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鹽城亭湖:承包權不動 經營權連片

發布時間:2023-09-06 11:1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題:承包權不動 經營權連片(一線調研)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小田變大田”試點經驗調研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在農(nong) 民自願前提下,結合農(nong) 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jue) 細碎化問題。7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印發《關(guan) 於(yu) 穩妥開展解決(jue) 承包地細碎化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鼓勵各地采取“承包權不動,經營權連片”方式,因地製宜探索解決(jue) 承包地細碎化的路徑辦法。

  江蘇省鹽城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2019年起,“小田變大田”的試點在這裏分批開展,並於(yu) 2021年入選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全國農(nong) 村改革試驗區典型案例。

  小田變大田,聽著易,做來難。如何保護農(nong) 戶權益?如何提高耕種效益?近日,記者走進鹽城市亭湖區多處社區、村落,一探改革背後的故事。

  ——編 者

  40多年前,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拉開了我國農(nong) 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催生的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上升為(wei) 我國農(nong) 村的基本經營製度,解放了農(nong) 村生產(chan) 力,使我國農(nong) 業(ye) 發展越過長期短缺狀態,解決(jue) 了農(nong) 民的溫飽問題。

  40多年後,新的問題逐漸浮現。農(nong) 民承包的小田、碎田,如何開展規模化種植,滿足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需要?

  2019年起,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探索開展“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在不改變農(nong) 戶承包權基礎上,以農(nong) 民充分自願為(wei) 前提,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置換田塊,將分散零碎的耕地集中到一起,實現一戶一田或多戶一田。

  試點至今,亭湖區6.6萬(wan) 餘(yu) 戶農(nong) 戶的36.22萬(wan) 畝(mu) 承包地,由19.75萬(wan) 塊合並成4.08萬(wan) 塊,新增高產(chan) 田4.2萬(wan) 畝(mu) 以上,土地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農(nong) 業(ye) 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

  自發的嚐試——

  村民與(yu) 親(qin) 戚、鄰居調換小田

  眼下正是農(nong) 忙時。亭湖區黃尖鎮黃尖社區,良田連疇接隴,沃野一望無垠。72歲的農(nong) 民黃永成在家門口的2畝(mu) 多承包地裏給菊花噴施葉麵肥。

  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提起當年的分田到戶,黃永成仍掩不住激動。“那是1981年9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實行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的消息從(cong) 當時的黃尖大隊第三生產(chan) 隊傳(chuan) 來,黃永成興(xing) 奮得難以入睡。土地分配到每家每戶,意味著“大鍋飯”的日子一去不複返。

  但土地有“遠近”“高低”之分,也有“肥瘦”之別。怎麽(me) 分田才合適?在黃尖,分田采用抓鬮的方式進行。“大家都拍手讚成,沒有比這個(ge) 更公平了!”按照好、中、差不同地塊等級,根據家庭人數,黃永成參與(yu) 了6輪抓鬮,分得8塊共8.51畝(mu) 土地,最遠的離家一裏,最小的隻有幾分,最低窪的能在裏麵撐船。

  當時,黃永成並沒有覺得自家土地“優(you) 劣搭配”有什麽(me) 不好——反正都是人拉著牛耕地。

  “吃飽飯”後還要“吃好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少年紀輕、頭腦活的農(nong) 民選擇進城務工。黃永成的兒(er) 子、1974年出生的黃延軍(jun) ,初中畢業(ye) 後到城裏做油漆工,農(nong) 忙時再回家幫忙;1981年出生的侄子黃海濤,多年後也選擇到城裏做農(nong) 貿生意。

  農(nong) 活人手少,農(nong) 機來幫忙。黃永成回憶,一開始,為(wei) 小田量身定做的小型農(nong) 機具,讓種地效率提升不少。但隨著馬力更足、效率更高的大型農(nong) 機登場,大夥(huo) 兒(er) 反倒發起愁——有的田還沒有拖拉機寬,開都開不進去。

  一小部分農(nong) 戶私下裏商量,將麵積、地力差不多的耕地進行調換合並。黃永成就先後與(yu) 妹妹、鄰居調換過3次,將8塊地變為(wei) 5塊。這樣的嚐試反映了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過於(yu) 細碎的小塊土地,已不太適應現代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這樣自發的嚐試無法徹底解決(jue) 問題。以黃永成為(wei) 例,隨著年紀增長,幹農(nong) 活漸漸力不從(cong) 心,想流轉部分土地給種糧大戶,卻一直流轉不出去。

