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陳楊:給衛星算出一條“最優軌道”

發布時間:2023-08-07 11:2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陳楊已經當了整整10年的航天人,但他與(yu) 航天的緣分,卻是從(cong) 一出生就開始了。

  他在“航天大院”長大,從(cong) 小就不斷接觸到各種航天方麵的知識。他的爺爺是1957年中國航天科工二院建院時的首批職工之一。

  物理課開始學力學,數學課學圓錐曲線,當時還是個(ge) 孩子的陳楊學著這些課程,就已經忍不住開始聯想,這些知識在航天航空領域“肯定用得上”。

  “學的時候就特別用心。”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後來考大學選專(zhuan) 業(ye) 的時候,陳楊的目標很“明確”,選擇了清華大學飛行器設計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他保送研究生後,隻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碩博連讀。畢業(ye) 後,陳楊也成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的一員,站到了研製一線上。

  他想做一個(ge) 仰望星空的人。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獨立自主研製的首顆衛星天鯤一號,正是陳楊參與(yu) 研製的第一顆衛星,他在其中負責係統總體(ti) 和飛行軌道設計工作。

  “當時麵臨(lin) 的難點就是二院沒搞過衛星,這是第一次,大家都沒有經驗。我負責軌道、實驗方案的設計。任何事情剛開始做,都會(hui) 麵臨(lin) 行業(ye) 的壁壘,我們(men) 就需要一點一點摸索。”他回憶著說。

  研製經驗不足、配套能力不完善,陳楊和團隊裏的其他人一起,硬生生蹚了一條路出來。他從(cong) 早到晚都在進行計算工作,要給衛星算出一條“最優(you) 軌道”。天鯤一號需要實現對地觀測、平台考核、新技術試驗等功能,這些都對飛行軌道提出了不同要求。

  2017年,天鯤一號成功發射。這之後,陳楊很快就投入了天鯤二號的研發工作。天鯤二號衛星具有“快速、全向機動”能力,能實現“入軌後立即開展任務”的功能,這也給控製係統設計“帶來不小的挑戰”。

  這一回,已經快速成長起來的陳楊,成為(wei) 天鯤二號的總技術負責人。用他的話來說,“入軌後立即開展工作,我們(men) 可能是第一個(ge) ”。

  再次麵對“首次”的難關(guan) ,陳楊帶領型號團隊,用大量的分析和試驗來檢驗衛星的空間環境適應性。研究人員對整星及30餘(yu) 台套設備,進行了大量細致的分析,涉及力學、熱學等方方麵麵。

  在反複修改、一次又一次迭代之後,終於(yu) ,天鯤二號成功發射入軌,還實現了新型姿軌控算法等技術方麵的創新突破。這顆衛星有著16台姿軌控推力器,就像是給衛星裝了個(ge) “萬(wan) 向輪”,比傳(chuan) 統衛星更加靈活。

  衛星發射時,陳楊和他的團隊也沒能放鬆下來,他們(men) 連夜趕到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對1500餘(yu) 個(ge) 遙測參數逐一分析確認。

  陳楊帶領的團隊,成員不少是90後。這些年輕人閑暇時也會(hui) 一起打籃球、踢足球。就是在他們(men) 的努力下,飛控算法在天鯤二號上穩定運行,保障在軌任務順利實施。

  4月24日即中國航天日當天,國家航天局對外稱,我國將著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係統。相較於(yu) 國際上現有對小行星實施撞擊記錄,陳楊提出了通過脈衝(chong) 修正、連續粗修正、連續精修正的“三段式”策略。

  “小行星對地球確實是有威脅的,如果要防禦它,首先要搞技術驗證。”據陳楊解釋,目前的技術難點在於(yu) 精度,要“麵臨(lin) 各種誤差源的分析”,把所有的誤差源都分析得非常明確透徹。

  團隊一共建模分析了13大類、幾十項誤差源。包括測量誤差、天體(ti) 的引力幹擾等等。而他們(men) 將要做的工作,就是盡力排除掉這些誤差的幹擾。

  不過,小行星防禦係統的完成離得還遠,陳楊最近正忙於(yu) 天鯤三號的研製工作。

  幾年下來,團隊已經積累了經驗,終於(yu) 不再是“從(cong) 零開始”。陳楊告訴記者,天鯤三號的功能將提升更多,比如能夠實現星間通信。

  他仍然在仰望星空,並且會(hui) 一直仰望下去。他也相信,將來會(hui) 有更多的年輕人,和他一樣仰望星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