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黃河流域:豐州故城映白塔
黃河之水,滋潤萬(wan) 物。大黑河是黃河上遊末端一條大支流,豐(feng) 州城就位於(yu) 大黑河衝(chong) 積扇上,距離呼和浩特市區18公裏的白塔村。公元916年至公元922年間,豐(feng) 州城建成,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wei) 南、北方以及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融匯集之地。一座白塔、一座古城、一條古驛道,見證了曆經450多年的豐(feng) 州城的興(xing) 衰變遷,展現出一幅幅中原農(nong) 耕民族與(yu) 北方遊牧民族繁衍生息、縱橫馳騁的生動畫卷。
2019年,豐(feng) 州故城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跡覓蹤 感知繁盛
黃河,從(cong) 青海的巴顏喀拉山發端,幾經回轉,在呼和浩特再度改變方向,向南折入晉陝大峽穀,完成了黃河“幾”字形最大的轉彎。黃河幹流流經呼和浩特102.5公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跡。
《綏遠通誌稿》記載:公元916年至922年間,一座東(dong) 西橫跨1000米、南北長達1200米的豐(feng) 州城建成,它曆經450餘(yu) 年。豐(feng) 州故城建於(yu) 遼代,是當時的軍(jun) 事重鎮,到了元代,成為(wei) 中原通往漠北的重要樞紐。資料顯示:城址近正方形,周長約4500米,可見西牆、東(dong) 南牆殘高1-2米,南門遺跡較清楚。城牆為(wei) 夯土築成,殘高2-10米,有馬麵、角樓等遺跡。東(dong) 、南、西三麵辟有城門,並加築甕城,地表散布遼代磚瓦、陶瓷片等。城址文化層厚達6米,曾出土多個(ge) 朝代的精美文物。1970年,城內(nei) 出土一件國寶級文物——元代鈞窯香爐,巧奪天工,現藏於(yu) 內(nei) 蒙古博物院,是中原農(nong) 耕文化與(yu) 遊牧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
據史料記載:遼代在全國廣建廟宇,在公元983年至1101年間達到鼎盛。現在山西省大同市、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保存的遼代佛教建築,基本是遼興(xing) 宗至遼道宗時期所建造。其中,萬(wan) 部華嚴(yan) 經塔(約公元965年—969年)位於(yu) 豐(feng) 州故城西北角,因為(wei) 塔身塗了白堊土,通體(ti) 潔白,故俗稱白塔。潔白無瑕的白塔,在碧空萬(wan) 裏、白雲(yun) 漂浮的天宇下,猶如一柄雪白的利劍,直插藍天,與(yu) 白雲(yun) 交相輝映,陽光從(cong) 塔尖灑下,塔身瑰麗(li) 多彩,古樸雄渾,這就是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白塔聳光”。
白塔是遼代豐(feng) 州城遺留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建築物,也是我國現存遼塔中最精美的一座,雖曆經千年,仍巍然聳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白塔內(nei) 出土了一張中統元寶交鈔,據考證,這張元代紙幣應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早的紙幣實物。1982年,萬(wan) 部華嚴(yan) 經塔被列入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豐(feng) 州城建成後的數百年中,都處於(yu) 繁榮興(xing) 盛的狀態,一度還成為(wei) 中原地區通往漠北的交通樞紐。元代詩人劉秉忠在《過豐(feng) 州》詩中曾描述當時豐(feng) 州城盛景:“晴空高顯寺中塔,曉日平明城上樓。車馬喧闐塵不到,吟鞭斜嫋過豐(feng) 州。”詩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豐(feng) 州的標誌——“寺中塔”(今白塔)。
白塔於(yu) 呼和浩特而言,不僅(jin) 是地理坐標,更是曆史文化符號。悠悠碧空,千年古塔,惠風和暢,風鈴陣陣,串起的是呼和浩特悠遠綿長的曆史文化記憶。
內(nei) 蒙古黃河區域文化研究項目負責人康建國說:“黃河上遊的最後一條支流大黑河和中遊的第一條支流渾河,都在呼和浩特境內(nei) 匯入黃河。呼和浩特全域都處於(yu) 黃河流域上,豐(feng) 富的水資源滋潤了這片土地,孕育了肥沃的土默川平原,滋養(yang) 了這裏的各族人民。”
農(nong) 牧交錯 和諧共榮
自古以來,內(nei) 蒙古地區就是中國北方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園。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更是核心地帶,農(nong) 耕文明與(yu) 遊牧文明在這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
《內(nei) 蒙古黃河曆史文化》係列叢(cong) 書(shu) (中)記載:遼代采取“因俗而治”的治國方針,將國家統治區域劃分為(wei) 幾個(ge) 比較大的行政管理區劃,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屬於(yu) 西京道轄區內(nei) ,而此區域是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為(wei) 主,同時又有畜牧業(ye) 的區域,這也體(ti) 現出統治者對農(nong) 業(ye) 文明的接受與(yu) 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此時期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成為(wei) 不同時期我國北方農(nong) 牧交錯變遷的匯集之地。
