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實施方案》
原標題:《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財會(hui) 監督工作的實施方案》
河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
《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財會(hui) 監督工作的實施方案》
近日,中共河北省委辦公廳、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財會(hui) 監督工作的實施方案》,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財會(hui) 監督工作的實施方案》全文如下。
為(wei) 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財會(hui) 監督工作的意見》精神,進一步規範財政財務管理、提高會(hui) 計信息質量、維護財經紀律和市場經濟秩序,現結合實際製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ti) 要求
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屆二次、三次、四次全會(hui) 部署,堅持黨(dang) 的領導、依法監督、分類施策、協同聯動,到2025年,構建起分工明確、責任明晰的財會(hui) 監督體(ti) 係,基本建立起橫向協同、縱向聯動、貫通協調的工作機製,財會(hui) 監督製度更加健全,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成果運用更加充分,隊伍素質明顯提升,財會(hui) 監督作用更加凸顯,為(wei) 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li) 河北,奮力譜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二、健全財會(hui) 監督責任體(ti) 係
(一)加強黨(dang) 對財會(hui) 監督工作的領導。全省各級黨(dang) 委要認真貫徹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加強財會(hui) 監督工作的決(jue) 策部署,及時聽取財會(hui) 監督工作情況匯報,研究部署財會(hui) 監督工作,把黨(dang) 的領導貫穿財會(hui) 監督全過程各方麵。
(二)依法履行財會(hui) 監督主責。全省各級財政部門牽頭組織對本級財政、財務、會(hui) 計管理法律法規及規章製度執行情況監督。監督預算管理有關(guan) 工作,規範預算收入和支出管理,嚴(yan) 格預算編製和執行,推進全麵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監督行政事業(ye) 性國有資產(chan) 管理規章製度實施情況,對本級各部門及其所屬單位行政事業(ye) 性國有資產(chan) 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監督政府采購製度落實情況,依法開展政府采購代理機構監督評價(jia) ;監督相關(guan) 單位財務管理、內(nei) 部控製情況,督促指導行政事業(ye) 單位每年定期報送內(nei) 部控製報告;監督會(hui) 計行為(wei) ,重點監督會(hui) 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hui) 計製度執行情況;監督注冊(ce) 會(hui) 計師、資產(chan) 評估和代理記賬行業(ye) 執業(ye) 質量。
(三)嚴(yan) 格落實部門監督職責。有關(guan) 部門要依法依規強化對主管、監管行業(ye) 係統和單位財會(hui) 監督工作的督促指導。指導和監督所屬單位預算執行情況和歸口財務管理單位財務活動,每年至少開展1次監督檢查,3年實現全覆蓋;按照職責分工,監督政府采購活動、資產(chan) 評估行業(ye) 。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按照會(hui) 計法賦予的職權,監督有關(guan) 單位會(hui) 計資料。
(四)加強單位內(nei) 部監督。各單位要落實內(nei) 部財會(hui) 監督主體(ti) 責任,加強對本單位經濟業(ye) 務、財務管理、會(hui) 計行為(wei) 的日常監督。各單位主要負責人要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對本單位財會(hui) 工作和財會(hui) 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抓好內(nei) 部監督成果運用。單位內(nei) 部要明確承擔財會(hui) 監督職責的機構或人員,嚴(yan) 格執行財務管理相關(guan) 規定,強化對關(guan) 鍵業(ye) 務、關(guan) 鍵崗位的風險防範。
三、完善財會(hui) 監督協同工作機製
