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區2761張用水證讓澆地用水有了“底線”
“拿到引黃灌溉用水證以後,農(nong) 民咋澆地?”回答隻有一句:“把有限的水資源用好。”7月末,隨著2761張《內(nei) 蒙古河套灌區引黃灌溉用水證》發放完畢,內(nei) 蒙古河套灌區完成引黃用水確權工作,這也是自治區首批引黃灌溉用水權確權證書(shu) ,證書(shu) 的發放,也引發了人們(men) 關(guan) 於(yu) “如何灌溉”的思考。
《內(nei) 蒙古河套灌區引黃灌溉用水證》是國管渠道上開口的直口渠的引黃灌溉用水證明,它將農(nong) 業(ye) 用水總量指標分解細化,確權給灌區直口渠涉及的群管組織和行政村,明確農(nong) 業(ye) 取用水戶對水資源的使用權利以及節約保護水資源的責任和義(yi) 務。
本次用水權確權依據各旗縣區水利局分配給各灌域分中心的縣級初始水權,將近5年實際平均用水量均值折減到直口渠,計算並確定確權水量,明確用水證的使用年限、用水指標量等內(nei) 容。共涉及巴彥淖爾市7個(ge) 旗縣區、608個(ge) 行政村,實現灌區農(nong) 業(ye) 引黃供水直口渠全覆蓋。
烏(wu) 拉特前旗新安鎮慶華村最早拿到引黃灌溉用水證。慶華村有8條直口渠,也就有8張用水證,8張用水證全部確權水量加起來為(wei) 845.52萬(wan) 立方米,這是全村2.9萬(wan) 畝(mu) 耕地澆水量的上限。這意味著,“我交了水費,想咋澆地就咋澆地”的想法行不通了,“大鍋水”“大漫灌”的做法也行不通了。
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水資源匱乏,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wei) 89.75億(yi) 立方米,其中黃河分水58.6億(yi) 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含分水)僅(jin) 為(wei) 900立方米,為(wei) 全國和全區平均水平的41%。為(wei) 進一步保護好水資源,算好用水“綠色賬”,不再無節製用水,引黃灌溉用水權確權證書(shu) 的發放讓用水有了“底線”。
“我們(men) 不僅(jin) 要把水資源作為(wei) 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決(jue) 落實‘四水四定’原則,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把用水戶的思想觀念從(cong) 過去農(nong) 業(ye) 用水的剛性需求轉變到剛性約束上,還要明晰供、用水雙方的主體(ti) 職責,把用水權總量控製、定額管理抓在手上、落在實處,實現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做到‘有多少湯泡多少饃’。黃河水資源是有限的,用水權確權會(hui) 增強農(nong) 民的節水意識,改變灌溉方式。”內(nei) 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辦公室副主任梁勇說。(記者 張慧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