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探索穩崗致富新路徑 幫扶4萬退捕漁民開啟新生活

發布時間:2023-08-24 16:45:00來源: 新華日報

  淩晨6點多,在泰興(xing) 市濱江鎮印橋小區,退捕漁民單金女已開始了一天的打掃工作,她現在是小區的一名保潔員。“上級落實了很多政策,自己也努力尋找出路,鎮裏組織了保潔技能培訓,鼓勵我們(men) 學習(xi) 一技之長。”單金女告訴記者。

  作為(wei) 長江禁捕退捕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江蘇共計有4萬(wan) 多名漁民退捕上岸。漁民就業(ye) 安置和社會(hui) 保障,事關(guan) 長江禁捕退捕工作長遠發展,也事關(guan) 廣大漁民當前和未來生計。近日,記者參加全省多地退捕漁民就業(ye) 幫扶調研發現,在漁民轉產(chan) 就業(ye) 上,不少地方探索出漁民穩崗致富新路徑,多渠道推進退捕漁民轉產(chan) 轉業(ye) ,讓漁民就業(ye) 有出路、生活有保障。越來越多的退捕漁民成功轉產(chan) 上岸,開啟新生活。

  有保障,多措並舉(ju) 幫扶漁民安心上岸

  今年34歲的劉子洋,家住宿遷市臨(lin) 淮鎮二河村,在禁捕退捕之前,他長期在洪澤湖上以捕魚為(wei) 生,禁捕之後便失去生活來源。因劉子洋身有殘疾,不方便外出務工,鄉(xiang) 鎮勞保所便拿出一個(ge) 公益性崗位名額,工資標準不低於(yu) 最低工資標準,幫助他實現再就業(ye) 。

  江蘇省長江禁捕退捕工作專(zhuan) 班段斌介紹,今年是長江禁漁第三年,全省在退捕漁民就業(ye) 、創業(ye) 等方麵予以扶持,送崗位、送技能、送服務,全方位、多渠道地保障退捕漁民的生產(chan) 生活,確保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出台一係列政策“組合拳”,幫扶漁民安心退捕“上岸”,幫扶力度大,得到廣大退捕漁民肯定,獲得人社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表揚。

  江蘇七部門合力推進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出台《長江流域禁捕退捕漁民社會(hui) 保障專(zhuan) 項行動方案》,參照被征地農(nong) 民社會(hui) 保障辦法對退捕漁民進行安置,確保符合參保條件的漁民落實社保待遇。對於(yu) 生活困難退捕漁民,江蘇省民政廳出台《關(guan) 於(yu) 切實做好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困難漁民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的通知》,針對困難情況分類開展救助。

  省人社廳就業(ye) 處徐小文介紹,2020年末,江蘇就建立精準到人的基礎台賬和數據庫,確保勞動年齡內(nei) 、有勞動能力和就業(ye) 願望的退捕漁民,實現就業(ye) 創業(ye) 或處在就業(ye) 準備之中。通過發展產(chan) 業(ye) 、務工就業(ye) 、支持創業(ye) 和公益性崗位4個(ge) “一批”,幫助退捕漁民及時就業(ye) ,引導漁民參加政府補貼的職業(ye) 培訓,至少掌握一門實用技術或就業(ye) 技能,做到上岸就業(ye) 有出路。

  在南京市高淳區、蘇州市吳中區等地退捕漁民就業(ye) 招聘會(hui) 上,記者注意到,招聘會(hui) 為(wei) 幫助上岸漁民再就業(ye) 送崗位,提供裝配工、保安、保潔員等多個(ge) 崗位。大多數招聘企業(ye) 也最大限度放寬條件,初中及以下學曆也可上崗,還有不少崗位對工作經驗未作要求,隻要求踏實能幹,提供不低於(yu) 2000元的月工資。為(wei) 幫助退捕漁民真正走上岸、立住腳,全省各地還推出針對退捕漁民的職業(ye) 培訓,讓他們(men) 轉產(chan) “有出路”。為(wei) 幫助退捕漁民開啟新生活,各地政府部門貼心為(wei) 退捕漁民送服務,越來越多的退捕漁民成功轉產(chan) 上岸。

  穩得住,漁民轉崗創業(ye) 迎接新生活

  清早8點,57歲的謝洪兵來到長江靖江段夏仕港碼頭,走上護漁船到長江江麵巡航護漁。謝洪兵有40多年的“漁齡”,曾是靖江漁業(ye) 公司最高產(chan) 的捕魚能手之一。長江實施禁捕退捕後,靖江1000餘(yu) 艘漁船被拆解,謝洪兵等4000餘(yu) 名漁民全部退捕上岸。因為(wei) 熟悉江流河道以及捕撈技術,他加入了由19名長江退捕漁民組成的護漁隊。

  謝洪兵家三代打魚,隻有謝洪兵從(cong) 捕魚人變成護漁人。2020年政府推出針對漁村的危房搬遷工程,他以低於(yu) 市場價(jia) 的價(jia) 格拿到一套新房。“從(cong) 前老想怎麽(me) 捕魚,現在總想如何護漁。”謝洪兵對記者說,“想起當初上岸時,妻子看著漁船被拆解流淚,現在我們(men) 夫妻兩(liang) 人一個(ge) 護漁,一個(ge) 在家打零工,想著裝修新房,每天挺開心。”

