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相城高新區探索“活態傳承”,非遺這樣“破圈”
蘇州古城向北,這裏曾因千年元和塘水係環繞,名人雅士輩出,孕育出豐(feng) 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如今,在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依托蘇州高鐵北站樞紐,文化產(chan) 業(ye) 拔地而起。
剛剛過去的暑假期間,新建成的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館成為(wei) 市民遊客休閑娛樂(le) 的好去處。作為(wei) 蘇州市首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為(wei) 主題的集互動展示、產(chan) 品交易、宣傳(chuan) 教育、創新研發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場館,這裏不但能讓遊客接觸到非遺項目的製作過程,還能讓非遺傳(chuan) 承人巧借新媒體(ti) 平台,進行線上傳(chuan) 播,擴大非遺“朋友圈”。
國家級“非遺”項目1個(ge) 、省級3個(ge) 、市級1個(ge) 、區級7個(ge) ……民間工藝製作技藝源遠流長、藝人輩出的元和,正在挖掘非遺項目內(nei) 涵、講好非遺背後故事、傳(chuan) 承非遺項目基因等方麵,積極探索有效發展路徑。
碰撞中煥新生
“禦窯袁氏堂,藝術流傳(chuan) 長,事事求和諧,避邪又吉祥。” 這首流傳(chuan) 在蘇州一帶的歌謠,說的就是陸慕蟋蟀盆。作為(wei) 袁氏堂(中平澄泥堂)第五代傳(chuan) 承人,袁中平出身於(yu) 久負盛名的“蘇州府袁氏堂”澄泥蟋蟀盆世家,祖輩幾代都是當地製盆的高手。
“從(cong) 小耳濡目染,我15歲就做出了第一隻蟋蟀盆。”袁中平是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陸慕蟋蟀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他的工作室位於(yu) 相城區一個(ge) 毫不起眼的汽修廠大院裏,一扇屏風將單間隔成內(nei) 外兩(liang) 部分,外麵的桌上擺滿了各類刻刀,裏間陳列著一排排待完成的磚雕作品。
選土、煉泥、製坯、燒製、打磨、雕刻……製作蟋蟀盆有近百道工序。袁中平所製的蟋蟀盆,手感細膩潤滑,宛若嬰兒(er) 膚,敲之隱隱有金玉之聲,又因別出心裁的構思和生動的人物刻畫,曾獲工藝美術製作行業(ye) 民間文藝最高獎項“山花獎”。
如今,袁中平卻毅然“放棄”製作蟋蟀盆,在傳(chuan) 承祖傳(chuan) 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轉身投入到蘇派磚雕的研製中。
打磨器具,坐定桌前,打開模板,透過一塊放大鏡,袁中平埋首一刀刀刻起來,原本光滑的磚麵便有了起伏的棱角。
“在磚雕上刻人物肖像,比在蟋蟀盆上雕刻圖案要難數倍。但經過這些年的探索和累積,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大的突破。”袁中平正在雕刻幾幅磚雕肖像作品,“希望能將相城本地特色文化和磚雕傳(chuan) 統文化結合,留下真正有價(jia) 值的蘇派磚雕作品。”
像袁中平這樣數十年如一日,醉心非遺技術研究的傳(chuan) 承人不在少數。蘇州禦窯金磚製作技藝、陸慕蟋蟀盆製作技藝、蘇州緙絲(si) 織造技藝……目前,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共有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1名,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3名,市級2名,區級18名,還有數十個(ge) 非遺項目。
“非遺傳(chuan) 承人對非遺項目的質樸深情,為(wei) 非遺的永續傳(chuan) 承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社會(hui) 事業(ye) 局有關(guan) 負責人張茜介紹,近年來,元和深化與(yu) 人大研究院、南京大學、深圳文化創意行業(ye) 協會(hui) 合作機製,建立本土非遺文化研究智庫,培養(yang) 造就一批紮根基層、活躍民間,帶領技藝傳(chuan) 承、帶強產(chan) 業(ye) 發展、帶動群眾(zhong) 致富的民間技藝技能人才。
傳(chuan) 播中的活化傳(chuan) 承
“之前就吃過中國菜,今天第一次來到製作現場,還見到了李老師的食品雕刻非遺技藝!”在江蘇省相城中等專(zhuan) 業(ye) 學校教室內(nei) ,來自一帶一路印尼培訓班的印度尼西亞(ya) 姑娘Fedellysia Agatha正興(xing) 奮地展示著和老師合作完成的菜品。
雖是暑假時間,但教室裏不時傳(chuan) 來學生的聲音。相城食品雕刻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李順才正在教學,將麵團製作成縮小版的火龍果、香蕉、玉米等形狀,盤子裏的食物色澤鮮豔、形狀神似,仿佛就是真的蔬菜水果。
