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周誌華:與人工智能共成長

發布時間:2023-11-01 15:1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23年10月31日12版 版麵截圖

  原題: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係主任周誌華——

  與(yu) 人工智能共成長(科技自立自強)

  核心閱讀

  與(yu) 人工智能領域的偶然相遇,讓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係主任、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周誌華沿著這條路潛心鑽研了數十年。今年8月,周誌華當選新一屆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hui) 理事會(hui) 主席,成為(wei) 54年來中國大陸首位擔任此職位的學者。

  在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係,係主任周誌華的辦公室一眼就能辨別出:門口的記事板上貼著一組漫畫、幾行代碼,路過的人常會(hui) 停下來打量一番。

  “漫畫和代碼描述的是,程序員在編寫(xie) 代碼的時候,因為(wei) 少寫(xie) 了一個(ge) 等號,導致出現了相反的結果。”周誌華說,“這也是為(wei) 了告訴學生,寫(xie) 代碼的基本功一定要練紮實。”

  如此別致的設計,也體(ti) 現出周誌華對待科研和教學嚴(yan) 謹而不失靈活的態度。

  8月25日,在第三十二屆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hui) 議的閉幕式上,周誌華當選新一屆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hui) 理事會(hui) 主席,成為(wei) 54年來中國大陸首位擔任此職位的學者。這不僅(jin) 代表國際人工智能領域對其學術水平、國際影響力和領導力的認可,也體(ti) 現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得到了國際公認。

  國家的發展,讓科研工作者趕上了好時候

  1973年出生的周誌華,本科、碩士、博士都在南京大學就讀,32歲成為(wei) 長江學者。回顧自己的科研道路,周誌華覺得,最大的機遇來自國家的快速發展。

  周誌華進入人工智能領域純屬偶然。當時,人工智能還是冷門專(zhuan) 業(ye) ,他也不知道具體(ti) 是做什麽(me) 的,就自己到圖書(shu) 館尋找答案。

  在卷帙浩繁的圖書(shu) 館,周誌華被一本介紹機器學習(xi) 的英文書(shu) 吸引了目光。這本書(shu) 匯集了機器學習(xi) 領域著名學者的文章,周誌華感到十分有趣,想把看不懂的內(nei) 容弄明白,於(yu) 是,他開始了在這個(ge) 方向上的鑽研。

  什麽(me) 是人工智能?什麽(me) 是機器學習(xi) ?

  “人工智能是受到人類智能行為(wei) 啟發,利用計算機做出一些智能工具,幫助人更好地生產(chan) 生活。機器學習(xi) 則是通過算法讓計算機從(cong) 數據裏分析總結,從(cong) 而變得更聰明。”周誌華介紹,機器學習(xi) 是人工智能的關(guan) 鍵研究領域,研究的是“人工智能算法”,相當於(yu) “研製工具”,有了算法工具,就可以提供給其他許多領域使用。

  當時的人工智能是冷門領域,而機器學習(xi) 更是冷門中的冷門,開展工作很難被認可。麵對質疑,周誌華坐住了“冷板凳”,他堅信機器學習(xi) 將是人工智能乃至計算機科學的未來,還利用機會(hui) 推廣介紹、在論壇上解釋和回答問題,激勵年輕學子加入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

  “近10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研究發展非常快,在一些領域有自己的特色和優(you) 勢。在人工智能領域頂級學術會(hui) 議上能看到許多中國學者身影。”周誌華說,這樣的變化,不僅(jin) 因為(wei) 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國家的發展,讓科研工作者趕上了好時候。

  聚焦基本問題,做原創引領研究

  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日常是怎樣的?

  周誌華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思考、迸發靈感、討論、分析,再通過算法和編程實現想法,在數據運行中檢驗成敗,“我們(men) 的工作更像從(cong) 事發明。”

  機器學習(xi) 有不同流派,周誌華被認為(wei) 是“集成學習(xi) ”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集成學習(xi) ”可以看作多個(ge) 模型共事。“奧卡姆剃刀定律”說:如無必要,勿增實體(ti) ——到了一定程度,“參與(yu) 者”多了效果反而變差。

  在人工智能界,“奧卡姆剃刀定律”曾遇到挑戰——有一種“集成學習(xi) ”方法,即使誤差已經到零了,按理不再需要增加模型了,但隨著模型增多,效果卻沒變差、還能繼續提升。這是怎麽(me) 回事?很多專(zhuan) 家為(wei) 此爭(zheng) 論不休。2008年周誌華和博士生高尉一起投入研究。

