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總書記看中國|講好生態文明與文化自信相得益彰的三晉故事
盛夏,山川秀美,飛鳥翩翩,這裏是山西省運城市。
漫步在運城鹽湖22號堤墊,憑欄遠眺這顆神奇而秀美的“生態明珠”;走進運城博物館,觸摸這座城市的曆史底蘊……眼下,越來越多的人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足跡參觀學習(xi) 。
巍巍太行呂梁,浩浩兩(liang) 河汾黃,孕育出了煌煌三晉文化。山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被譽為(wei) “華夏文明的直根”,得天獨厚的曆史文化資源,是山西的自信之基、動力之源。
今天的中國,正在大步走向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新的時代賦予山西再次綻放的機遇;今天的山西,正在奮力譜寫(xie) 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新篇章,講好生態文明與(yu) 文化自信相得益彰的動人故事。
堅持生態優(you) 先 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在攝影愛好者張衛平眼中,運城鹽湖每個(ge) 季節都有不同的美,但他獨愛盛夏的“七彩鹽湖”——色彩斑斕宛如一個(ge) 巨大的調色盤。
跨湖大道中段由郭沫若先生題寫(xie) 的大石碑處,是鹽湖的一處觀景平台。站在平台遠眺,池麵遼闊。傍晚時分,這裏成了人們(men) 唱歌跳舞、休閑納涼之地,駐足觀景的到訪者紛紛“打卡”拍照。
運城鹽湖,古稱河東(dong) 鹽池,有著4600多年采鹽史,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nei) 陸鹽湖之一。
5月16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前往陝西途中,考察了運城鹽湖。總書(shu) 記結合展板、展品等聽取有關(guan) 情況介紹,實地察看鹽湖風貌。他指出,鹽湖的生態價(jia) 值和功能越來越重要,要統籌做好保護利用工作,讓鹽湖獨特的人文曆史資源和生態資源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逐步恢複其生態功能,更好保護其曆史文化價(jia) 值。他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dang) 中央從(cong) 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黃河流域各省區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wei) 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不利於(yu)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jue) 不能做。
作為(wei) 黃河流域重要組成部分,鹽湖被納入黃河生態大保護大治理範圍。當天向總書(shu) 記作匯報的運城市副市長刁海鵬說:“總書(shu) 記來鹽湖考察,讓我們(men) 對鹽湖保護有了更為(wei) 深刻的認識。我們(men) 要從(cong)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大局出發,統籌做好鹽湖保護利用工作。”
眼下,沿著濱湖大道行進,在鹽湖東(dong) 段的小公灘處,數台挖掘機正在進行堤墊加固作業(ye) 。“此次修複,依照鹽湖原有軸線進行平整加固,保持堤墊的走向和紋理不變,通過綠化進一步保濕保溫、防止衝(chong) 刷。”負責鹽湖生態修複項目的運城市水務投資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素平介紹說,目前,已修複堤墊80公裏,完成一期工程的40%。
環湖綠化、水係治理、山體(ti) 修複,隨著生態修複治理的深入,鹽湖的自然濕地風貌逐漸恢複,截汙防洪能力有效提升。今天的運城鹽池,已成為(wei) 創建黃河流域(山西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的重要區域之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dang) 中央從(cong) 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是山西落實重大國家戰略的具體(ti) 行動,是在踐行國家使命中展現山西擔當。
6月8日,山西召開誓師大會(hui) ,把從(cong) 根本上穩定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作為(wei) 山西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的主要任務,確保到2025年黃河流域國考斷麵穩定達到三類及以上水質。
當天下午,在侯馬市澮河生態修複工程現場,伴隨著各種工程機械的轟鳴聲,山西省“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正式啟動。山西把工程治理作為(wei) 保障“一泓清水入黃河”的關(guan) 鍵之舉(ju) ,謀劃十大工程280餘(yu) 項子工程,目前已先期開工118個(ge) 項目,傳(chuan) 遞出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堅定決(jue) 心和必勝信心。
守護曆史文脈 讓文物工作與(yu) 時代同頻共振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一首上古民謠在鹽湖畔傳(chuan) 唱千年。進入暑期,不少學生走進運城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在這裏學習(xi) 曆史知識,感知文化魅力。
“相傳(chuan) 舜帝曾在咱們(men) 運城的鹽湖岸邊撫琴高歌,這首歌便是那首《南風歌》。”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衛龍說。
5月1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運城博物館,參觀“華夏尋根”“館藏珍品”“盬鹽春秋”等展陳,詳細了解運城有關(guan) 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早期曆史發展等。習(xi) 近平強調,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men) 實證了我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運城博物館當天,衛龍進行了全程講解:“總書(shu) 記邊看邊與(yu) 我們(men) 交流,每件文物都看得特別仔細,讓我們(men) 真切感受到總書(shu) 記對曆史文化的尊重,對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視。”
文物不會(hui) 說話,但它們(men) 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講述著曾經見證過的一段段曆史。博物館內(nei) ,有一麵嵌有運城不同曆史時期出土陶片的展示牆,衛龍說:“我向總書(shu) 記介紹,這10層的文化牆,是由運城出土的不同曆史時期的陶片製作而成,從(cong) 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層自下而上,以直觀的方式再現了文化演進過程。總書(shu) 記聽著講解,對文化牆逐層凝神細看。”