(五)建立財會(hui) 監督協調工作機製。全省各級政府要建立財會(hui) 監督協調工作機製,統籌推進本地財會(hui) 監督工作;要研究財會(hui) 監督年度工作計劃、重要製度機製等,協調重大問題處理,加強對下級財會(hui) 監督工作的督促和指導。全省各級財政部門牽頭負責本級政府財會(hui) 監督協調工作機製日常工作,稅務、人民銀行、國有資產(chan) 監管、金融監管、證券監管等部門協同配合。
(六)健全橫向協同機製。在現有協調工作機製基礎上,健全財政部門、有關(guan) 部門、各單位等監督主體(ti) 間財會(hui) 監督政策銜接、重大問題處理、綜合執法檢查、監督結果運用、監督線索移送、監督信息交流等橫向協同機製。各單位要積極配合財會(hui) 監督工作,不得拒絕、阻撓、拖延,不得提供虛假或有重大遺漏的財會(hui) 資料及信息。
(七)完善縱向聯動機製。省財政廳牽頭組織落實國家財會(hui) 監督工作規劃和年度監督工作重點。省有關(guan) 部門要加強對市縣對口部門的督促指導,市縣政府和有關(guan) 部門要認真抓好本地財會(hui) 監督工作。全省各級政府和有關(guan) 部門要建立財會(hui) 監督重大事項報告機製,及時向上一級政府和有關(guan) 部門反映財會(hui) 監督中發現的重大問題。
四、推動財會(hui) 監督與(yu) 其他監督的貫通協調
(八)加強與(yu) 巡視巡察、紀檢監察監督的貫通協調。開展財會(hui) 監督要自覺以黨(dang) 內(nei) 監督為(wei) 主導,與(yu) 巡視巡察機構完善協作機製,加強事前溝通協調、事中協作配合和事後成果共享,通報財會(hui) 監督檢查情況,研究辦理巡視巡察移交的建議;與(yu) 紀檢監察機關(guan) 建立健全協調配合、協同監督、線索移送、信息互通機製,依法依規移送相關(guan) 問題線索。按照規定和程序選派財會(hui) 業(ye) 務骨幹參加巡視巡察和紀檢監察監督,發揮專(zhuan) 業(ye) 力量作用。
(九)強化與(yu) 人大監督、民主監督配合協同。圍繞提高預算管理規範性、有效性等,健全溝通協調、信息共享機製,配合做好預算聯網監督,支持人大對政府預算開展全口徑審查、全過程監管,積極聽取人大、政協意見建議,充分發揮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對財會(hui) 監督的推動作用。
(十)增強與(yu) 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統計監督的協同性和聯動性。建立健全協同聯動長效機製,加強信息共享,避免監督盲區和重複監督。對各類監督中發現的財會(hui) 監督有關(guan) 問題、提出的意見建議,相關(guan) 單位應及時辦理或反饋,對征詢專(zhuan) 業(ye) 意見、提供資料數據等需求,要積極提供協助。
(十一)暢通群眾(zhong) 監督、輿論監督渠道。健全財會(hui) 監督投訴舉(ju) 報受理機製,完善受理、查處、跟蹤、整改等製度,及時推動問題解決(jue) 、回應社會(hui) 關(guan) 切。
五、發揮行業(ye) 協會(hui) 和中介機構監督作用
(十二)強化行業(ye) 協會(hui) 自律監督作用。注冊(ce) 會(hui) 計師協會(hui) 、資產(chan) 評估協會(hui) 、注冊(ce) 稅務師協會(hui) 、銀行業(ye) 協會(hui) 、證券期貨業(ye) 協會(hui) 等要完善行業(ye) 自律管理、會(hui) 員管理、內(nei) 部管理等製度,充分發揮督促引導作用。開展誠信警示教育,健全誠信檔案,加強對從(cong) 業(ye) 人員執業(ye) 能力培養(yang) 和職業(ye) 道德教育。加強行業(ye) 自律監管,組織開展自律檢查或年度檢查,運用信用記錄、警示告誡、公開曝光等措施加大懲戒力度,完善對投訴舉(ju) 報、媒體(ti) 質疑等的處理機製。
(十三)發揮中介機構執業(ye) 監督作用。會(hui) 計師事務所、資產(chan) 評估機構、稅務師事務所、代理記賬機構等中介機構要嚴(yan) 格依法履行職責,在配合財會(hui) 監督執法中提供專(zhuan) 業(ye) 意見,對發現的有關(guan) 違法違規行為(wei) ,及時向主管部門、監管部門和行業(ye) 協會(hui) 報告。規範承攬和開展業(ye) 務,建立健全事前評估、事中跟蹤、事後評價(jia) 管理體(ti) 係,嚴(yan) 格執行執業(ye) 標準和質量控製製度。建立內(nei) 部風險防控機製,加強風險分類防控。推進人員調配、財務安排、業(ye) 務承接、技術標準、信息化建設的實質性一體(ti) 化管理。
六、加大重點領域財會(hui) 監督力度
(十四)開展決(jue) 策部署落實情況監督。聚焦黨(dang) 中央、國務院重大決(jue) 策部署和省委、省人民政府重點任務,深入開展財會(hui) 監督,嚴(yan) 肅查處財經領域違紀違規行為(wei) ,確保黨(dang) 中央政令暢通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工作安排落地落實。
(十五)開展財經紀律執行情況監督。聚焦貫徹落實減稅降費、黨(dang) 政機關(guan) 過緊日子、加強基層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工作、規範國庫管理、加強資產(chan) 管理、防範債(zhai) 務風險等重點任務,切實加強監督,嚴(yan) 肅查處財政收入不真實不合規、違規興(xing) 建樓堂館所、亂(luan) 設財政專(zhuan) 戶、違規處置資產(chan) 、違規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zhai) 務等突出問題,強化通報問責和處理處罰。
