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沙地的錦繡蝶變
呼倫(lun) 貝爾有兩(liang) 個(ge) 廣為(wei) 人知的“後綴”,一個(ge) 是草原,一個(ge) 是沙地。
呼倫(lun) 貝爾草原麵積993萬(wan) 公頃,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這裏是令人向往的呼倫(lun) 貝爾。在草原深處有一塊麵積巨大的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呼倫(lun) 貝爾沙地。
你到過如今的呼倫(lun) 貝爾沙地嗎?穿行在鄂溫克族自治旗、新巴爾虎左旗與(yu) 陳巴爾虎旗,草色碧綠,樹木蒼翠,綠意與(yu) 天邊接壤,一片片牛群或閑臥或悠然吃草,野兔等小精靈不時跳躍而起。
你能想象十幾年前的呼倫(lun) 貝爾沙地嗎?遍地流沙,寸草不生。甚至草原都被沙子“割開”,留下一道道黃色“瘢痕”。沙地蔓延最嚴(yan) 重的時候,牧民的家門都被黃沙封住,出入道路更是被掩埋。
從(cong) 2004年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看,呼倫(lun) 貝爾草原沙化土地麵積達到1950多萬(wan) 畝(mu) 。
從(cong) 2019年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看,呼倫(lun) 貝爾市沙化土地總麵積為(wei) 1819.5萬(wan) 畝(mu) 。15年間,呼倫(lun) 貝爾沙地麵積減少了130多萬(wan) 畝(mu) 。
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綠富同興(xing) ,多年的探索與(yu) 奮進,呼倫(lun) 貝爾沙地治理的量變累積為(wei) 質變,呼倫(lun) 貝爾沙地“破繭成蝶”——荒漠化和沙化麵積實現“雙減少”。
轉變,源於(yu) 對生命與(yu) 生態的敬畏。
如今,綠色已成為(wei) 呼倫(lun) 貝爾沙地的一種信仰。打造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綠色經濟,從(cong) “盼溫飽”到“盼環保”,從(cong) “求生存”到“求生態”,綠色充盈在這裏。
黃沙包圍:繁榮,湮沒沙海
呼倫(lun) 貝爾一直因草原而聞名遐邇,這裏擁有山水林田湖草沙完備的生態係統。
曾幾何時,繁榮湮沒於(yu) 沙海。曆史上形成的呼倫(lun) 貝爾沙地,地處呼倫(lun) 貝爾草原的核心區域,呈不規則狀分布,由海拉爾河流域、伊敏河流域、新巴爾虎左旗中部3條沙帶和新巴爾虎右旗呼倫(lun) 湖沿岸零星分布的沙丘組成,主要分布於(yu) 新巴爾虎左旗、鄂溫克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右旗、海拉爾區、紮賚諾爾區和滿洲裏市。
土地持續沙化,讓人們(men) 不知所措。53歲的新巴爾虎左旗甘珠爾蘇木阿木古郎布日德嘎查牧民巴圖蘇榮回想起當年的境況,仍然心有餘(yu) 悸:“那時候一點樹都看不到,到處都是沙子。我家的草場就在沙帶的東(dong) 邊,牛羊的嘴裏、眼窩裏都是沙子。”
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陳巴爾虎旗與(yu) 鄂溫克族自治旗等地。陳巴爾虎旗牧民烏(wu) 日力格說:“那時候,幹旱少雨就是噩夢。我家的一部分草場過去沙化嚴(yan) 重,一眼看去是一望無際的沙海,可以說是赤地千裏。”
2007年主汛期,向來水量充沛的莫日格勒河、克魯倫(lun) 河由於(yu) 幹旱少雨而斷流,就連呼倫(lun) 貝爾沙地東(dong) 邊的呼倫(lun) 湖水位也嚴(yan) 重下降。
