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通遼以生態文明建設重塑發展內涵

發布時間:2023-08-14 15:10: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35年前,一名叫做席寶力皋的15歲少年,坐在通遼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滿都拉呼嘎查的一片沙坨子上,看著牛羊在貧瘠的土地上艱難覓食,望著村裏人家搬走後留下的一地荒蕪,暗下決(jue) 心,要讓這片沙坨綠起來。

  沙子裏種樹,1次活不成,就種5次、8次,10棵裏總能活下來1棵。3年裏的反複栽種,席寶力皋家房後的70畝(mu) 樹苗終於(yu) 成活。

  1997年之後,席寶力皋開始組織全村60戶人家種樹,3年完成4000多畝(mu) 。

  到2023年,這個(ge) 數字變成了8萬(wan) 畝(mu) 。

  這是通遼人驅風逐沙的一個(ge) 縮影。

  如今,俯瞰遼闊的通遼大地,一派綠意蔥蘢。

  “四個(ge) 千萬(wan) 畝(mu) ”生態保護修複工程基本完成,“三區三線”劃定成果落地應用,四級“林(草)長製”“河長製”體(ti) 係全麵建立……

  2066萬(wan) 畝(mu) 嚴(yan) 重沙化土地、900多萬(wan) 畝(mu) 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草原植被蓋度提高到64.86%,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you) 良天數比例達到92.9%……

  山川起翠屏,秀水作藍帶,裝點出一幅幅天藍水碧、地綠人宜的美麗(li) 畫卷。

  在這裏,為(wei) 了讓家園重新染綠,人們(men) 與(yu) 風沙搏鬥的腳步從(cong) 未停歇。

  通遼市地處科爾沁沙地腹部。曆史上,科爾沁曾是遊牧民族逐水而居、逐草放牧的天堂草原。清末民初,東(dong) 北軍(jun) 閥與(yu) 當地王公大肆開墾放荒,科爾沁草原的生態環境遭受嚴(yan) 重破壞,科爾沁區域內(nei) ,天然林僅(jin) 存378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隻有2.9%。科爾沁沙地橫跨內(nei) 蒙古、吉林、遼寧三省區,沙地麵積7760萬(wan) 畝(mu) ,其中,通遼市境內(nei) 有4086萬(wan) 畝(mu) ,占科爾沁沙地麵積的52.7%,占通遼市總麵積的44.5%,全市有近200萬(wan) 人口生活在“無風三尺土”的惡劣環境中。

  1978年,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定在西北、華北北部、東(dong) 北西部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嚴(yan) 重的地區,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人類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態林帶建設由此開啟。

  40多年的光陰走過,一道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在北疆崛起。

  通遼市是“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地級示範市。作為(wei) 全市生態建設重要支撐工程,自1978年“三北”工程啟動實施以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堅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引,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三北工程建設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嚴(yan) 格遵循自然科學規律,堅持因地製宜、適地適樹,喬(qiao) 灌草、造封飛相結合的原則,采取人工治理、自然修複等綜合措施,持續推進工程建設。

  2014年通遼市實施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雙千萬(wan) 畝(mu) ”工程,在氣候持續幹旱的不利條件下,該市依托“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堅持保護與(yu) 治理相結合,造封飛、喬(qiao) 灌草相結合的原則,全市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134.51萬(wan) 畝(mu) ,以年均綜合治沙200萬(wan) 畝(mu) 的速度持續向前推進。建成國家級森林鄉(xiang) 村30個(ge) ,有3000多個(ge) 村屯實現綠化全覆蓋。

  2018年,通遼市確定了“南治沙、中節水、北保護”的生態布局。完成人工造林1962.69萬(wan) 畝(mu) ,封山(沙)育林486.31萬(wan) 畝(mu) ,飛播造林80.2萬(wan) 畝(mu) ,退化林修複37.5萬(wan) 畝(mu) 。

  經過多年的堅持不懈努力,科爾沁沙地在全國四大沙地中率先實現了良性逆轉,林草植被蓋度逐年增加,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全市林草植被蓋度增加,山、沙“兩(liang) 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不少地區通過治山、治沙,依托建設養(yang) 畜、發展林果業(ye) ,使農(nong) 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平原區通過農(nong) 田林網建設,使1000多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得到有效保護,糧食產(chan) 量淨增20%以上。生態區位重要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通過收縮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活動、搬遷轉移農(nong) 牧民,生態得到有效保護,植被得以休養(yang) 生息。