“每個(ge) 文化層裏,運城都有重大的考古發現。”連日來,當前來參觀的人們(men) 好奇地望著這麵沉甸甸的牆麵時,講解員燕曉靜便會(hui) 向大家介紹,“仰韶文化層發掘的石雕蠶蛹,實證了河東(dong) 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掌握了養(yang) 蠶繅絲(si) 的技術;商代文化層發掘的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為(wei) ‘匿’族青銅器找到了歸屬,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博物館是連接人與(yu) 物的紐帶,是銜接過去與(yu) 未來的橋梁。
進入暑假,山西各地博物院紛紛出招,推出豐(feng) 富的文創產(chan) 品和互動性的參觀環節,“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在山西博物院,以往充滿滄桑、擺在展櫃中稍顯距離感的“鎮館之寶”晉侯鳥尊化身為(wei) 肥嘟嘟的漫畫版小鳳鳥,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自己的前世今生;rap、插畫、連環畫、廣播劇……觀展的N種方式讓每個(ge) 走進展廳的人都感到十分新鮮。
“我以為(wei) 自己隻是來看一件文物的展示,沒想到以鳥尊為(wei) 視角,我了解了晉國的曆史文化,還看到了20多年來中國文博事業(ye) 的飛速發展。”觀眾(zhong) 張清說。
在晉祠博物館,“萬(wan) 流同歸——黃河流域根祖文化展”展出了黃河流域7省20餘(yu) 家文保單位的近百件(組)文物精品,時間跨度自上萬(wan)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直至當下,反映了黃河流域的文明發展及演變軌跡。該展覽開展僅(jin) 10天,便迎來15萬(wan) 餘(yu) 名觀眾(zhong)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西考察博物館並作出重要指示,讓我們(men) 所有文物人心潮澎湃。”太原市文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劉玉偉(wei) 表示,要充分發揮太原牽頭黃河流域省區成立的黃河文化尋根問祖聯盟的作用,深入挖掘研究闡釋保護傳(chuan) 承好晉陽文化、三晉文化、黃河文化乃至中華文明。
讓厚重的文化流行起來,舉(ju) 重若輕地實現“破圈”,博物館功不可沒。近期,《關(guan) 於(yu) 推動新時代山西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出台,其中提出:支持太原、大同、晉城、臨(lin) 汾“博物館之城”建設;規劃建設一批反映山西文物特色的專(zhuan) 題博物館;鼓勵各市縣充分挖掘轄區內(nei) 文物資源,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向縣城、鄉(xiang) 村覆蓋。力爭(zheng) “十四五”末,全省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達到每15萬(wan) 人擁有1家博物館。
堅定文化自信 讓高質量發展更有底氣
山西是全國聞名的文物大省,一處處飽經滄桑的文化遺產(chan) 如璀璨星光點綴在浩瀚無邊的曆史長河之中。據不完全統計,山西現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全國排名第四;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居全國第一;古建築28027處,約占全國十分之一。
曆史不語,文物不言,卻與(yu) 人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們(men) 靜靜地佇(zhu) 立在那裏,守護了千年時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麵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水平。
“總書(shu) 記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關(guan) 心關(guan) 注,更加堅定了我們(men) 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men) 會(hui) 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同時,加強對河東(dong) 文化的挖掘、傳(chuan) 承和活化利用,教育和引導社會(hui) 公眾(zhong) ,堅定曆史自信、文化自信。”衛龍說。
據衛龍介紹,他們(men) 在積極爭(zheng) 取項目支持的同時,還將在基層工作中,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切期許予以全麵貫徹落實。針對市縣低級別文物保護工作,做到修一處、成一處、用一處、活一處;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布局村史館、鄉(xiang) 村記憶館等文化陣地建設;利用全市文物資源和名人文物,打造“一名人一館,一典故一館”24個(ge) 。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山西主場活動在運城關(guan) 帝廟舉(ju) 行,圍繞活動主題,發布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一係列考古發現區域性地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脈絡。根據探源工程第五期安排,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等單位的考古隊伍正陸續進駐運城,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繼續深耕晉南,聚焦襄汾陶寺、興(xing) 縣碧村等重點遺址,放眼山西全境,探索更大範圍內(nei) 中華文明起源的宏大曆史圖景。
不僅(jin) 僅(jin) 是運城。當前,山西全省上下牢記囑托,進一步拓展文化強省建設的視野和境界,全麵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著力構建文物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文物價(jia) 值傳(chuan) 播、文物安全責任、政策製度保障五大支撐體(ti) 係。
6月16日,山西大學考古文博研究院掛牌成立。愛好傳(chuan) 統文化的年輕人成為(wei) 接過這份重擔的新生力量,這種創新性的培養(yang) 方式開全國文物係統之先河。
文物“守得住”,更要“活起來”。6月28日,《又見雲(yun) 岡(gang) 》大型實景秀在雲(yun) 岡(gang) 石窟首演,身著北魏服飾的“工匠”“穿越”千年,再現昔日開鑿石窟時的場景。大型實景秀集服飾、音樂(le) 、舞美、燈光、表演等藝術形式於(yu) 一體(ti) ,精彩演繹雲(yun) 岡(gang) 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演繹雲(yun) 岡(gang) 的滄桑、壯美與(yu) 恢宏。實景秀通過對服飾製式、圖案元素及染色工藝的不斷探索,共複原出北魏時期不同階層的人物造型服飾130餘(yu) 件,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將雲(yun) 岡(gang) 石窟第18窟極具代表性的千佛袈裟進行了複原。
“太震撼了!”演出結束後,觀眾(zhong) 李子寧還久久沉浸在演出中。他說:“這種創新的演繹方式,以獨特的視角表達出對時尚、對北魏文化的理解,不僅(jin) 展現出多元化的雲(yun) 岡(gang) ,更成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鼓舞民族文化自信、實現創新發展的精神動力。”
賡續文明根脈,築牢自信根基。讓我們(men) 一起行走山西,對話古老文物,品讀三晉文化,讀懂自信的中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