  “這些地偏的偏、碎的碎,還有的奇形怪狀,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即便每年流轉費隻要三五百元,也沒有吸引力。”黃海濤說。

  改革的啟動——

  以尊重農(nong) 民意願為(wei) 第一原則

  改革的時機在2019年到來。

  當年,亭湖區以入選江蘇省第三輪農(nong) 村改革試驗區為(wei) 契機,開展承包權不動、經營權連片的“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經過摸底,區裏把農(nong) 戶改革意願較強的黃尖鎮作為(wei) 首批試點鎮。

  尊重農(nong) 民意願是改革的第一原則。黃尖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楊萬(wan) 餘(yu) 先是召開村民大會(hui) 宣傳(chuan) 動員,又挨家挨戶征求意見。

  為(wei) 保證田塊合並後,農(nong) 戶承包土地權益不受損、經營麵積不減少,楊萬(wan) 餘(yu) 在走訪中一筆筆記錄下“承包土地麵積”“承包土地坐落地塊數”“已流轉麵積”等詳細信息,以及“是否同意改革”“是否同意將承包地流轉”“對改革的意見和建議”等具體(ti) 問題。

  江蘇省自2015年開始的農(nong) 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也給農(nong) 戶吃下一顆定心丸。黃永成手裏的“紅本本”——《農(nong) 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用圖文並茂的方法,將他家5塊共8.51畝(mu) 承包地的地塊名稱、地塊編碼、實測麵積、四至範圍等,標注得清楚明白。黃永成知道:“不管怎樣換,我承包的地一點也不會(hui) 少。”

  走訪中,黃尖社區407戶自種戶,近八成提出流轉需求。黃永成向楊萬(wan) 餘(yu) 說出內(nei) 心想法:“把田調換到一起是好事,我讚成。但我對地有感情,想流轉6畝(mu) 、自種2.51畝(mu) 。”

  社區綜合考慮大家的意願,規劃出相對集中的兩(liang) 個(ge) 區域:自種區和流轉區。但卻遇到新的問題,有農(nong) 戶表示:“自種區太遠,不願去。”

  改革怎樣推進?楊萬(wan) 餘(yu) 帶著班子成員,再一次挨家挨戶走訪,最終結合農(nong) 戶意願,將“先劃區、再選地”的設想調整為(wei) “先選地、再劃區”——自種戶可根據土地確權麵積,在靠家、靠路、靠水源的地方,優(you) 先選擇整塊土地,社區再將這些選定地塊劃為(wei) “自種區”。

  接下來,黃尖社區與(yu) 願意流轉的農(nong) 戶分別簽訂委托協議。經過匯總,共新增1334畝(mu) 流轉土地。楊萬(wan) 餘(yu) 將信息發布到江蘇省農(nong) 村產(chan) 權交易信息服務平台公開招標,並根據新增地塊的分布情況,設置了19個(ge) 標段。

  黃海濤參與(yu) 了競標,中了2個(ge) 標段。2008年,黃海濤回到家鄉(xiang) ,不滿足於(yu) 家裏的5畝(mu) 多地,他一點點把鄉(xiang) 親(qin) 們(men) 撂荒的土地流轉過來,種上小麥和玉米,成立了家庭農(nong) 場。中標後,黃海濤的經營規模從(cong) 135畝(mu) 擴大到326畝(mu) 。

  黃海濤的好友陳從(cong) 文也是中標者之一。他流轉的239畝(mu) 地中,50多畝(mu) 地用來種菊花,還創辦了菊花種植家庭農(nong) 場,助力“黃尖菊花”成功申報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

  已流轉土地的農(nong) 戶想自種,有沒有“後悔藥”可吃?

