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洪峰 防洪災 保安全 保穩定:暫別家園 也很溫暖
大清河洪水、子牙河洪水即將到達天津境內(nei) ,東(dong) 澱蓄滯洪區已經啟用,涉靜海區23個(ge) 村,總人口31380人。8月2日開始,3萬(wan) 餘(yu) 名村民背上行囊、暫別家園,一個(ge) 個(ge) 珍貴的鏡頭——定格。
鏡頭1 村委會(hui) :仔細摸排,不漏一人
“民生村的村民們(men) 注意啦,收拾好自己的東(dong) 西,準備去安置點了。腿腳不利索的別害怕,村幹部會(hui) 上門接你們(men) ……”8月2日上午,靜海區台頭鎮民生村的大喇叭響起,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郝桂文正在做宣傳(chuan) 動員。
“7月30日開始,村委會(hui) 委員分成幾隊,挨家挨戶上門給村民做政策解讀,理順群眾(zhong) 心結,不讓群眾(zhong) 帶著情緒轉移。”郝桂文說。
“群眾(zhong) 轉移安置采取兩(liang) 種方式,一種是動員群眾(zhong) 投親(qin) 靠友自行安置,逐一登記個(ge) 人信息、去處和聯係方式,建立人員聯係台賬;另一種是集中安置,區內(nei) 外安置點均已啟用。目前已調用200輛公交大巴,全程實施‘點對點’安全轉運,確保該轉必轉、應轉盡轉、不漏一人。” 靜海區政府辦副主任王建誌介紹,區裏還組織了800餘(yu) 名幹部連夜奮戰,2700餘(yu) 名應急人員時刻待命。
鏡頭2 村民家:積極配合,相信組織
“我們(men) 家六口人,爺爺奶奶已經跟大女兒(er) 去靜海城區住了。”民生村村民孫友霞家離大清河河堤僅(jin) 有50米,每天她都會(hui) 到河邊轉轉,“這幾天,水位確實上漲了不少,村幹部和我們(men) 講政策,生命第一,我們(men) 肯定積極配合。”
“貴重物品帶著,再帶幾件換洗的衣服,咱們(men) 輕裝簡行,安置點給大夥(huo) 兒(er) 準備的物品挺齊全的。”村幹部說著,幫孫友霞一起收拾行李。
“聽村幹部的,黨(dang) 和政府給安排的,錯不了。”孫友霞說。
鏡頭3 120轉運:孤老病殘,提前安置
94歲的王奶奶、68歲的郝大爺……8月2日下午,一輛輛救護車駛向台頭鎮勝利村,他們(men) 的任務是:將村裏行動不便的村民送往區內(nei) 養(yang) 老院。
“您怎麽(me) 不好?”“偏癱、半身不遂。”“心髒、血壓沒問題吧?”“沒有,都挺好。”在村民郝丙發家中,急救大夫首先詢問病人的身體(ti) 狀況,隨後將郝大爺轉運到救護車上。
“靜海區組織急救中心和藍天救援隊對各村老弱病殘人士提前轉運。”台頭鎮副鎮長王旎介紹,後續還會(hui) 跟蹤走訪這些老人,保障他們(men) 的身心健康。據了解,8月2日靜海區共轉運56人到區內(nei) 養(yang) 老院。
鏡頭4 臨(lin) 街商鋪:財產(chan) 評估,減少損失
“我們(men) 家裏貨物多,已經把值錢的都搬到二樓了。”郝勝苓在台頭鎮臨(lin) 街開了一家五金店,從(cong) 早上開始,就收到了需要轉移的通知。“我最擔心的還是這些貨,要是水泡了,損失可大了。”
“您別著急,找村裏要個(ge) 表登記,再把店裏的貨物都拍照留存。”台頭鎮幹部王震說完後,郝勝苓寬了心。
對於(yu) 財產(chan) 損失,村民們(men) 都很關(guan) 心。據了解,靜海區正研究轉移群眾(zhong) 財產(chan) 評估工作,同時積極聯係食品廠購買(mai) 蓄滯洪區內(nei) 養(yang) 殖畜禽,最大限度減少群眾(zhong) 損失。
鏡頭5 大清河河堤:加班加點,水不等人
“我們(men) 來自中國交建,15個(ge) 隊友從(cong) 上午10點到下午5點一直在加固堤壩,顧不上休息。”大清河南堤,施工隊隊長朱福華正帶領著隊友將沙土裝到袋子中,他們(men) 的任務是加固河堤低窪處,長度1.5公裏,高度50厘米。
“這還有許多其他公司的工人,都在加班加點。我們(men) 隊是從(cong) 東(dong) 麗(li) 區一個(ge) 項目上過來援助的,大家都知道,洪水不等人,早一刻加固好堤壩就少一分危險。”朱福華堅定地說,“3日保證完成任務。”
鏡頭6 第六中學:安置生活,暖身暖心
在靜海區第六中學女生宿舍102房間,來自獨流鎮六堡村的高淑華、王德琴、湯少娟3位大娘成了“同學”,她們(men) 自己調侃道:“年紀大了卻體(ti) 驗了一次學校生活。”
“六中準備了440間宿舍,每間可以住6人,上午10點就鋪好了被褥。”靜海區第六中學副校長劉成君介紹,8月2日已轉移來群眾(zhong) 18人,8月3日還將轉移500餘(yu) 人。
晚上9點多,整個(ge) 靜海區還在忙碌著。記者離開第六中學時,正碰上來自靜海區人民醫院的醫生權廣奎和護士王怡,他們(men) 正將滿滿一卡車的醫療設備和藥品卸到一間“臨(lin) 時醫療室”。“我們(men) 帶了心電監護儀(yi) 、電除顫儀(yi) 、診斷床……在這裏村民可以看病、開藥,安心地生活。”權廣奎說。
一天時間裏,記者在靜海區遇到了衝(chong) 鋒上前不眠不休的幹部、工人、醫護人員,遇到了積極配合安置轉移的村民群眾(zhong) ,認真記錄了一個(ge) 又一個(ge) 樸素卻閃亮的名字。他們(men) ,將被曆史銘記。(記者 徐麗(li) 潘立峰 通訊員 宋琨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