋東(dong) 張口就來。
“翻地、播種、收割,每項對村民都有優(you) 惠,就拿播種來說,今年全村播種麵積約1.3萬(wan) 畝(mu) ,每畝(mu) 地至少省10元錢。”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祥明算起了節約賬和收入賬,“國家對大型農(nong) 機具耕地還有補貼政策,除了優(you) 惠群眾(zhong) ,我們(men) 合作社每年的收入也在20萬(wan) 元以上,還增加了村集體(ti) 的收入。”
促增收,書(shu) 記帶頭幹
39歲的仲誌強在一片四麵林帶的農(nong) 田裏不斷俯下身仔細觀察著一株株綠苗,那是剛栽下不久的圓蔥苗,眼下這40畝(mu) 地的圓蔥正在緩苗。
杏樹窪村的仲誌強不是第一次種圓蔥了,但上次栽種圓蔥還是3年前。今年,在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晉良的帶動下,他種了大約100畝(mu) 圓蔥。
“這兩(liang) 年圓蔥價(jia) 格還行,有幾戶村民跟著幹的,少的二三十畝(mu) ,多的上百畝(mu) 。”張晉良說。
杏樹窪村耕地條件一般,沙地居多,穩定但收益不多的玉米一直占主導地位。如何讓土地產(chan) 生更大的收益是張晉良一直在探索的事情。一次外出學習(xi) 的機會(hui) ,讓他看到了種植圓蔥的希望。此後,他一門心思研究和種植圓蔥,帶動了村裏部分村民栽種圓蔥。
“投入大、產(chan) 出高、有風險。”仲誌強總結種植圓蔥的種植特點。
“總體(ti) 來說,畝(mu) 效益在3000到1萬(wan) 元不等,平均收入要高過玉米五六倍吧。”張晉良說。
為(wei) 了帶動更多農(nong) 戶,張晉良負責技術、育苗和銷售。據了解,在張晉良的帶動下,該村先後出現了土豆、大蔥等特色種植戶,全村特色經濟作物麵積達1200餘(yu) 畝(mu) ,畝(mu) 純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記者 郭洪申 通訊員 侯顯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