  在外務工的村民老徐找到楊萬(wan) 餘(yu) ,說自己年紀大了,想回村種地,但土地已經流轉。經過研究,社區在村集體(ti) 土地裏,根據老徐家土地確權的麵積,臨(lin) 時劃出一塊給他過渡,待流轉合同到期,再由大戶置換出來。這段時間,流轉金不兌(dui) 付,相當於(yu) 未曾流轉。

  改革的效果——

  良田成片,三方共贏

  隨著改革的推進,黃尖社區成為(wei) 亭湖區的“明星社區”,不少村子組織村民前來參觀學習(xi) 。2021年起開始進行“小田變大田”試點的鹽東(dong) 鎮曙陽村就是其中一個(ge) 。

  曙陽村西頭的一片麥田邊,48歲的自種戶陳洪廣正忙著做農(nong) 活。這6.4畝(mu) 農(nong) 田就在家門口,是由原先一東(dong) 一西一南3個(ge) 細碎田塊置換而來的。陳洪廣說,拿到地時,村裏已經打通農(nong) 路、修好橋涵閘站,原先坑窪不平的“補丁田”搖身一變成為(wei) 規整劃一的高標準農(nong) 田。

  曙陽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蔡紹景介紹,在黃尖,小農(nong) 戶的地由社區統一拓寬田間道路、疏浚水利;種糧大戶則自行將流轉來的土地平整、開溝,形成大條田。村裏同步推進“小田變大田”與(y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不管是誰家的地,不管是‘高低’還是‘肥瘦’,村裏統一先建設、再置換。”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曙陽村全村近5600畝(mu) 農(nong) 田全部建設成為(wei) 高標準農(nong) 田,不僅(jin) 夯實了糧食安全根基,也有效保障和實現了農(nong) 戶承包經營權益。

  “‘小田變大田’的出發點是解決(jue) 承包土地細碎化問題,幫助麵廣量大的小農(nong) 戶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有機銜接。”鹽城市亭湖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馬梅說,改革至今,亭湖區土地流轉率顯著提高,全區新增家庭農(nong) 場121個(ge) ,農(nong) 業(ye) 現代化耕種、規模化經營進一步發展。

  “嗡嗡嗡——嗡嗡嗡——”9月初,在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裏,兩(liang) 台無人機正為(wei) 生長中的水稻噴施農(nong) 藥。不遠處,黃海邊吹過來的風掀起陣陣熱浪。一旁的黃海濤笑得爽朗:“300多畝(mu) 規整大田,半天就能噴完!”

  耕地質量高了,每畝(mu) 地的流轉費用也從(cong) 三五百元漲到千元左右。劃得來嗎?

  “不僅(jin) 能覆蓋成本,每年還能多賺近10萬(wan) 元。”黃海濤在田間地頭算了一筆賬。

  先算成本賬。過去,流轉的地東(dong) 一塊西一塊,請農(nong) 機手來田間作業(ye) ,得花上好幾天;常常農(nong) 機好不容易開進去,剛發動就要轉彎,耗油又費事。現在農(nong) 機開起來暢快又方便。在除草、施肥、打藥等方麵,也用植保機取代了人工,服務費下降九成。一年下來,每畝(mu) 總成本降低了340元。

  再算增收賬。大田便於(yu) 統一耕種,田間管理更規範,糧食“量”“質”雙提升。在之前春小麥畝(mu) 產(chan) 900多斤、秋玉米畝(mu) 產(chan) 1200多斤的基礎上,每畝(mu) 小麥增產(chan) 200斤、增收250元,玉米增產(chan) 100斤、增收200元。除去成本,每年畝(mu) 均增收約300元。

  “我也不虧(kui) 。”黃永成在一旁接過話頭。他自種的2.51畝(mu) 地,自給自足,收支平衡;另有6畝(mu) 流轉,每年到手6000元租金,兒(er) 子也不用回來幫忙。

  如今的黃尖社區,村民們(men) 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村集體(ti) 也是改革的受益者。”楊萬(wan) 餘(yu) 說,“小田變大田”後,村集體(ti) 收入每年新增約23萬(wan) 元。

  這筆錢,主要來自土地合並整理後的溢出麵積。複墾地塊間多餘(yu) 的田埂和溝塘拆除後,黃尖社區將“長”出來的146畝(mu) 地,通過招標流轉給大戶種植,每年每畝(mu) 租金1000元。再加上100畝(mu) “邊角料”土地整合成了大田,租金上漲,收入可觀。

  村集體(ti) 增收,農(nong) 民受益。黃尖社區將這筆錢用於(yu) 基礎設施配套、環境整治提升:安裝路燈170個(ge) 、鋪設水泥路6公裏、新建5座農(nong) 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更方便,村民生活更舒適,村落生態更優(you) 美。黃海濤說,這兩(liang) 年看到村裏出現了越來越多年輕麵孔,新的希望在心中升起。

  《人民日報》2023年9月6日4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