《內(nei) 蒙古通史》中這樣寫(xie) 道: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所轄州縣位於(yu) 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及鄰近地區者有豐(feng) 州天德軍(jun) (今內(nei) 蒙古呼和浩特市東(dong) 白塔子古城),雲(yun) 內(nei) 州開遠軍(jun) (今內(nei) 蒙古土默特左旗)、天德軍(jun) (今內(nei) 蒙古烏(wu) 拉特前旗),寧邊州鎮西軍(jun) (今內(nei) 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窯溝鄉(xiang) 下城灣古城址),金肅州(今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西北),東(dong) 勝州武興(xing) 軍(jun) (今內(nei) 蒙古托克托縣東(dong) 沙崗子古城址)、河清軍(jun) (今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市北部地區),淨州(今內(nei) 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地區)。豐(feng) 州故城一帶是典型的十字路口,從(cong) 這裏向南進入中原,向北越過陰山進入漠北,向西進入西夏和河西走廊乃至西域。遼代在這裏設置州縣和軍(jun) 事駐守機構,一方麵加強對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的管理,另一方麵為(wei) 當地開發建設提供了官方支持,尤其是官方組織推行的以農(nong) 業(ye) 為(wei) 手段的開發策略,進一步推動了當地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發展,保障了邊疆的穩固。
公元907年—1125年期間,遼代在統治疆域內(nei) (即今內(nei) 蒙古自治區大部)共同發展農(nong) 牧業(ye) ,這對於(yu) 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的開發建設也產(chan) 生了深遠的曆史影響。《金史·地理誌》中記載:公元1125年,豐(feng) 州共有22683戶,如按每戶平均5人計算,則有人口10萬(wan) 左右,這在當時已是人口較多的州邑了。
《內(nei) 蒙古黃河曆史文化》係列叢(cong) 書(shu) (中)記載:在金朝統治時期,遼朝設置的西京道的經濟文化發展幾乎超過了遼朝全盛時期。金朝在漠南地區除了沿襲遼代州縣建置外,還進行了新的創置。如設置於(yu) 今內(nei) 蒙古中西部境內(nei) 的州府機構主要有:昌州(今內(nei) 蒙古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九連城古城遺址)、燕子城(今河北省張北縣北,即金代撫州)、北羊城(即遼代炭山羊城,今灤河上遊沽源縣南境)等等。這些機構也成為(wei) 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開發建設的主要角色,包括以興(xing) 建定居聚落與(yu) 移民及土地開墾為(wei) 手段的開發建設,同時也出現了眾(zhong) 多圍繞著軍(jun) 事防禦的建築設施。由此可見,此時期不僅(jin) 僅(jin) 是在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在整個(ge) 北方草原都呈現出農(nong) 耕文明與(yu) 遊牧文明相互融合促進的發展趨勢。
絲(si) 綢之路 民族交融
草原絲(si) 綢之路曆史悠久,在遼代達到了曆史上的繁盛時期,豐(feng) 州城地位舉(ju) 足輕重。公元1005年,在豐(feng) 州城設置了一個(ge) 交易市場,豐(feng) 州城成為(wei) 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地區居民進行貿易交換的集市。金、銀礦,鹽業(ye) ,陶瓷業(ye) 成為(wei) 重要經濟來源。到了元代,豐(feng) 州城屬中書(shu) 省大同路管轄。豐(feng) 州城作為(wei) 南北與(yu) 東(dong) 西交通交會(hui) 點,途經豐(feng) 州城的各民族、各階層的人絡繹不絕。
《草原絲(si) 綢之路曆史文化遺產(chan) 論綱》中這樣寫(xie) 道:草原絲(si) 綢之路大體(ti) 在黃河流域中下遊及以北的今內(nei) 蒙古地區為(wei) 起始,通過幾條路線向北進入蒙古高原,抵今鄂爾渾河流域、貝加爾湖諸地,向西或經西伯利亞(ya) 草原直達東(dong) 歐,或向西越過杭愛山,沿阿爾泰山西行,向南折入天山以北地區,再向西抵達鹹海、裏海和黑海沿岸,乃至更西的歐洲。
據史料記載,豐(feng) 州城按唐代中等城市的製度建設,城內(nei) 官署、市肆、廟宇、民居等一應俱全。城內(nei) 各族人群共居,語言多種,文化互鑒融通,經濟空前繁榮,工商業(ye) 成為(wei) 城市居民的主業(ye) ,最主要的商品是瓷器和絲(si) 綢。當時的豐(feng) 州城,除了共同生活著漢族、北方遊牧民族,還有來自中西亞(ya) 的“色目人”等,共同促進了豐(feng) 州城的民族融合發展。
從(cong) 白塔內(nei) 發現的石碑碑刻文字可見,豐(feng) 州城不僅(jin) 規劃齊整,而且工商業(ye) 發展水平很高。城內(nei) 有東(dong) 南、東(dong) 北、西南、西北四坊,還有牛市巷、麻市巷、染巷、酪巷等行業(ye) 街區。碑文中還出現了不少以漢族姓氏命名的村莊,如李家戶、薛家村,也有以少數民族語言來命名的村落以及部落名稱,反映出當時豐(feng) 州及其周邊地區多民族共處的情況。
《元史》記載:豐(feng) 州人耕田種地、做買(mai) 做賣,過著怡然自樂(le) 、相當富足的生活,使得豐(feng) 州城到處呈現出繁華興(xing) 盛的景象。(內(nei) 蒙古日報社融媒體(ti) 記者 郭偉(wei) 偉(wei) )
(圖片除署名外由鄂爾多斯博物館、內(nei) 蒙古博物院、烏(wu) 海博物館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