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繪製水稻育種“數字地圖”
新華社深圳10月17日電(記者陳宇軒、毛思倩)記者17日從(cong)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深圳農(nong) 業(ye) 基因組研究所了解到,科研人員成功繪製了基於(yu) 一萬(wan) 餘(yu) 份水稻樣本的群體(ti) 變異圖譜,這意味著水稻育種從(cong) 此有了萬(wan) 份級樣本的“數字地圖”,為(wei) 進一步研究水稻基因的自然變異尤其是稀有變異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基因組的自然變異是基因改良和現代育種的重要遺傳(chuan) 基礎。因此,要提升水稻育種水平,就必須在大規模的水稻群體(ti) 中鑒定出自然變異,並進一步挖掘其中的稀有變異及其潛在應用。
研究負責人、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深圳農(nong) 業(ye) 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商連光表示,科研人員以水稻超級泛基因組為(wei) 依據,對10548份水稻樣本進行了自然變異分類,構建了水稻超大規模的群體(ti) 基因組變異數據集,這就像一張水稻研究的“數字地圖”,為(wei) 育種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借助“數字地圖”的幫助,科研人員在水稻育種方麵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方麵糾正了部分水稻秈粳分類上的錯誤;另一方麵廣泛分析了重要功能基因在不同亞(ya) 群中的群體(ti) 頻率,鑒定了其中的優(you) 異自然變異。
以此為(wei) 基礎,科研人員還建立了麵向全球用戶的在線數據庫平台,為(wei) 水稻研究提供了單倍型整合分析、變異圖譜分析、係統發育樹分析等科研服務,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全球水稻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
該研究由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深圳農(nong) 業(ye) 基因組研究所、崖州灣實驗室、中國水稻研究所、河南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相關(guan) 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yu) 國際權威期刊《核酸研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