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桑田絲韻 錦繡吳江
在溫室育蠶房裏,遊客們(men) 近距離觀察“熟蠶上山”吐絲(si) 全過程;在大街小巷的絲(si) 綢商行裏,各種絲(si) 綢製品琳琅滿目……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是聞名遐邇的絲(si) 綢重鎮,“中國蠶絲(si) 之鄉(xiang) ”震澤鎮、“四大綢都”之一盛澤鎮都位於(yu) 此。
行走吳江,聽蠶語、品絲(si) 韻。在河港縱橫的鄉(xiang) 村,徜徉於(yu) 蔥蘢蒼翠的千畝(mu) 桑田之間;在車水馬龍的城區,一場場絲(si) 綢時尚秀輪番登場……
一根蠶絲(si) ,百轉千回,吳江的絲(si) 綢文化源遠流長、熠熠生輝。曆經千年洗禮,不僅(jin) “一片桑葉”“一根蠶絲(si) ”依然融入在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古老的絲(si) 綢產(chan) 業(ye) 也走出了一條蝶變之路。
傳(chuan) 承與(yu) 發展
蠶桑文化鋪展美麗(li) 畫卷
早上5點,天還沒亮,69歲的震澤鎮三扇村老蠶農(nong) 周銀妹就出門了,每天她都要去地裏看看自己的桑樹。
周銀妹年輕時,幾乎家家戶戶都養(yang) 蠶,村裏到處是桑田。隨著工業(ye) 化的發展,傳(chuan) 統養(yang) 蠶業(ye) 式微,隻有少數像她這樣上了年紀的人還在堅守。
進入新時代,吳江這座絲(si) 綢重鎮,通過政策保障、要素集聚、品牌打造等方式,推動絲(si) 綢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2015年和2016年,吳江區先後出台《吳江區蠶桑生態補償(chang) 辦法》《吳江區蠶桑生態補償(chang) 考核辦法》。
集約化養(yang) 蠶成效日顯。在平望鎮廟頭村的華佳現代蠶桑綜合示範基地裏,木質方格蔟、軌道給桑機、自動上蔟升降設備等有序運轉,得益於(yu) 集自動給桑、撒粉和環境控製於(yu) 一體(ti) 的智能化集成養(yang) 殖係統,養(yang) 蠶更“智慧”。
立足“一根絲(si) ”,傳(chuan) 統絲(si) 綢產(chan) 業(ye) 在傳(chuan) 承中不斷發展。“對我們(men) 而言,絲(si) 綢不僅(jin) 是一種記憶,更是一種情結。”震澤蠶絲(si) 同業(ye) 公會(hui) 會(hui) 長、蘇州輯裏絲(si) 綢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文超說,他祖上幾代都栽桑養(yang) 蠶。朱文超大學畢業(ye) 後,回來創辦了公司,帶領技術團隊克服了蠶絲(si) 板結、移位、收縮等問題。如今,公司產(chan) 品遠銷日本、加拿大等地,廣受歡迎。
越來越多像朱文超這樣的從(cong) 業(ye) 者投身進來。如今,僅(jin) 震澤就集聚了200多家絲(si) 綢企業(ye) ,光是蠶絲(si) 被,一年就能賣300多萬(wan) 條。
一根絲(si) 、一片葉,背後是千年蠶桑文化。在吳江,不僅(jin) 絲(si) 綢產(chan) 業(ye) 有了“升級版”,蠶桑文化也有了全新打開方式。
從(cong) 震澤古鎮出發,一路往北,穿過波光瀲灩、飛鳥翔集的長漾,約莫十幾分鍾車程,就到了有名的“蠶桑之村”——七都鎮開弦弓村。
80多年前,著名社會(hui) 學家費孝通到開弦弓村進行了一個(ge) 多月調查,寫(xie) 下名作《江村經濟》。彼時,開弦弓村是“中國蠶絲(si) 業(ye) 的中心之一”。
80多年後的今天,走進村中,成排桑樹鬱鬱蔥蔥,一幅桑茂、蠶盛、魚旺的桑基魚塘美景盡收眼底。“桑基魚塘是一個(ge) 生態循環係統,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yang) 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桑、蠶、魚、泥環環相扣。”桑基魚塘投資人劉瑛說。
今年61歲的劉瑛是七都鎮人,十幾歲就進入國營繅絲(si) 廠工作。2003年開始創業(ye) ,如今,她的絲(si) 綢企業(ye) 年產(chan) 值近億(yi) 元。