沒有水,土地沙化更趨嚴(yan) 重,沙塵暴肆虐。牧民早上起床,推不開蒙古包的門——沙塵暴把蒙古包埋了。37歲的阿木古郎布日德嘎查牧民烏(wu) 恩乎說:“我十幾歲的時候,家門口都是黃黃的沙坨。”
由於(yu) 無法正常放牧,陳巴爾虎旗呼和諾爾鎮烏(wu) 布日諾爾嘎查33歲的牧民貝爾一家,2007年跟隨嘎查裏十幾戶牧民一起集體(ti) 搬遷到了生態移民小區。
土地沙化,已經成為(wei) 阻礙人們(men) 正常生活與(yu) 當地經濟發展的“病灶”,去除病灶,勢在必行。
綠色召喚:治沙,步履不停
治沙戰役,從(cong) 2009年打響。當年,呼倫(lun) 貝爾市公共公益項目“一號工程”啟動——呼倫(lun) 貝爾開始向沙地宣戰。
新巴爾虎左旗位於(yu) 呼倫(lun) 貝爾草原腹地,也是呼倫(lun) 貝爾市6個(ge) 沙區旗市區中沙地麵積最大、治理任務最繁重、最艱巨的地區。境內(nei) 3條沙帶自北向南呈品字形切割分布。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全旗沙化土地總麵積1160.4萬(wan) 畝(mu) ,占呼倫(lun) 貝爾沙地總麵積的60.4%,占全旗總土地麵積的35.7%。
作為(wei) 呼倫(lun) 貝爾沙地治沙的主戰場,新巴爾虎左旗按照呼倫(lun) 貝爾沙地綜合治理規劃要求,以構建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呼倫(lun) 貝爾沙地西部防線為(wei) 目標,緊緊圍繞“生態立旗”發展戰略,整合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造林補貼試點、農(nong) 業(ye) 綜合開發、退牧還草等各項重點生態工程,全力推進草原生態環境建設,打響沙區綜合治理攻堅戰。
“那時我們(men) 在嵯崗牧場造林,在呼倫(lun) 湖北麵150公裏處做2米見方的蘆葦沙障,然後種檸條、樟子鬆、楊樹,當年成活率達到了90%。”新巴爾虎左旗甘珠爾蘇木綜合保障和技術推廣中心林業(ye) 副高級工程師朝魯門說。
從(cong) 海拉爾向北走,到達位於(yu) 呼倫(lun) 貝爾市西部的陳巴爾虎旗,這裏沙地麵積占呼倫(lun) 貝爾沙地麵積約18%。
2009年以來,陳巴爾虎旗全麵實施“生態立旗”戰略,以保護和恢複林草植被、遏製沙化擴展趨勢、改善生態狀況為(wei) 目標,以林草工程項目建設為(wei) 載體(ti) ,以防沙治沙為(wei) 重點,依托國家“三北”防護林和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大力實施沙地綜合治理。
“這裏首先用燕麥、堿草按照沙地水平等高線設置機械沙障,再在其間種下適合當地生長的檸條,等草長出來,就能形成生物沙障,實現自我更新繁衍,然後在沙帶外圍種下灌木,從(cong) 而牢牢地把流沙固定住。”陳巴爾虎旗林草局項目辦負責人寶成說。
鄂溫克族自治旗林業(ye) 部門結合“三北”工程造林、封山育林等任務,在防沙治沙建設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十三五”以來該旗共完成防沙治沙麵積11萬(wan) 多畝(mu) 。
在鄂溫克草原,生物沙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鄂溫克族自治旗用楊柴和燕麥做成1米見方的草方格。兩(liang) 三年楊柴就能長起來,形成自我更新的能力,固定住流沙,再在山凹處按照自然分布規律種上鄉(xiang) 土樹種樟子鬆,仿佛為(wei) 沙地蓋上了綠傘(san) ,100公裏的沙帶基本恢複了植被。
山一程水一程,治沙人從(cong) 未停下追綠的步伐。
生態突圍:護綠,任重道遠