  2023年6月17日,世界第9個(ge) 防治荒漠化與(yu) 幹旱日,國家林草局發布的一條消息引起全國轟動:經過“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工程的持續建設,中國最大的沙地——科爾沁沙地實現了全區域綠化速度高於(yu) 沙化速度。

  在這裏,堅持“量水而行”以水定需,為(wei) 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遼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作為(wei) 西遼河主要流經地,保衛母親(qin) 河,守衛好東(dong) 北、華北、環渤海生態防線,是通遼必須肩負的重要責任,也是保障通遼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2022年6月,通遼市委、市政府印發《通遼市量水而行“以水定需”行動方案》,以堅持“節水優(you) 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liang) 手發力”治水方針、堅持“四水四定”、實行最嚴(yan) 格水資源管理製度等為(wei) 指導思想,確定了全市近期水資源配置利用總體(ti) 目標及相關(guan) 配套措施。

  強化用水總量管控,完成取用水總量控製指標按水源類型分解落實到行業(ye) 、嘎查村、取用水戶工作,完成9條跨旗縣河流地表水水量分配工作。在全市範圍內(nei) 開展取用水管理專(zhuan) 項整治活動。推進實施農(nong) 業(ye) 取水許可管理。

  對西遼河幹流蘇家堡水利樞紐至總辦窩堡水利樞紐段河道主河槽進行分段生態清淤疏浚,確保河流生態流量下泄順暢。大力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已建淺埋滴灌高標準農(nong) 田工程607萬(wan) 畝(mu) 。推進再生水利用及工業(ye) 水源置換,全市工業(ye) 項目已配置再生水5982.4萬(wan) 立方米。

  通過水量調度,2023年西遼河幹流入境水量達到6503萬(wan) 立方米,水頭近25年來首次到達通遼城區規劃斷麵,實現幹流過水長度135.15公裏。

  在這裏,全麵發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jue) 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著眼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局,部署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ju) 措,提出“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這就需要從(cong) 思想、法律、體(ti) 製、組織、作風上全麵發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打造全域生態安全格局。

  通遼市把國土綠化工作和全市重大生態保護工程項目的實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立由市委書(shu) 記、市長擔任雙組長,相關(guan) 副市長任副組長,各相關(guan) 單位為(wei) 成員的通遼市生態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項目工作領導小組,黨(dang) 政主要領導親(qin) 自抓生態保護和修複建設,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生態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的通知》,從(cong) 工程規劃、組織實施等全過程加強組織領導,高位推動工程建設,真正把生態保護和修複建設納入全市發展總體(ti) 布局中加以謀劃實施。

  嚴(yan) 格遵循自然規律,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努力探索、推廣、應用先進的科學防沙治沙技術。在多年防沙治沙生產(chan) 實踐中,確定了“兩(liang) 結合、兩(liang) 為(wei) 主”的生態治理方針。總結推廣了“兩(liang) 行一帶”、生物經濟圈、植物再生沙障、沙漠鎖邊林等12種綜合治沙模式,以及機械鑽孔造林、控根造林等10餘(yu) 種抗旱造林治沙技術。在國土綠化中大力發展節水高效林業(ye) ,堅持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配置,盡可能選用楊柳榆、樟子鬆、五角楓等抗逆性較強的優(you) 良鄉(xiang) 土樹種。

  堅持治理保護並重,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yu) 利用。開展森林資源清理整頓工作,完成無立木林地恢複造林300多萬(wan) 畝(mu) ;劃定並實施公益林補償(chang) 麵積1089萬(wan) 畝(mu) ,占全市森林麵積的51.8%,每年15.7萬(wan) 戶,59.2萬(wan) 農(nong) 牧民直接受益。

  通遼市人大常委會(hui) 先後出台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的決(jue) 定》《通遼市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建立自然保護區66個(ge) ,1000萬(wan) 畝(mu) ,占全市國土麵積的1/8,其中,國家級2個(ge) 、自治區級4個(ge) ;建立森林公園10個(ge) ,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3個(ge) ,國家沙漠公園2個(ge) 。實施了罕山、大青溝、烏(wu) 斯吐、老哈河南岸沙帶、烏(wu) 旦塔拉5個(ge) 生物多樣性示範區建設,促進了全市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利用,加快了生態文明建設步伐。2023年3月,《通遼市沙化土地治理條例》正式實施,堅決(jue) 製止和打擊亂(luan) 墾濫牧、亂(luan) 征濫占、亂(luan) 捕濫獵、亂(luan) 采濫挖等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wei) 。(記者 郭洪申 通訊員 許媛媛)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