  研究過程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就像爬山,有時剛出發就發現此路不通,而有時已爬到距山頂好像隻有一步之遙,卻發現前麵是懸崖,隻能下山換條路走。”周誌華說,整整3年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高尉曾以為(wei) 畢業(ye) 無望。

  持之以恒地攻關(guan) ,師生倆(lia) 終於(yu) 迎來突破——經研究論證,“奧卡姆剃刀定律”正確。此前方法得出相反結論,是因為(wei) 仍處在“上坡”階段,還未到轉折點。這項成果引起了轟動,不僅(jin) 徹底解決(jue) 了爭(zheng) 論,還產(chan) 生了新的算法模型思路。

  在南京大學青年教師趙鵬看來,周誌華不盲目追隨熱點,而是聚焦基本問題,做原創引領研究。不僅(jin) 如此,他還注重實效,將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

  不僅(jin) 潛心服務國家需求,在重大任務中領銜攻關(guan) ,周誌華還帶領團隊在重點企業(ye) 智能化技術升級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men) 為(wei) 一家互聯網企業(ye) 設計算法,助力其整條產(chan) 品線從(cong) 第三方服務替換為(wei) 自營;一家芯片企業(ye) 用我們(men) 團隊發明的算法,降低了50多倍仿真成本……”周誌華說,解決(jue) 這些問題的過程充滿挑戰,也充滿樂(le) 趣。

  守在教學一線,建立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到產(chan) 業(ye) 發展的通路

  除了科學研究攻堅克難,周誌華在人才培養(yang) 上也勇闖“無人區”。

  2018年3月,南京大學成立人工智能學院,周誌華受命擔任院長,在完成好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係工作的同時,還要從(cong) 無到有創建一個(ge) 新學院。去年6月,學院首屆72名本科生和33名碩士生順利畢業(ye) 。

  人工智能專(zhuan) 業(ye) 的本科教育,沒有先例可供借鑒,周誌華帶領教師團隊不斷探索。“和計算機專(zhuan) 業(ye) 相比,人工智能專(zhuan) 業(ye) 的本科生對數學要求更高、專(zhuan) 業(ye) 課程更全,但因為(wei) 總學時是固定的,就必須減去一些課程。怎麽(me) 做加法、怎麽(me) 做減法,需要深入思考。”周誌華說,完成了一輪本科生培養(yang) 後,學院已將新一版培養(yang) 體(ti) 係出版分享,希望跟兄弟院校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推進我國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ang) 。

  人才培養(yang) 離不開實習(xi) 實訓,周誌華聯係企業(ye) 設計安排內(nei) 容:“低年級學生去實訓基地參觀,看看人工智能技術‘做什麽(me) ’,激發他們(men) 的學習(xi) 興(xing) 趣;高年級學生則鼓勵參加課題組研究或到企業(ye) 實習(xi) ,了解人工智能技術‘怎麽(me) 做’。”周誌華說,人工智能學院與(yu) 多家企業(ye) 聯手成立實訓基地,建立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到產(chan) 業(ye) 發展的通路。

  盡管擔任院長和係主任,周誌華仍守在教學一線,他開設的機器學習(xi) 導論課程,連年被評為(wei) “畢業(ye) 生心目中的好課程”。

  “上大一時,周老師的人工智能導引課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為(wei) 我們(men) 勾勒出人工智能發展版圖,告訴我們(men) 要學什麽(me) 和怎樣學。大二時,周老師給我們(men) 上機器學習(xi) 導論,總能把複雜內(nei) 容講得通俗易懂,而且貫穿整個(ge) 學科脈絡,幫助我們(men) 打好基礎。”人工智能學院首屆本科生謝龑鋒說,他未來將繼續從(cong) 事人工智能研究。

  2022年,周誌華同時榮獲南京大學“科學研究突出貢獻獎”和“人才培養(yang) 突出貢獻獎”。

  雖然科研學術和教學行政工作非常繁忙,他仍堅持每年抽時間給中小學生開設科普講座,“一方麵,讓孩子們(men) 了解人工智能領域有趣的新進展,可能激發他們(men) 的學習(xi) 興(xing) 趣;另一方麵,也能幫助消除對人工智能的一些誤解,讓人們(men) 認識到它是生活的好幫手。”

  《人民日報》2023年10月31日12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