堅持生態和發展“一盤棋”思想,是呼倫(lun) 貝爾市秉持的發展主線。“十三五”期間,呼倫(lun) 貝爾市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675.88萬(wan) 畝(mu) 。“十四五”以來,采取喬(qiao) 木造林、人工種草、草原改良等治理措施完成防沙治沙麵積56.43萬(wan) 畝(mu) 。
當前呼倫(lun) 貝爾沙地實現了“從(cong) 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曆史性轉折,土地沙化形勢由“整體(ti) 惡化,局部好轉”轉變為(wei) “總體(ti) 遏製,局部改善”。
經過治理,鄂溫克族自治旗境內(nei) 伊敏河東(dong) 岸沙地治理區栽植的樟子鬆已經形成防風固沙林帶,流動沙地被植被覆蓋,覆蓋率達60%,轉化為(wei) 固定沙地;由北向南貫通中部的沙帶上沙地樟子鬆已填充成林。據統計,2019年以來,鄂溫克族自治旗共計完成草原生態修複逾52萬(wan) 畝(mu) ,項目區草地植被逐步恢複,植被蓋度由原來的35%提高到60%以上。
新巴爾虎左旗先後在流動性強的阿木古郎鎮周邊沙地、甘珠爾沙地、301國道兩(liang) 側(ce) 沙地、洪庫爾沙地、呼倫(lun) 湖東(dong) 岸沿湖沙地、英根沙地、敖倫(lun) 諾爾沙地、塔日根諾爾沙地等重點沙化區域集中推進治理流沙麵積近50萬(wan) 畝(mu) ,再生灌草蓋度平均提高50%,達到75%以上,全旗森林覆蓋率由1.8%提升到4.06%。2019年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全旗沙化土地總麵積為(wei) 1098.3萬(wan) 畝(mu) ,較第五次監測數據縮減66.34萬(wan) 畝(mu) 。
經過治理,陳巴爾虎旗沙化土地麵積331.22萬(wan) 畝(mu) ,明顯沙化趨勢土地83萬(wan) 畝(mu) ,分別較第五次監測數據減少26.5萬(wan) 畝(mu) 、59.6萬(wan) 畝(mu) ,林草植被覆蓋度提高15%—20%,活化的沙丘基本被固定。
7月中旬,下過幾場小雨的陳巴爾虎旗呼和諾爾鎮巴彥布日德嘎查,2020年實施的退化草原人工種草生態修複國家試點項目區,呼和諾爾鎮至海拉爾鄉(xiang) 道路北,雜花苜蓿開得正盛,項目區裏羊草、冰草等植被長勢良好。在哈騰胡碩嘎查,檸條林已經2米多高。
“2020年項目實施後,在300萬(wan) 畝(mu) 的生態脆弱區全年禁牧。現在我們(men) 將原定的3年管護期延長到了5年,采取‘牧戶+嘎查+專(zhuan) 業(ye) 隊伍’的管護模式。”寶成說,“治沙重要,管護更重要。”
“治理區圍封了,目前不放牧,等到沙化區都治理好再放牲畜進場。”2022年成為(wei) 管護員的貝爾說,當年他們(men) 搬走後,沙地就得到了治理,2015年他們(men) 又搬回去了。如今,他家養(yang) 了50多頭肉牛,2022年純收入8萬(wan) 多元。
烏(wu) 恩乎從(cong) 2016年開始就成為(wei) 了一名護林員。他說:“我家5996畝(mu) 草場裏有2000多畝(mu) 沙地,2009年種了檸條,現在已成林,其中130畝(mu) 納入了國家公益林。”
7月,鄂溫克草原巴彥呼碩敖包景區迎來了重慶李陽一家。“遠處看,藍天白雲(yun) ,綠草如茵,牛馬成群。草原上的綠色,深綠淺綠各有層次。”
李陽口中“各有層次”的大草原在十多年前還是一片黃沙。如今,生態突圍後,守護這來之不易的綠色,任重道遠。
經濟發展不是消耗資源的“竭澤而漁”,環境保護也不是固守青山的“緣木求魚”。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守護綠水青山正在帶給人們(men) 更多的獲得感。(記者 張慧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