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法治頭條)
“孩子暑期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上網玩遊戲,很難從(cong) 中‘拽’出來。”近來,北京市海澱區的尹先生反映,他的孩子正讀高中,這兩(liang) 年開始頻繁接觸使用電子產(chan) 品,網絡沉迷問題日漸嚴(yan) 重,學習(xi) 受到很大影響。盡管他反複與(yu) 孩子交心交流,甚至停了家裏的網絡,但孩子的自控力卻不足以抵抗網絡遊戲的誘惑,“即使一些遊戲設置了防沉迷係統,但孩子總能想方設法繞過限製。”尹先生說。
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互聯網已經成為(wei) 未成年人學習(xi) 、娛樂(le) 和社交的重要工具,但是未成年人用網行為(wei) 亟須引導規範,特別是在網絡遊戲、直播等領域,未成年人易出現沉迷,對其正常的學習(xi) 生活造成負麵影響,甚至誘發犯罪。麵對未成年人在網絡使用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和侵害,加強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保障刻不容緩,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hui) 、企業(ye) 等各方進一步形成合力。
賬戶裏的錢“不翼而飛”,竟是孩子沉迷遊戲大額充值
山西的石萍(化名)一直在外務工,可是為(wei) 了防止孩子繼續沉迷網絡,不得不放棄工作,回到了農(nong) 村老家。
此前,她9歲的孩子在老家上學,由爺爺奶奶照看。為(wei) 了上網課,夫妻倆(lia) 將用過的一部舊手機給了孩子,沒想到因此埋下了隱患。
“我老公用這部手機時做過一次實名認證,不成想孩子再用手機玩遊戲時,可以一鍵登錄,居然不用再實名認證了。”石萍說,平時負責照看的爺爺奶奶不怎麽(me) 會(hui) 用智能手機,對孩子究竟拿手機在網上做什麽(me) 不太了解。
直到有一天,爺爺拿著自己的銀行卡去取錢,發現賬戶裏的錢早已“不翼而飛”,夫妻倆(lia) 這才覺察到蹊蹺。經過一番了解,竟然是自己孩子沉迷一款網絡遊戲,不停地在遊戲內(nei) 充值消費,而手機綁定的正是爺爺的銀行卡,“孩子剛開始玩遊戲隻是充幾塊錢,後來變成了幾百、幾百地充值。”
石萍算了一下,今年3月至5月,孩子累計在遊戲裏充值1萬(wan) 餘(yu) 元。為(wei) 此,她一直在向遊戲公司和有關(guan) 部門投訴要求退款,同時決(jue) 定自己回家照看孩子,督促孩子懸崖勒馬。
北京匯祥律師事務所主任李超峰表示,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wei) 限製民事行為(wei) 能力人。根據民法典規定,限製民事行為(wei) 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wei) 或者與(yu) 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wei) 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wei) 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對於(yu) 未成年人在網上充值打賞等行為(wei) ,如果相關(guan) 行為(wei) 明顯超出與(yu) 其年齡、智力相適宜的程度,法定代理人又沒有同意或者追認的,應當依據相關(guan) 法律法規返還相應充值款。”
“在涉未成年人網絡服務合同糾紛中,充值打賞案件占比較高。”北京互聯網法院少年法庭庭長孫銘溪介紹,該院在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受理的143件涉未案件中,網絡服務合同糾紛55件,占比38.46%,其中主要為(wei) 遊戲充值、直播打賞類案件。
近年來,未成年人沉迷具有一定射幸性的“休閑小遊戲”並進行大額充值的糾紛日益增多。北京互聯網法院發布的一起典型案例顯示,17歲的甲某在2020年2月至3月,向某遊戲軟件進行大額充值,金額高達61萬(wan) 餘(yu) 元。然而,在涉案充值行為(wei) 發生時,甲某已經應係統要求上傳(chuan) 真實身份證件進行實名認證。
“未成年人已進行實名認證,網絡平台放任其進行充值打賞的,應認定存在重大過錯。” 北京互聯網法院少年法庭法官崔璐表示,網絡遊戲平台應知或明知交易對方為(wei) 未成年人,仍以技術限製為(wei) 理由,未實質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措施,未采取有效措施限製未成年人大額消費的,法院認定網絡遊戲平台存在重大過錯,應當依法返還充值款。
“未成年人的網絡娛樂(le) 消費亟須加強引導。”孫銘溪表示,在法院審理的相關(guan) 案件中,未成年人使用遊戲或直播服務時間從(cong) 半年到兩(liang) 年不等,甚至存在個(ge) 別未成年人在父母阻止其充值打賞並成功獲得平台退款後,再次瞞著父母進行充值打賞的情形。案件還反映出,未成年人之間的不良用網行為(wei) 容易相互影響,有的未成年人是在其他未成年人引導下學會(hui) 下載遊戲、注冊(ce) 賬號、規避平台限製措施的。
孫銘溪認為(wei) ,未成年人網絡素養(yang) 有待提升、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用網行為(wei) 監督管理不足、網絡平台未成年人保護措施不充分等,是導致未成年人網絡沉迷、衝(chong) 動消費、受到不良信息侵害或實施網絡侵權行為(wei) 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模式”瓶頸問題亟待解決(jue)
2022年5月至6月,還是未成年人的高某某先後多次采用偷拿他人手機進行轉賬的方式,竊取他人支付寶和銀行卡賬戶中的錢款1萬(wan) 餘(yu) 元,用於(yu) 網絡遊戲賬號充值和購買(mai) 裝備。上海市浦東(dong) 新區人民檢察院調查發現,高某某通過某手機應用市場下載了一款遊戲代練APP,為(wei) 成年客戶代練遊戲並獲取報酬,每天玩遊戲時間長達10餘(yu) 個(ge) 小時,因沉迷網絡遊戲而誘發犯罪。
針對該案暴露出的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措施落實不到位問題,檢察機關(guan) 向開發運營該手機應用市場的公司製發檢察建議,建議其對所有上架APP進行全麵審查,並建立定期巡查製度,暢通投訴受理途徑,健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機製。
