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門頭溝防汛救災一線見聞
沿永定河而上,剛剛搶通的道路兩(liang) 旁,泥沙山石聚起一個(ge) 個(ge) 土丘,扭曲變形的車輛堆在村口,厚厚的淤泥上散落著門窗……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遭遇極端強降雨,降雨量達北京地區有儀(yi) 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最高值,房山、門頭溝等地發生洪澇和地質災害。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指示:“北京市作為(wei) 現代化大都市,要經受得住這場考驗。”
連日來,北京市和各有關(guan) 部門全力抗洪救災,主要負責同誌赴一線調度,廣大黨(dang) 員幹部下沉一線。8月6日上午,北京市召開全市領導幹部會(hui) 議,強調要充分發揚連續作戰的優(you) 良作風和不畏艱難的頑強鬥誌,以不獲全勝決(jue) 不收兵的幹勁,一鼓作氣打贏防汛救災和恢複重建攻堅戰,全力推動受災地區重建美好家園。
切實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用心用情安排好受災群眾(zhong) 生活,搶抓時間修複恢複受損基礎設施……走在房山、門頭溝的防汛救災一線,記者記錄下一幕幕幹部群眾(zhong) 齊心協力、重建家園的畫麵。
切實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
從(cong) 鎮政府一路向西,車胎攪著沿途的淤泥和石塊,砰砰作響。
此輪強降雨引發山洪,地處永定河沿線的門頭溝區王平鎮受災嚴(yan) 重,所屬的20個(ge) 村(居)中有11個(ge) 已不具備居住條件。雖然受災村民已全部轉移,但身為(wei) 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的宋愛民放心不下,“為(wei) 了安全,得常去看看,沒準會(hui) 有村民回來。”
說話間,這輛借來的皮卡車正駛過一處淌水的斜坡,皮卡車的輪胎突然爆裂。“咱們(men) 走著去。”宋愛民開門、下車,跳過水溝,向東(dong) 王平村走去。
8月6日,村支書(shu) 王樹清還在東(dong) 王平村村委會(hui) 。村民們(men) 已經安全轉移,隻有她和兩(liang) 位村兩(liang) 委幹部駐守。“家在這兒(er) ,有人守著,離開的人心裏才踏實。”65歲的王樹清右腳紅腫得厲害,但她惦記的還是村裏已經轉移的老百姓,“這點傷(shang) ,真沒覺得疼。”
房山區竇店鎮蘆村,幾天前波濤洶湧的大石河已經歸於(yu) 平靜,農(nong) 房牆上的“洪水印”依然清晰可見。“村子被淹,水最深處超過5米。”村黨(dang) 委書(shu) 記陳浩正在組織力量清淤。
一旁,70多歲的村民見成很想搭把手。“如果沒有村裏的黨(dang) 員幹部,我們(men) 早就沒命了。”見成回憶,7月31日傍晚,大石河溢出的洪水湧入家中,很快就達到一人高,“先是來了衝(chong) 鋒舟,後來又上了鏟車。村委會(hui) 幹部和部隊官兵拚了命地想辦法。”
麵對大雨、洪水,黨(dang) 員們(men) 站起來、衝(chong) 上去。門頭溝區在防汛救災一線成立89個(ge)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368支“紅色先鋒突擊隊”。
用心用情安排好受災群眾(zhong) 生活
中午,門頭溝區軍(jun) 莊安置點內(nei) ,人們(men) 排起了隊伍。大米飯、紅燒雞腿、青椒炒肉、清炒豆芽,一瓶酸奶外加一個(ge) 蘋果——這是今天的午餐。