(十六)開展會(hui) 計信息質量監督。各有關(guan) 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全省國有企業(ye) 、上市公司、金融企業(ye) 等的有關(guan) 財務、會(hui) 計行為(wei) 的監督,嚴(yan) 肅查處財務數據造假、出具“陰陽報告”、內(nei) 部監督失效等突出問題,依法嚴(yan) 厲打擊偽(wei) 造會(hui) 計賬簿、虛構經濟業(ye) 務、濫用會(hui) 計準則等會(hui) 計違法違規行為(wei) 。
(十七)開展中介機構執業(ye) 質量監督。有關(guan) 部門要與(yu) 相關(guan) 行業(ye) 協會(hui) 加強聯合監管,對會(hui) 計師事務所、資產(chan) 評估機構、代理記賬機構等開展執業(ye) 質量檢查,持續整治無證經營、掛名執業(ye) 、違規提供報告、超出勝任能力執業(ye) 等違法違規行為(wei) 。積極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加大對內(nei) 部治理薄弱、執業(ye) 質量較差、投訴舉(ju) 報較多的中介機構監督檢查力度。
七、進一步提升財會(hui) 監督工作效能
(十八)完善製度體(ti) 係。各地各部門各單位要嚴(yan) 格執行財會(hui) 監督法律法規製度,結合實際建立權責清晰、約束有力的內(nei) 部財會(hui) 監督機製和內(nei) 部控製體(ti) 係,明確內(nei) 部監督的主體(ti) 、範圍、程序、權責等,健全財政財務管理、資產(chan) 管理等製度。
(十九)優(you) 化監督方式。綜合運用“線上+線下、日常+專(zhuan) 項、檢查+調研”等方法及檢查核查、評估評價(jia) 、監測監控等方式,加強事前事中事後全流程監督,前移監督關(guan) 口,及早控製、及時止損。注重與(yu) 績效評價(jia) 相結合,發揮協同作用,提高預算執行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
(二十)強化技術支撐。依托全省一體(ti) 化政務大數據體(ti) 係,統籌整合有關(guan) 政務數據資源,推進財會(hui) 監督數據分級分類管理,為(wei) 日常監督、執法檢查、追責問責提供有力支持。運用河北預算管理一體(ti) 化係統,完善預算執行監控模塊,推進財政業(ye) 務動態管控、自動預警,逐步實現高效監督。
(二十一)加強隊伍建設。各級財政部門要強化財會(hui) 監督隊伍和能力建設,充實監督力量,加強人才培養(yang) 和儲(chu) 備。各單位應配備與(yu) 財會(hui) 監督職能任務相匹配的人員力量,優(you) 化人員結構,加強人員培訓,提升財會(hui) 監督人員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有關(guan) 部門要統籌中介機構、行業(ye) 協會(hui) 、專(zhuan) 業(ye) 院校等資源,分類型、分領域建立財會(hui) 監督人才庫,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完善財會(hui) 監督人才激勵約束機製。財會(hui) 人員要具備專(zhuan) 業(ye) 知識和專(zhuan) 業(ye) 能力,嚴(yan) 格遵守職業(ye) 道德,依法行使職權。
(二十二)加強結果運用。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wei) 的處理處罰力度,推動實施聯合懲戒,對問題嚴(yan) 重、影響惡劣的行為(wei) 依法依規從(cong) 嚴(yan) 查處。完善監督結果公告公示製度,公開曝光違反財經紀律的單位和人員,屬於(yu) 黨(dang) 員和公職人員的,及時向其所在黨(dang) 組織、單位通報,發揮警示教育作用。
八、全力推動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二十三)強化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guan) 部門要高度重視,結合實際製定具體(ti) 可行管用措施,明確職責分工,確保工作落實落細。要將財會(hui) 監督工作推進情況作為(wei) 領導班子和有關(guan) 領導幹部考核的重要內(nei) 容;對貫徹落實不力、職責履行不到位的,嚴(yan) 肅追責問責。
(二十四)強化督導落實。各級要加強對有關(guan) 部門財會(hui) 監督任務落實、問題整改、機製建設等情況的督促指導,推動財會(hui) 監督工作有效落實。每年年底前,各有關(guan) 部門要將年度財會(hui) 監督重點工作、製度建設、問題整改等情況,及時報送本級財政部門及上一級主管部門。
(二十五)強化宣傳(chuan) 引導。加強政策宣傳(chuan) 貫徹,在依法合規、安全保密等前提下,加大財會(hui) 信息公開力度。鼓勵先行先試,強化引領示範,加強經驗做法、典型案例、工作成效的總結推廣。強化宣傳(chuan) 解讀和輿論引導,積極營造財會(hui) 監督工作良好環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