2011年,李順才作為(wei) “技能大師”高級人才被引進到相城區,一直致力於(yu) 傳(chuan) 統非遺項目的傳(chuan) 播和推廣。像這樣的一帶一路中餐烹飪項目,已成為(wei) 李順才在授課之餘(yu) 的又一重要任務。
“馬來西亞(ya) 、日本、韓國等地都有團隊來學習(xi) 交流,我經常鼓勵他們(men) 嚐試獨立製作非遺作品,大家都非常感興(xing) 趣。”李順才介紹,“食品雕刻既有實用性,也有觀賞性,通過現場學習(xi) 製作,大家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早在2015年,李順才就將麵塑課等非遺項目引進了課堂,成為(wei) 了學生們(men) 的必修課。在組織推進下,他還整合了金磚製作技藝、緙絲(si) 織造技藝等七個(ge) 元和本地非遺項目進入校園。
“目前學校正在打造非遺場館,結合選修課和學校社團等平台,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和傳(chuan) 承非遺文化。”李順才表示,“其實很多學生對非遺文化很感興(xing) 趣,接受度也很高,隻是沒有熟知的渠道和平台,我們(men) 就要在傳(chuan) 播和傳(chuan) 承上下功夫。”
非遺進學校、進社區、進景區,正是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開展非遺“三進工程”的重點。張茜表示,通過持續性開展非遺展覽、文化交流活動,促進本土非遺文化對外交流和傳(chuan) 播。
創新賦能產(chan) 業(ye) 集聚
織布機、四色毛線、雙麵膠、安全剪刀……一個(ge) 大約能放在A3紙的“非遺盒子”,內(nei) 放著製作蘇州緙絲(si) 織造所需的簡易器材,讓孩子們(men) 在DIY製作中沉浸式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走進蘇州福繪潤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產(chan) 品展示廳,原本複雜、隻可遠觀的非遺技藝都變成了可觀、可感、可拆製的少兒(er) 益智文化產(chan) 品。
“說起非遺,很多人會(hui) 下意識地認為(wei) 很高大上,很遙遠,我們(men) 做這些產(chan) 品就是希望將非遺以一種全新的、更為(wei) 有趣的方式融入大眾(zhong) 生活。”福繪潤智董事長周文韜介紹,“除了大家熟知的24節氣等傳(chuan) 統非遺項目外,公司也結合元和本地緙絲(si) 織造技藝等六大非遺主題,以繪畫為(wei) 載體(ti) ,加入鑒賞塗色玩法,製作成了‘非遺盒子’。”
非遺係列產(chan) 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孩子、家長、學校各方的歡迎。“看到了潛在市場需求,企業(ye) 迅速加強研發力量,擴大生產(chan) 規模。目前,非遺文創禮盒已成為(wei) 公司‘明星產(chan) 品’,企業(ye) 也抓住發展契機,順利實現轉型升級。”周文韜說。
在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豐(feng) 富的非遺文化資源不但讓單一的企業(ye) 受益,更是推動了整個(ge) 文化產(chan) 業(ye) 的發展。
元和塘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帶和蘇州高鐵北站樞紐文化創新發展軸,互相交叉構成“T”字型,劃出太平數字出版、蠡口家居設計、活力島影音藝術和青苔國際工業(ye) 設計四個(ge) 片,呈現“一帶、一軸、四片區”的文化產(chan) 業(ye) 空間布局。
“在‘一帶、一軸、四片區’基礎上,蘇州元和塘文化產(chan) 業(ye) 園區精心規劃十個(ge) 園中園,統一管理協同發展,重點發展以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為(wei) 核心,創意設計、文化旅遊為(wei) 輔的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十園中的五園都在元和境內(nei) 。”張茜介紹,今年3月,園區正式獲得文旅部國家級文化產(chan) 業(ye) 示範園區授牌,作為(wei) 核心區的元和,更是迎來發展良機。
截至2023年8月,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共有文化產(chan) 業(ye) 規上企業(ye) 26家,今年以來實現營收22.7億(yi) 元,同比增長33.3%,完成稅收7485萬(wan) 元,同比增長34.2%。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共有數字文化創意類企業(ye) 44家,占全區的 15.5 %。
產(chan) 業(ye) 化發展是非遺“破圈”的動力源,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借助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優(you) 勢,讓千年非遺文脈煥發時代活力,續寫(xie) 元和塘兩(liang) 岸文明之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