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海澱區海澱街道創新思路 危牆變身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3-11-14 14:44:00來源: 北京日報

  原標題:危牆變身博物館

  最近,北大南門外一段300米的圍牆火了。有網友說,“看別人的青春記憶我也會(hui) 有些說不清楚的感動。”

  從(cong) 一段危牆到生活之牆再到博物館之牆,海澱區海澱街道創新思路,激活社會(hui) 各界力量,通過城市更新盤活老舊小區邊界,讓城市公共空間成為(wei) 城市文化的活態博物館。

  時間前移十幾二十年,北大南門外的海澱路匯聚了風入鬆書(shu) 店、長征飯店、飛宇網吧等知名的書(shu) 店、咖啡館、網吧、飯店,吸引了大量青年人在這裏交流、分享、求知,極具活力。隨著時間推移,街巷逐漸走向沉寂,圍牆也變得破舊。2022年前後,北大南門正對著的海澱路南側(ce) 圍牆多處出現大麵積破損開裂,成了一堵“危牆”。

  “改造更新之初,我們(men) 不滿足於(yu) 在這裏建設一堵漂亮的圍牆。街道與(yu) 責任規劃師、設計團隊、周邊高校院所、居民共同‘碰撞’出了‘牆上博物館’的設計理念。”海澱街道責任規劃師付斯曼說。這段圍牆,是一道生活之牆。

  短短300米的距離,設置了4處“海街驛站”,圍牆上是清水混凝土的鏤空格子,道路與(yu) 社區相互滲透,巧妙地設計了長凳、書(shu) 桌、吧台等不同類型的座椅與(yu) 休憩空間。

  “遛彎的市民可以在這裏歇腳,莘莘學子可以在樹蔭下讀寫(xie) ,快遞外賣小哥也可以坐在這裏吃個(ge) 便飯……”設計師、北京林業(ye) 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蔡淩豪告訴記者,他們(men) 用與(yu) 傳(chuan) 統圍牆翻新同樣的建設成本,使圍牆實現了從(cong) 設施到空間、從(cong) 單一功能向複合多元功能的轉變。

  這段圍牆,更是一座城市文化活態博物館。

  芙蓉裏、侍衛營、軍(jun) 機處、鶯房、水磨、太平庵……一個(ge) 個(ge) 海澱老地名通過激光內(nei) 雕技術,以玻璃磚的形式砌築於(yu) 牆體(ti) 之中,鉤沉著海澱曆史記憶。而內(nei) 嵌入牆體(ti) 的玻璃展窗,與(yu) “海街驛站”相結合的落地展櫃,外掛的長條縫隙式展窗等巧思,讓這段牆成為(wei) 一個(ge) “會(hui) 說話”的牆上博物館。

  “她說希望送給我一束北京的秋天,帶給我明媚向上的力量。”一位同學分享了過生日時室友送給她的用銀杏葉子紮成的花束;一份《且歌且行》北大學生社團社歌精選光盤,一首首社歌曾被許多有著相同熱情的青年人傳(chuan) 唱;一個(ge) 個(ge) 二維碼裏,是人們(men) 口述的那些關(guan) 於(yu) 青春的感悟……

  《我們(men) 的青春》是海澱路牆上博物館的首展,以實物、感悟、圖片、語音等形式展出了這條路上發生的青春故事,也是街道首次創新運用“共同策展人”模式策劃的展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王思渝團隊向北大學子、地區創業(ye) 團隊征集那些記錄激揚時代和青春年華的“口述史”;北京林業(ye) 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胡賢明團隊進行展示設計,呈現“精神”的記憶。

  “讓不會(hui) ‘說話’的牆,說出海澱街道多元的發展與(yu) 變化,用專(zhuan) 業(ye) 的力量激活城市公共空間。”海澱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科長王閏開介紹,隨著海澱路牆上博物館的成功建設,海澱街道正在不斷“複刻”這種模式,以“我的童年”為(wei) 主題的萬(wan) 泉小學門前“牆上藝術館”也即將亮相。接下來,街道將讓更多的“圍牆”煥新,打造更多有“厚度”、有“溫度”、可“閱讀”、可“體(ti) 驗”的多功能複合型公共設施。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