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未老 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1938年8月,八路軍(jun) 大青山支隊協同戰動總會(hui) 晉察綏邊區工作委員會(hui) 和抗日遊擊第四支隊,共2300多人挺進大青山,創建了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抗日遊擊戰爭(zheng) ,留下了一個(ge) 個(ge) 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
大青山上的抗日堡壘
時至今日,土默特左旗的萬(wan) 家溝腹地仍然人跡罕至。這條位於(yu) 大青山山脈、縱深35公裏的深溝裏,沒有柏油路、沒有手機信號。前些年,當地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將溝裏20多個(ge) 零散村落整體(ti) 搬遷出去,這裏便成了一處自然景觀,80多年前抗日戰爭(zheng) 的戰火硝煙,已經湮滅在青山綠水中。
土左旗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高鷹對萬(wan) 家溝的地形十分熟悉。從(cong) 2021年10月起,高鷹和同事們(men) 曆時半年,用肩扛手拉的方式,完成了萬(wan) 家溝革命遺址保護標誌碑的安放工作。包括西梁會(hui) 議舊址、彭德大烈士犧牲埋葬地等20多處紅色遺址都立上了紀念碑。
高鷹告訴記者,萬(wan) 家溝是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黨(dang) 政軍(jun) 領導機關(guan) 駐地之一。1938年冬至1941年間,八路軍(jun) 大青山支隊司令部曾將此作為(wei) 駐地。1941年下半年,司令部遷到武川境內(nei) 的得勝溝、井兒(er) 溝之後,仍有一部分八路軍(jun) 戰士繼續留在萬(wan) 家溝堅持戰鬥,直至抗戰勝利。
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是全國19個(ge) 抗日根據地之一,其範圍主要在原綏遠省(今內(nei) 蒙古自治區中西部)中東(dong) 部地區,北靠大青山,南依蠻汗山,兩(liang) 山之間是肥沃的土默川平原。抗日戰爭(zheng) 時期,大青山地區是陝甘寧邊區的北方門戶,也是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外翼,在這裏開展遊擊戰爭(zheng) 牽製日偽(wei) 軍(jun) ,關(guan) 係到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安全,也關(guan) 係到整個(ge) 晉綏抗日戰爭(zheng) 的發展。
1938年,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dong) 關(guan) 於(yu) 創建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決(jue) 策部署,八路軍(jun) 120師決(jue) 定派358旅715團和師直騎兵營一個(ge) 連,組成大青山支隊,由李井泉任支隊長兼政委,姚喆任參謀長,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連同戰動總會(hui) 晉察綏邊區工作委員會(hui) (簡稱總動委會(hui) )和由太原成成中學師生組成的抗日遊擊第四支隊一起挺進綏遠敵後,創建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
抗戰史上的光輝一頁
大青山支隊政治部成員王威之子王誌民,在古稀之年曾幾次徒步尋訪萬(wan) 家溝革命遺址,尋訪父親(qin) 走過的革命足跡。王威是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首批建設者之一,1938年,他隨大青山支隊挺進大青山,曾任南平川工作隊秘書(shu) 。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在綏西成立了武歸縣政府後,王威曾任縣長,並參與(yu) 了1940年3月的西梁會(hui) 議。
王誌民告訴記者,自己是家裏的幼子,出生於(yu) 和平年代,他記事的時候,父親(qin) 已經是新中國的黨(dang) 員幹部,戰爭(zheng) 時期的經曆,父親(qin) 很少提起。隨著年齡的增長,王誌民對父輩的革命經曆越來越感興(xing) 趣。退休後,他花費大量時間查閱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曆史,並寫(xie) 了一本名為(wei) 《百年》的家史,他告訴記者,自己決(jue) 定寫(xie) 從(cong) 父輩出生到現今的自家曆史,是要從(cong) 家庭的細小事情影射百年間的社會(hui) 變遷,給後人留下前人的記憶。
隨著王誌民的講述,時間回到80多年前的戰爭(zheng) 時代。1938年,剛剛創建的大青山支隊、總動委會(hui) 和遊擊第四支隊,轉戰陰山七百裏,打擊了日偽(wei) 勢力,擴大了八路軍(jun) 抗日的影響,他們(men) 首戰陶林縣城,再克烏(wu) 蘭(lan) 花鎮,使八路軍(jun) 聲威大震;蜈蚣壩伏擊戰,更是把八路軍(jun) 抗日的聲威從(cong) 大青山北麓傳(chuan) 到南麓的土默川。
到1938年12月,大青山支隊已經牽製住日偽(wei) 軍(jun) ,成功開辟了綏中、綏西、綏南三塊遊擊區,完成了北上敵後建立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任務,把抗日的紅旗牢牢地插在了大青山上。
