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河流淌出的幸福
盛夏時節,興(xing) 安盟烏(wu) 蘭(lan) 浩特市烏(wu) 蘭(lan) 哈達鎮三合村的塊塊水田猶如“天空之鏡”,在陽光下顯示出夢幻般的光彩,村子裏白牆黛瓦的朝鮮族特色民居,掩映在房前屋後綠樹花叢(cong) 中。
“老張,別忙活了,趕緊吃飯了!”看著鍋裏的大醬湯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三合村村民包淑霞一邊大聲招呼著在院子裏幹活的丈夫,一邊嫻熟地盛湯、切泡菜。
“聞見沒,我老伴兒(er) 熬的大醬湯味道可正宗了。”提起蒙古族妻子做朝鮮族飯菜的好手藝,丈夫張春吉得意極了,“我是朝鮮族,我們(men) 倆(lia) 結婚33年了,都適應了彼此的飲食和風俗習(xi) 慣,現在她不光朝鮮語說得溜,做朝鮮泡菜的手藝更是沒的說!”
在三合村,阿木古郎河、洮兒(er) 河、歸流河三條河流在此相遇、碰撞、融通,河流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漸成浩大水係,交匯出一幅潤澤生命、綿延不絕的圖景。
如同水流匯聚,三合村建村86年來,漢族、朝鮮族、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回族等六個(ge) 民族也在三合村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
“感情貴在真心,不管哪個(ge) 民族,大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一樣的,村裏像我們(men) 這樣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特別多。”包淑霞笑盈盈地說,她們(men) 有著一雙女兒(er) ,家裏是四代同堂,融洽的大家庭在村裏人人羨慕。
然而曾幾何時,為(wei) 了生活,包淑霞和張春吉這對恩愛夫妻也曾長期分隔兩(liang) 地。由於(yu) 村裏朝鮮族居多,多數青壯年村民去韓國求學、創業(ye) 、務工,導致三合村人口外流、發展後繼乏力,一度成為(wei) 隻有留守兒(er) 童和老人的“空心村”。
“三年打工期間,每次踏上回家的路,都能感受到祖國的發展強盛和家鄉(xiang) 日新月異的變化。”張春吉說,在國外賺到了“第一桶金”後,他默默地做了一個(ge) 決(jue) 定,回村種葡萄,發展庭院經濟。
三合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許忠峰也是在外務工後返回家鄉(xiang) 的一員。他說:“我們(men) 趕上了好時代,現在國家政策好,三合村又有發展優(you) 勢,我們(men) 這一代的年輕人更想回到村裏為(wei) 家鄉(xiang) 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出一份力。”
“三合村的基礎種植產(chan) 業(ye) 就是水稻。當年朝鮮族村民種植水稻比較多,他們(men) 指導其他民族村民種植水稻,蒙古族村民也把養(yang) 畜方法教給大家,這才有了現在各族村民在一起耕耘收獲的美好景象。”許忠峰驕傲地說,現在三合村水稻種植麵積已經超過萬(wan) 畝(mu) ,發展的紅利轉化為(wei) 各民族群眾(zhong) 心中滿滿的獲得感,讓大家對現在的安定團結倍感珍惜。
微風輕拂,稻田裏掀起層層綠浪。作為(wei) 興(xing) 安盟重要的水稻生產(chan) 基地,三合村不止有稻米產(chan) 業(ye) 一個(ge) 百姓增收致富的項目。如今,該村正在傾(qing) 力打造具有區域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依托村莊的文化底蘊和魅力自然風貌,推出係列文旅項目。
去年,三合村民俗風情步行街正式開街,獨具特色的朝鮮族民居、濃鬱美味的朝鮮族美食、樸實的鄉(xiang) 土人情吸引遊客紛至遝來,村民們(men) 賺錢的機會(hui) 也更多了。
像張春吉、包淑霞夫婦一樣,倪奇英和趙凡小兩(liang) 口也是村裏人人羨慕的多民族家庭。丈夫倪奇英是漢族,妻子趙凡是滿族,二人不僅(jin) 恩愛和睦,還齊心協力在村裏經營著一家餐廳,憑著好吃、正宗、地道的朝鮮族美食,餐廳迅速成了來到三合村必打卡的“網紅美食”餐廳,每逢周末及節假日,總是賓客盈門。
眼下,張春吉家裏的葡萄正值養(yang) 護、掛果時期,綠油油的葉片下,一串串葡萄果實密密匝匝,顯出雛形。
吃飯後,張春吉撂下筷子就往院子裏鑽。他靈巧地揮動著手中的剪刀,掐尖、去副梢、疏果,一氣嗬成。他說:“馬上就到旅遊旺季了,到時候遊客可以到我們(men) 家院裏體(ti) 驗采摘。”
“今年我又醃了好多泡菜,這都是村裏的飯店預訂的。”包淑霞對自己做泡菜的手藝信心滿滿。
“這次總書(shu) 記赴內(nei) 蒙古考察,對促進民族團結工作再次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men) 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這條主線,持續打造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許忠峰說,三合村一直保持著民族團結的光榮傳(chuan) 統,在奔向幸福生活的路上,村裏沒有一個(ge) 民族掉隊落伍。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ti)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生態文化村”……這些榮譽的背後,是一個(ge) 個(ge) 家庭的增收致富,是多項民生工程的全麵推進,更是三條河流淌出的幸福生活。(記者 趙明亮 高敏娜 斯日古楞其其格 呼布琴 《興(xing) 安日報》記者 韓雨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