對於(yu) 網絡防沉迷來說,2019年以來,各大視頻、短視頻、社交、遊戲等網絡平台陸續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在幫助未成年人減少網絡依賴和網絡不良信息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有一些瓶頸問題亟待解決(jue) 。《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盡管85.9%的未成年人和91.6%的家長都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設置過“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長均不到五成,有31.9%的未成年網民使用家長賬號玩過遊戲。
“現實中,一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流於(yu) 形式,暴露出企業(ye) 的未成年人保護責任意識不足,企業(ye) 內(nei) 生動力有待增強等問題。”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管理學院法律係主任鄭寧表示,比如在“青少年模式”下創建運營對未成年人具有吸引力、分齡匹配度高的“內(nei) 容池”,可能超出了一些中小規模企業(ye) 的能力;同時,如果缺乏明確的指引和規範,在激烈的行業(ye) 競爭(zheng) 之下,更嚴(yan) 格落實“青少年模式”的企業(ye) 可能反而出現用戶流失的現象,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近日,中央網信辦表示,今年將全麵升級“青少年模式”為(wei) “未成年人模式”,推動模式覆蓋範圍由APP擴大到移動智能終端、應用商店,實現軟硬件聯動,築牢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防線。
“線上的問題往往還有著線下的現實根源。”鄭寧表示,例如未成年人缺少家長陪伴、課餘(yu) 文化生活還不夠豐(feng) 富等都可能引發網絡沉迷,“落實好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最有利於(yu) 未成年人原則,不僅(jin) 意味著互聯網企業(ye) 要履行社會(hui) 責任,從(cong) 政府、社會(hui) 到學校、家長都要參與(yu) 其中。”
未成年人網絡權益需要得到全方麵保護
當前,未成年人在網絡上麵臨(lin) 的問題不僅(jin) 僅(jin) 是沉迷。2021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達1.91億(yi) ,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6.8%,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網絡的意識和能力不強、網上違法和不良信息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人個(ge) 人信息被濫采濫用等問題,同樣影響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障。
“網上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各類侵害是綜合性的,其權益保護機製也應當具有全麵性。”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維表示,在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未成年人保護法設置了“網絡保護”專(zhuan) 章;《兒(er) 童個(ge) 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網絡信息內(nei) 容生態治理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等部門規章都針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有相關(guan) 的規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製度不斷完善。
目前,為(wei) 期兩(liang) 個(ge) 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zhuan) 項行動已經啟動,集中整治網上涉未成年人突出問題,全麵壓縮有害信息隱形變異的生存空間,堅決(jue) 遏製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違法行為(wei) ,進一步提升學習(xi) 類APP、兒(er) 童智能設備等專(zhuan) 屬產(chan) 品服務信息內(nei) 容安全標準,推動解決(jue) 網絡沉迷問題。
近日,司法部、國家網信辦還專(zhuan) 題研究審議《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草案)》,進一步修改完善後,將加快推動條例立法進程。草案聚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總結近年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的實踐經驗,將成熟做法上升為(wei) 法規製度,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ti) 係。
“營造有利於(yu) 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需要進一步強化未成年人網絡司法保護。”林維表示,例如民事層麵,可以針對相關(guan) 典型案件進一步總結有代表性的規則,為(wei) 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互聯網企業(ye) 等相關(guan) 主體(ti) 提供行為(wei) 和合規的指引;在刑事層麵,要針對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wei) ,及時總結規律,加大保護未成年人和打擊犯罪的力度,推動社會(hui) 綜合治理等。“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司法實踐中應突出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和優(you) 先保護,為(wei) 廣大未成年人營造一個(ge) 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林維說。
(李芝儀(yi) 參與(yu) 采寫(xie) )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3日 1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