小時候,劉瑛經常來開弦弓村玩,那時,村裏到處是連片桑田和稻田,挑著桑葉的蠶農(nong) 來來往往。隨著養(yang) 蠶的人變少,“蠶桑之村”漸失韻味。
為(wei) 了留住蠶桑文化,當地政府和劉瑛共同投資,在開弦弓村建起了占地麵積達500畝(mu) 的生態農(nong) 業(ye) 景觀項目“山水桑田”。行走其中,一步一景,水、田、桑交相呼應,再現過去蠶農(nong) 勞作的場景。
不僅(jin) 是開弦弓村,在吳江各地,以絲(si) 綢為(wei) 主題的“生產(chan) 、生活、生態”的美麗(li) 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鄉(xiang) 愁與(yu) 時尚
根根蠶絲(si) 織就繽紛生活
悠悠蠶桑,淡淡鄉(xiang) 愁。一根蠶絲(si) 不僅(jin) “織”出了致富路,也聯結著吳江人的日常生活。
68歲的周勤娥是一名退休教師,也是一名技術嫻熟的養(yang) 蠶“老師傅”。從(cong) 年幼時起,她的生活便與(yu) “一根絲(si) ”交織在一起。
周勤娥回憶,她年輕時,女孩子最好的嫁妝就是蠶絲(si) 被。出嫁前,為(wei) 了給周勤娥拉一床蠶絲(si) 被,家裏好幾年才攢夠蠶繭。
“蠶繭湊夠了,製作過程也不簡單,每一個(ge) 環節都很講究。”周勤娥說,她跟在母親(qin) 後麵,邊看邊學,煮繭、除蠶蛹、晾曬、製作棉兜……做完這些後,再支起桌子,一家人圍在一起拉蠶絲(si) 被。
時光飛逝,如今在吳江,家家戶戶養(yang) 蠶、拉蠶絲(si) 被的歲月早已遠去,但是,人們(men) 的生活依然與(yu) “一根絲(si) ”緊密相連。
2017年,退休後的周勤娥來到太湖雪蠶桑文化園,成了一名蠶桑文化推廣使者,每天一早,她就要進入蠶房,添加桑葉,監測溫度、濕度,觀察蠶寶寶的生長狀況……做完這些,周勤娥又化身為(wei) 一名“講師”,給前來研學的孩子們(men) 上“蠶桑課”,課程包含育蠶、繭藝、桑皮造紙、蠶繭作畫等。“和孩子們(men) 一起,在機杼飛梭、‘抽絲(si) 剝繭’中感受傳(chuan) 統蠶桑文化的魅力,很有成就感。”周勤娥說。
在吳江,絲(si) 綢文化不僅(jin) 是陽春白雪,也是與(yu) 老百姓息息相關(guan) 的日常生活。
“過去,絲(si) 綢在年輕人心裏是古老的、傳(chuan) 統的、有距離感的。”太湖雪絲(si) 綢股份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孫寶玉說,但如今,古老的絲(si) 綢在心靈手巧的吳江人手中,被玩出了“新風尚”。
夜幕降臨(lin) ,華燈初上,位於(yu) 吳江老城區的盛家厙熱鬧起來。漫步其中,亭台樓閣、水榭曲廊,仿佛置身江南園林。這裏是吳江傳(chuan) 播絲(si) 綢文化的一個(ge) 重要窗口,一大批吳江絲(si) 綢品牌在此入駐。
家住盛家厙附近的80後倪靜,茶餘(yu) 飯後經常會(hui) 來這裏逛逛。作為(wei) 一名吳江人,她對絲(si) 綢文化情有獨鍾,身上穿的是真絲(si) 旗袍,床上蓋的是蠶絲(si) 被,車裏的掛件是絲(si) 綢文創產(chan) 品,頭上戴的是絲(si) 綢發圈。倪靜對絲(si) 綢文化也鍾愛有加,采桑果、品桑茶,沉浸式體(ti) 驗養(yang) 蠶生活,觀看煮繭、抽絲(si) 、剝繭等技藝……倪靜的生活,處處有絲(si) 綢。
近年來,震澤絲(si) 綢文化風情小鎮、吳江絲(si) 綢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園等一係列絲(si) 綢新地標拔地而起,“蠶花節”“絲(si) 綢文化旅遊節”“蠶絲(si) 文化進校園”等一係列活動也在火熱開展。懷抱華美的絲(si) 綢,感受詩意的生活,如今的吳江,絲(si) 綢文化正在人們(men) 的生活中鮮活生長。
堅守與(yu) 創新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迎來全新生長
從(cong) 吳江城區出發,一路向南,大約40分鍾車程,就來到了吳江另一個(ge) 絲(si) 綢重鎮——盛澤。