“吃得不錯,住得也好,心裏踏實多了。”8月7日,是韓偉(wei) 一家3口入住安置點的第四天。他家在20多公裏外的潭柘寺鎮草甸水村,家裏有5間平房被洪水衝(chong) 垮,剩下的幾間也岌岌可危。“父母和兄弟的家都在村裏,全遭了災,現在8口人都在這兒(er) 安置。”
軍(jun) 莊安置點主要接收來自王平鎮、潭柘寺鎮、妙峰山鎮和大台街道的群眾(zhong) 。在安置點,設綜合管理、服務保障、醫療保障等7個(ge) 專(zhuan) 項工作組。軍(jun) 莊鎮黨(dang) 委委員、人大主席王國剛任“點長”,“截至8月7日,已有900多間有群眾(zhong) 入住。”
“小病小傷(shang) 在安置點就能解決(jue) ,急難症我們(men) 會(hui) 安排救護車送到醫院。”軍(jun) 莊鎮衛生院院長管素霞介紹,來自天壇醫院、回龍觀醫院和門頭溝區醫院的12名醫生已入駐安置點。
“村民們(men) 自發當起誌願者。”草甸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慶欣悅說,“我們(men) 堅信,有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一切都會(hui) 好起來的。”
在房山區竇店鎮中心小學,印有“民政”字樣的折疊床整齊擺放在每個(ge) 教室,來自周邊的80餘(yu) 位村民在此暫住。
“小學建在高處,水沒有進來,安全。”自7月31日安置點啟用以來,負責人張儼(yan) 就一直堅守在此。在協調各種物資保障的同時,他還不定時到各間教室巡看安置群眾(zhong) 情況,收集訴求、安撫情緒,“既要吃得好,更要狀態好,災難麵前我們(men) 共克時艱。”
截至目前,竇店鎮累計轉移安置7個(ge) 村7605人,最多時候設了8個(ge) 臨(lin) 時安置點。竇店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畢勝說:“現在重建工作正在有序開展,安置點村民也陸續返家,開始互助重建,爭(zheng) 取早日恢複正常的生產(chan) 生活秩序。”
搶抓時間修複恢複受損基礎設施
8月6日,大石河竇店鎮蘇村段大堤,機器轟鳴,車輛進出。一段36米長的豁口,由大到小,逐步合龍。17時30分,蘇村段大堤水毀點位完成初步修複。看著剛剛夯實的新土,北京碧鑫水務有限公司員工丁建海不忘囑咐“再夯實夯實”。
打通淶寶路,挺進十渡鎮。這些天,北京建工養(yang) 護集團第七公路工程處副經理梁印龍和同事們(men) 晝夜奮戰。截至8月5日7時,搶修隊伍成功跨過十渡橋。“又接到了新任務,我們(men) 接著上。”
一身汙泥,滿臉汗珠,“黨(dang) 員突擊隊”的紅袖標緊緊貼在綠軍(jun) 裝上。8月6日,在門頭溝區妙峰山鎮丁家灘村,30名來自武警北京總隊機動第三支隊的官兵,分成多股力量幫助村民清淤。“大型機械設備進不去的地方我們(men) 上,村民群眾(zhong) 搬不動的石頭我們(men) 搬。”中隊長姚天燁說。
截至8月7日,武警北京總隊累計投入兵力16650人次,轉移解救群眾(zhong) 6524人、封堵管湧5處、裝填沙袋9.5萬(wan) 個(ge) 、搶修道路141.24公裏、清理淤泥13.3萬(wan) 立方米……搶險救援工作仍在繼續。
眾(zhong) 誌成城戰洪災。洪澇災害發生後,北京通信中斷的村莊一度達到270多個(ge) 。在各方救援力量的支持下,北京抓緊搶修搶通受損道路、橋梁以及通信、電力等重要基礎設施。
8月4日16時,全市恢複通信基站742處,所有失聯村全部複聯;8月5日16時,房山北部深山區重要道路賈金路成功搶通;8月6日22時,門頭溝山區鄉(xiang) 村公路“生命線”全部搶通,累計440餘(yu) 公裏……
出山回程路上,好消息再次傳(chuan) 來:截至8月7日18時,房山、門頭溝以及昌平地區因災情導致供電受影響的270個(ge) 村,137個(ge) 已恢複市電、77個(ge) 通過應急發電機提供應急電源,複電率近80%。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