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工業互聯網跑出發展“加速度”
工業(ye) 互聯網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wei) 特征的新型生產(chan) 方式,是支撐工業(ye) 智能化發展的關(guan) 鍵基礎設施,更是加快新型工業(ye) 化進程的有力抓手
在智慧礦山,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數字模型,調度員坐在屏幕前就能完成視頻巡檢、遠程控製、智能工單派發;利用定製化平台,服裝企業(ye) 可根據消費者個(ge) 性化需求,驅動麵輔料采購、版型選取、排版剪裁;在關(guan) 鍵生產(chan) 工藝、碳排放上采用數字化監控係統,水泥行業(ye) 更好實現節能減排……近年來,我國工業(ye) 互聯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融合應用走深向實,產(chan) 業(ye) 生態加速構建。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越來越呈現出數字化特征,正在進入以數字化生產(chan) 力為(wei) 主要標誌的新階段。工業(ye)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wei) 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ye) 領域的應用和發展。通過對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綜合集成應用並與(yu) 工業(ye) 製造技術深度融合,工業(ye) 互聯網對研發、生產(chan) 、管理、服務等環節進行重塑和再造,既提升了產(chan) 業(ye) 自身的質量和效率,又衍生出諸如數字化管理、平台化設計、智能化製造、個(ge) 性化定製等新業(ye) 態新模式,持續推動著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
數字孿生、信息物理係統、低代碼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進一步推動工業(ye) 互聯網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進行融合創新。當前,我國已建設近萬(wan) 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重點平台工業(ye) 設備連接數超過8900萬(wan) 台(套)。中國工業(ye) 經濟聯合會(hui) 前不久發布的數據顯示,樣本企業(ye) 工業(ye) 數字化轉型評價(jia) 綜合指數達到62.7,數字化轉型的就緒度指數達到66.1。這表明,我國工業(ye) 互聯網創新發展和融合應用取得了積極成效,智能製造應用規模和發展水平不斷躍升。
目前,工業(ye) 互聯網已全麵融入45個(ge) 國民經濟大類,產(chan) 業(ye) 規模突破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不少大企業(ye) 在完成自身數字化轉型後,轉型為(wei) 平台服務商,帶動中小企業(ye) 開展智能化改造。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ye) 也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開始自發探索建設工業(ye) 互聯網平台。隨著工業(ye) 互聯網加快從(cong) 概念驗證走向應用落地,各類功能和應用場景也不斷拓展、深化。
也應看到,我國工業(ye) 互聯網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比如,工業(ye) 控製領域自主能力有待提升,高端傳(chuan) 感器、物聯網芯片等技術不成熟,標準規範不健全,解決(jue) 方案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個(ge) 別傳(chuan) 統行業(ye) 仍未找到工業(ye) 互聯網落地路徑,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進程相對落後。隨著萬(wan) 物互聯時代到來,以往相對封閉的工業(ye) 生產(chan) 係統環境被打破,關(guan) 鍵生產(chan) 設備、儀(yi) 器和係統存在被入侵、控製和破壞的風險,新型安全風險不容忽視。
推動工業(ye) 互聯網加快發展,必須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圍繞工業(ye) 互聯網發展的短板開展工程化攻關(guan) ,提升平台創新發展能力;培育具備較強技術研發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和服務支持能力的平台,推動平台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形成發展合力;加快研究製定相應標準和規範,強化安全保障體(ti) 係建設。著眼未來,還應持續培養(yang) 掌握傳(chuan) 統工業(ye) 領域知識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為(wei) 工業(ye) 互聯網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工業(ye) 互聯網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wei) 特征的新型生產(chan) 方式,是支撐工業(ye) 智能化發展的關(guan) 鍵基礎設施,更是加快新型工業(ye) 化進程的有力抓手。推動工業(ye) 互聯網加快發展,把建設製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信息化等有機結合,就一定能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構築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