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開辟以後,根據當地地理環境和對敵鬥爭(zheng) 需要,大青山支隊逐漸由步兵轉變為(wei) 騎兵。僅(jin) 1938年9月到1940年1月,騎兵支隊就與(yu) 日偽(wei) 軍(jun) 進行大小戰鬥120餘(yu) 次,擊斃日軍(jun) 千餘(yu) 人、偽(wei) 軍(jun) 500餘(yu) 人,俘虜偽(wei) 軍(jun) 500餘(yu) 人。隨著軍(jun) 事鬥爭(zheng) 的有力開展,大青山地區黨(dang) 組織建設、政權建設、統一戰線工作、民族工作、地下鬥爭(zheng) 、剿匪鬥爭(zheng) 全麵推進,給予日偽(wei) 軍(jun) 沉重打擊,鼓舞了綏遠地區蒙漢各族人民戰勝敵人的信心。
日寇為(wei) 了鞏固殖民統治,先後數十次對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進行圍剿。在領導機關(guan) 和騎兵主力轉移、敵我力量懸殊、環境十分險惡的情況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抗日力量,始終在大青山地區堅持著英勇卓絕的鬥爭(zheng) 。到1944年,我軍(jun) 控製的遊擊根據地總麵積已達11萬(wan) 多平方華裏,總人口46萬(wan) ,其中比較鞏固的遊擊根據地麵積為(wei) 3萬(wan) 多平方華裏,總人口15萬(wan) 。1945年9月2日,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同全國人民一起迎來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的偉(wei) 大勝利。
代代相傳(chuan) 的紅色精神
一段曆史,波瀾壯闊;一種精神,輝映未來。在中國革命史上,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消滅和牽製了大量日偽(wei) 軍(jun) ,阻擋了日偽(wei) 軍(jun) “西進”和“南下”的企圖,保衛了陝甘寧邊區和晉綏邊區的北方門戶,並成為(wei) 我軍(jun) 戰略反攻階段的前進陣地;它開辟了通往蘇聯和蒙古的國際交通線,對保障中央和共產(chan) 國際的聯係,加強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它的民族工作實踐,也為(wei) 抗戰勝利後內(nei) 蒙古民族解放運動和人民革命運動的發展創造了極為(wei) 有利的條件。
在大青山這片紅色土地上,八路軍(jun) 、遊擊隊和根據地各族人民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僅(jin) 1945年的不完全統計,犧牲在大青山地區的排以上幹部就有1000餘(yu) 人,其中較高級別幹部有彭德大、劉洪雄、王賢光、王聚德、崔岩、程仲一、寧德青,以及蒙古族幹部賈力更、高鳳英等人。
革命先輩用生命譜寫(xie) 了戰鬥篇章,留給後人豐(feng) 厚的精神財富。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曆史,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史上的光輝的一頁,是黨(dang) 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偉(wei) 大勝利,也是大青山軍(jun) 民團結奮鬥,共禦外敵的愛國主義(yi) 和民族團結的凱歌。
如今,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留下的紅色基因仍代代相傳(chuan) 。土左旗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副主任郭靜告訴記者,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重要區域土默特左旗,作為(wei) 內(nei) 蒙古革命的搖籃,點燃了內(nei) 蒙古早期革命的星星之火。自2020年起,土左旗“紅色基因代代傳(chuan) 誌願服務隊”持續開展誌願服務活動,讓黨(dang) 員幹部常受紅色文化洗禮,讓人民群眾(zhong) 沐浴在紅色文化海洋,讓青少年兒(er) 童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記者從(cong)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了解到,武川縣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舊址,是全國百名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目前,呼和浩特市以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展館、李齊溝郝區政府遺址、得勝溝八路軍(jun) 司令部遺址、井爾溝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為(wei) 主要節點,形成了紅色旅遊景區組團發展帶,成為(wei) 自治區展現民族精神、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傳(chuan) 承基地。
紅色文化旅遊資源是我們(men) 黨(dang)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近幾年,呼和浩特市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廣泛宣傳(chuan) 紅色品牌,力爭(zheng) 將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chuan) 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chuan) 承好,從(cong) 黨(dang) 的初心和使命中汲取奮力前行的不竭動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內(nei) 蒙古日報社融媒體(ti) 記者 查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