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醫防融合”編織群眾“健康網”
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是醫療衛生服務體(ti) 係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重治療輕預防”的普遍現象對人們(men) 的生命健康形成一定威脅。如何從(cong) “以治病為(wei) 中心”轉變為(wei) “以人民健康為(wei) 中心”,醫防融合是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要求。
搭建“醫”與(yu) “防”的橋梁,各地擅長疾病預防的疾控中心與(yu) 擅長疾病治療的醫療機構是重要著力點和落腳點。將疾控中心與(yu) 醫療機構聯動起來,做到“醫中有防,防中有醫”,實現兩(liang) 者分工協作、優(you) 勢互補,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疾病預防、治療、管理進行一體(ti) 化服務,濟南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在推動醫防融合工作中不斷探索新路徑,邁出新步伐。
“1+22”:疾控中心、醫療機構共同編織群眾(zhong) “健康網”
2021年起,濟南疾控與(yu) 轄區7家傳(chuan) 染病防控重點醫院簽訂了醫防融合協議,共同推進傳(chuan) 染病防治工作,為(wei) 全市新冠疫情防控救治一體(ti) 化協同推進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年2月,濟南市疾控中心與(yu) 山東(dong) 大學齊魯醫院簽署了“齊魯醫防融合創新機製”合作協議。雙方以新發、突發感染/傳(chuan) 染病疫情的防控和早期識別為(wei) 核心目標,通過“個(ge) 案識別與(yu) 群體(ti) 溯源相結合、應急流調處置與(yu) 診療相結合、研發教學培養(yang) 與(yu) 轉化相結合”等形式,探索建立新型公共衛生防治體(ti) 係。
今年7月,濟南市疾控中心與(yu) 濟南市兒(er) 童醫院簽署《醫防融合合作協議書(shu) 》,協議約定,雙方將依托各自優(you) 勢,重點圍繞傳(chuan) 染病防治、免疫預防、食源性疾病防治、學校衛生、檢驗檢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信息化建設、聯合科研攻關(guan) 八個(ge) 領域展開務實合作。
“目前,我們(men) 已經與(yu) 濟南轄區內(nei) 22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簽訂協議,”市疾控中心應急辦公室主任劉仲說,“圍繞傳(chuan) 染病預防、臨(lin) 床診療、慢病防治等各個(ge) 方麵,針對不同的醫療機構,我們(men) 有不同的合作方向、不同的結合點。”
“疾控中心的服務對象是社會(hui) 大人群,開的是公共衛生的‘大處方’,各醫療機構服務的是個(ge) 人,針對某個(ge) 人某種疾病開出有針對性的具體(ti) 治療方案。與(yu) 醫療機構相比,疾控中心擅長從(cong) 人群中去發現規律,做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的研究。”濟南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主任耿興(xing) 義(yi) 告訴記者,“如何將我們(men) 得出的數據規律、擅長的檢測技術等用於(yu) 臨(lin) 床治療,補充臨(lin) 床的短板,同時能從(cong) 臨(lin) 床中獲取更多更多個(ge) 案樣本,補充疾控工作的短板,從(cong) 而實現雙方‘共贏’是我們(men) 一直在探索的。”
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防治管”一體(ti) 化服務
每天關(guan) 注“醫防融合報告群”是市疾控中心細菌性疾病檢驗所所長劉輝的工作之一。“這是我們(men) 與(yu) 齊魯醫院開展病原體(ti) 檢測合作的工作內(nei) 容。”劉輝說,“齊魯醫院的醫生將相關(guan) 患者的樣本送到疾控中心,我們(men) 檢測之後,將報告及時發到這個(ge) 群裏,輔助醫生做出診斷。”
“對於(yu) 一些罕見病、真菌類病原體(ti) 等的檢測,由於(yu) 患者總量少,綜合類醫院沒有相應的檢測設備或試劑。另外,鑒於(yu) 技術和人員的限製,醫院也無法進行更深度的檢測,而這正是疾控中心的長處。”劉輝說,“未來,我們(men) 計劃向醫院派駐技術人員和設備,及時提供檢測服務,縮短診斷的等待時間。”
“0—6歲人群是市兒(er) 童醫院的服務對象,而疾控中心對學生群體(ti) 的健康狀態有詳細追蹤數據,”劉仲說,“通過向兒(er) 童醫院開放這項數據,可以輔助醫院看到其前期診療行為(wei) 的結果,對臨(lin) 床起到相應的指導作用。”
“好的公共衛生措施一定是從(cong) 臨(lin) 床中來,到臨(lin) 床中去,”劉輝說,“通過與(yu) 醫院的合作,我們(men) 獲取到大量直接病例和疾病譜,這就為(wei) 流行病學研究等建立起立體(ti) 化的疾病監測體(ti) 係和研發平台,從(cong) 而能更好服務社會(hui) 大人群。”
在濟南市疾控中心與(yu) 各醫療機構所簽訂的合作協議中,記者在合作目標一欄中看到,“創新醫防協同發展,探索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發展模式,實現疾控中心與(yu) 醫療機構服務的‘雙促進’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服務能力的‘雙提升’。”正是通過疾控中心、醫療機構雙方共同努力,打通人員、信息、資源通道,才能讓患者及社會(hui) 人群享受到“防治管”一體(ti) 化的服務。
醫防融合見成效:臨(lin) 床救治、科研領域喜結碩果
“事實上,在簽訂協議之前,我們(men) 與(yu) 齊魯醫院的‘醫防融合’合作已持續多年。”劉輝說,“合作到現在,雙方已在服務臨(lin) 床救治、推動科研創新方麵收獲一些可貴的成果。”
讓劉輝感觸頗深的一個(ge) 事件發生在今年3月底。“當時,我市一家醫院收入一例患者,經過一係列檢查,發現其為(wei) 疑似布魯氏菌感染,隨即將樣本送到疾控中心進一步鑒定,”劉輝回憶道,“經過病原複核,確診這位患者是布魯氏菌感染。”更讓劉輝揪心的是,當時這位患者因病情惡化出現昏迷,已自行轉院。
“轉入醫院不一定能第一時間了解患者得的是‘布病’,如果延誤治療,患者可能有生命危險。”劉輝說。考慮到患者病情,劉輝撥打了齊魯醫院的電話,將情況一一告知。齊魯醫院的醫生當晚在我市另一家醫院的急診科聯係到該患者,此時患者的主管醫生正對病因一籌莫展。經過與(yu) 主管醫生進行溝通,齊魯醫院協助其製定了針對布病的治療方案。該患者於(yu) 2天後入住齊魯醫院,經過10天治療,患者病情穩定,順利出院居家鞏固治療。
不明原因發熱是很多傳(chuan) 染病的首發症狀,找到引起不明發熱的原因是預防和治療的關(guan) 鍵。為(wei) 此,市疾控中心選取齊魯醫院等3家醫院作為(wei) 哨點醫院,獲取樣本後,用宏基因組學技術進行無差別測序,找到發熱的真正原因。“這是發現新發傳(chuan) 染病的有效手段。”劉輝說。據悉,這項研究在國際應用微生物學知名期刊《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應用微生物學快報》)上發表學術論文《Metagenomic surveillance in Jinan, China, reveals serum microbiome and biochemistry features in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 patients》(《宏基因組學監測揭示了濟南市不明原因發熱(FUO)患者的血清微生物組和生化特征》),展示了醫防融合在不明原因發熱防治及科研領域取得的一大成果。(張揚 趙倩 尹士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