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裏稻穀香
暮秋林西,“豐(feng) ”光幾何。在赤峰市林西縣五十家子鎮孤榆樹村鹽堿地裏,4000畝(mu) 水稻喜開鐮。
暖陽下,稻浪滾滾,十裏飄香,收割機開足馬力,在高標準農(nong) 田裏來回穿梭,金黃色稻稈被迅速地卷進卷出,割稻、脫粒、裝車一氣嗬成,奏響了鹽堿地上的“豐(feng) 收曲”。村民們(men) 忙著裝袋轉運,一幅秋收畫卷正濃墨重彩地呈現。
“這些天,我們(men) 就等著霜降後收糧,做夢也想不到鹽堿地裏還能稻穀飄香,高興(xing) 啊!”村民馬雲(yun) 廣滿麵笑容,難掩內(nei) 心的激動。
鹽堿地上種糧難,曾是製約林西縣糧食生產(chan) 的一大難題。為(wei) 了喚醒這一“沉睡”資源,林西縣積極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充分挖掘鹽堿地和中低產(chan) 田潛力,以五十家子鎮沿查幹沐淪河的鹽堿撂荒地為(wei) 試驗區,強化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推廣應用,深入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積極培育推廣抗旱耐鹽堿適生作物,向鹽堿地要糧、向科技要糧。
“今年,縣裏投入了3400萬(wan) 元,不斷加大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力度,因地製宜發展水稻種植,為(wei) 鹽堿地治理與(yu) 綜合利用做出有益探索。”林西縣五十家子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王金柱說。
鹽堿地裏種糧,科技賦能少不了。從(cong) 會(hui) 種田到“慧”種田,林西縣全程采用植保無人機GPS定位係統,推行標準化技術示範應用,實行統一標準、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五統一”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構建起“良田+良種+良法”三良一體(ti) 化“以稻治堿”的高效治理模式。
“種水稻本身就是改良鹽堿地的一種方法,可以達到盤活的效果。”鹽堿地水稻種植基地管理人員薑彬說,春種時施灑改良劑,改良土壤pH酸堿度,再種植抗鹽堿新水稻品種“黑粳12號”,後期壓鹽壓堿,抓好水肥一體(ti) 化管理和高效節水灌溉,鹽堿地就“活”過來了。根據測評,這片稻田目前平均畝(mu) 產(chan) 可達400斤。
林西縣還拓寬致富新“稻”路,探索“一田雙收、一水兩(liang) 用”立體(ti) 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模式,采取稻蟹共生立體(ti) 生態養(yang) 殖方式,稻因蟹而優(you) ,蟹因稻而貴,利用水稻與(yu) 螃蟹之間的生態關(guan) 係,減少水稻農(nong) 藥噴灑量和螃蟹飼料喂食量,實現經濟收益與(yu) 生態環境改善雙豐(feng) 收。
從(cong) 昔日“冬春白茫茫,就是不打糧”的鹽堿地到如今“稻花香裏說豐(feng) 年”的米糧川,林西縣探索出一條“糧食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農(nong) 業(ye) 增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了源泉活水,也寫(xie) 下現代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記者 肖璐)
(林西縣融媒體(ti) 中心記者 李清源 朱翠紅參與(yu) 采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