今年78歲的文史專(zhuan) 家沈瑩寶從(cong) 小在盛澤長大,是一名“盛澤通”,也是當地的紡織“活百科”。“我們(men) 盛澤人是聽著織機聲長大的,天生帶著絲(si) 綢基因。”沈瑩寶說。
沈瑩寶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盛澤絲(si) 織業(ye) 處於(yu) 鼎盛時期,新生、新華、新聯、新民“四新”絲(si) 織廠輝煌一時,其產(chan) 值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前達到全吳江的一半。
要讓老產(chan) 業(ye) 煥發新生機,就得從(cong) 創新上做文章。
從(cong) 盛澤的一家繅絲(si) 廠成長為(wei) 國內(nei) 絲(si) 綢行業(ye) 的龍頭企業(ye) 之一,江蘇華佳絲(si) 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有著50多年發展史的老牌絲(si) 綢企業(ye) ,其生產(chan) 的6A級以上的“迎春花”牌白廠絲(si) 以及有機白廠絲(si) 暢銷國際奢侈品牌市場,成為(wei) 部分國際奢侈品牌在中國地區的唯一指定供應商。不僅(jin) 如此,2022年,全國高端絲(si) 近60%的出口份額都來自華佳絲(si) 綢。
華佳的“一根絲(si) ”何以風靡全球時尚圈?“我們(men) 走的是科技創新之路,品牌高端之路。”董事長俞金鍵說。建設種桑基地,從(cong) 一片桑葉、一粒繭,到一根絲(si) ,華佳從(cong) 源頭保證真絲(si) 高品質;緊跟科技前沿,華佳自主研發的白廠絲(si) 凝聚9項發明專(zhuan) 利,每根絲(si) 可達1500米長,可實現電子檢測下10萬(wan) 米無疵點。
吳江絲(si) 綢行業(ye) ,在國際時尚舞台上大放異彩的並不少見。出了華佳絲(si) 綢大門,沿著北環路一路往東(dong) ,數公裏開外,一座古色古香的宋錦文化園藏於(yu) 綠蔭間。步入其中,旗袍、圍巾、箱包、披肩等各種由宋錦製作而成的產(chan) 品琳琅滿目。
吳江鼎盛絲(si) 綢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華說,宋錦以經線和緯線同時顯花為(wei) 主要特征,構圖纖巧秀美,色彩古樸典雅,素有“寸錦寸金”之說。然而,由於(yu) 成本昂貴,宋錦一度瀕臨(lin) 失傳(chuan) 。
2009年,吳建華收購瀕臨(lin) 倒閉的東(dong) 吳絲(si) 綢廠,計劃“複活”宋錦。然而,宋錦織造過程極複雜,對設備有極高的要求。
經過連續幾年的集中攻關(guan) ,吳建華和團隊找到了手工藝與(yu) 機器生產(chan) 的平衡點,並成功研製了符合傳(chuan) 統宋錦織造工藝和各項技術參數的電子提花機,極大地提高了宋錦的生產(chan) 效率。
“不僅(jin) 要讓宋錦重生,更要發揚光大,讓其走出小鎮,走向世界。”吳建華說,公司每個(ge) 季度都會(hui) 推出近百款新產(chan) 品。在麵料運用方麵,鼎盛絲(si) 綢也進行大膽創新,通過圖案的接合,將宋錦與(yu) 羊絨、羊毛等紗線無縫拚接。通過持續創新,“非遺”宋錦從(cong) 壓箱底的“老貨”成為(wei) 廣受年輕人歡迎的時尚新品。
深耕傳(chuan) 統領域,多年來,吳江以天然蠶絲(si) 為(wei) 原點,不斷延伸產(chan) 業(ye) 鏈、拓展新賽道,打造了“一根絲(si) 到一個(ge) 品牌”的完整紡織產(chan) 業(ye) 鏈。
如今的“一根絲(si) ”,早已不僅(jin) 是“一根絲(si) ”。
吳江,已成為(wei) 目前全球紡織業(ye) 集聚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僅(jin) 在盛澤一地,就誕生了恒力、盛虹兩(liang) 家世界500強企業(ye) 。
在創新中領跑,在探索中求變,吳江不斷做大做強絲(si) 綢紡織業(ye) ,2022年,吳江絲(si) 綢紡織業(ye) 實現產(chan) 值1070億(yi) 元。如今的吳江,古老而美麗(li) 的絲(si) 綢產(chan) 業(ye) 早已“破繭成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