  像謝洪兵一家如此開心的退捕漁民還有不少。在太湖退捕漁民座談會(hui) 上,無錫市濱湖區藍藻打撈隊隊長周小弟說,“我們(men) 現在每個(ge) 人都很好。”蠡園水利站站長王昌滿坦言,“2020年,這些退捕漁民需要安置,當時蠡園街道退捕漁民隻有14個(ge) 人,胡埭鎮有24人,總共38名退捕漁民。太湖正好需要藍藻打撈,濱湖區人社局開發公益性崗位,成立了藍藻打撈公司,這些有過硬船上功夫的漁民正好發揮所長。”據介紹,濱湖區238名漁民退捕當年即全部安置。

  泰興(xing) 市東(dong) 江社區原為(wei) 泰興(xing) 市第二捕撈公司,退捕漁民高鑫奇沿街新開了一家生鮮蔬菜店,每天忙碌到晚上八九點。高鑫奇表示,在熟悉的地方工作能夠兼顧家庭,社區經常主動為(wei) 自己開店上門服務,很滿意。

  記者調研發現,除了漁業(ye) 安置、企業(ye) 安置、政府兜底、公益性崗位,不少地方還通過項目建設,強化產(chan) 業(ye) 帶動產(chan) 業(ye) 引領,形成“村集體(ti) 增收、退捕漁民受益”的多贏局麵。泗洪縣徐圩食品有限公司於(yu) 2020年4月注冊(ce) 成立,產(chan) 權歸屬村集體(ti) 所有。公司采取“租金+分紅”的分配機製。每日可生產(chan) 香辣螺螄約4000罐,帶動退捕漁民就業(ye) 20人,預計今年銷售額達到208萬(wan) 元,利潤24萬(wan) 元,可帶動村集體(ti) 增收10萬(wan) 元。

  能致富,“捕轉養(yang) ”打造漁民“金飯碗”

  遙望駱馬湖上,一排排漂浮式淨水網箱東(dong) 西成行、南北成列,在水中隨波蕩漾。

  2021年,駱馬湖1679艘退捕漁船、3227名退捕漁民全麵退出。江蘇省駱馬湖漁業(ye) 管理委員會(hui) 辦公室精準幫扶,把握發展大水麵生態漁業(ye) 有利條件,考慮退捕漁民長期以漁為(wei) 生的特點,推行“捕轉養(yang) ”等跨度小、易上手、適應快的轉產(chan) 就業(ye) 形式,助力退捕漁民“造血式”轉產(chan) 就業(ye) 。

  為(wei) 幫扶就業(ye) 能力較弱的大齡退捕人員、零就業(ye) 家庭成員和困難家庭人員,該地量身打造淨水網箱安置項目,幫助246戶退捕漁民成功轉產(chan) 就業(ye) ,帶動576名退捕漁民從(cong) 事零投喂的鰱、鱅網箱養(yang) 殖和銷售,促進每戶退捕漁民年均增收5.6萬(wan) 元以上,成功探索出一條既保留退捕漁民“親(qin) 水”情懷,又實現湖泊漁業(ye) 順利轉型的新路徑。對首次養(yang) 殖漁民和家庭困難漁民,實行黨(dang) 員結對“一對一”幫扶,全力打通“捕轉養(yang) ”技能入戶“最後一公裏”。

  在宿遷市退捕漁民零工驛站,省人社廳居保處史琨告訴記者,驛站是政府了解退捕漁民就業(ye) 意願、社保參保及政策享受等情況,幫助漁民轉崗就業(ye) 安置、扶持自主創業(ye) 的場所。針對退捕漁民集中、經濟發展困難的市、縣(區),省級層麵建立分包聯係製度,開展定向結對幫扶,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麵傾(qing) 斜支持,挖掘農(nong) 業(ye) 領域產(chan) 業(ye) 資源,支持並指導退捕漁民組建或加入地方合作組織,積極引導其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綠色水產(chan) 養(yang) 殖、休閑農(nong) 漁業(ye) 、農(nong) 漁產(chan) 品加工、農(nong) 漁業(ye) 電商、農(nong) 家樂(le) 等產(chan) 業(ye) ,利用原有技能,拓展就業(ye) 出路,促進增收致富。

  家住宿遷市臨(lin) 淮鎮的賈誌明,禁捕退捕前和妻子在洪澤湖從(cong) 事季節性捕撈,年收入5萬(wan) 元左右。退捕後,賈誌明到鎮便民服務中心辦理了15萬(wan) 元退捕漁民貼息創業(ye) 貸款,承包20畝(mu) 內(nei) 塘、30畝(mu) 外圍塘口,“退捕後轉型養(yang) 殖年收入10萬(wan) 元左右,比季節性捕撈收入高得多,還不用每天在湖裏風吹日曬的,生活比以前更有保障了。”賈誌明說。(丁蔚文)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