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災後重建一線采訪見聞:汩汩暖流湧動京西南
北京入冬,氣溫持續走低。
11月15日,記者乘車近200公裏,用一整天時間到房山西部北部深山區的十渡鎮、佛子莊鄉(xiang) 、河北鎮實地探訪。這3個(ge) 鄉(xiang) 鎮都在今年汛期遭遇山洪,損失慘重,道路、通訊、水電一度中斷。而今,受災村民的日常生活已經有了保障,基礎設施正在加緊恢複。
“放心吧,今年冬天凍不著。”“我們(men) 24小時不停工。”“再接再厲,風雨之後見彩虹!”……采訪中,村民、建設者、政府工作人員的話語,匯聚成汩汩暖流,在京西南的深山湧動。
對口幫扶 並肩作戰“兄弟情”
十渡,這個(ge) 曾經的旅遊大鎮,在拒馬河山洪的襲擊下,不少民房被淹,多個(ge) 景區受損。災後重建一線,一個(ge) 著眼於(yu) “平急兩(liang) 用”的項目,已經在九渡村拔地而起。項目建成後,平時作為(wei) 社區服務中心,遇到災情時可快速轉換成應急避難場所,實現“電不斷、水不停、訊通暢”。
這是朝陽區對口幫扶援建的十渡應急保障中心項目。大樓外,墨綠色圍擋上印著三個(ge) 大字——兄弟情。“兄弟遭災,肯定盡全力幫!”朝陽區城市建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郭忠說。現在的他,多了個(ge) 職務:十渡鎮城鄉(xiang) 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除了他,朝陽還有2名掛職幹部、4名工作人員長期駐紮一線開展幫扶,吃住都在十渡。
在市裏相關(guan) 部門的幫助下,十渡應急保障中心項目僅(jin) 用13天就完成全部手續。開工短短兩(liang) 個(ge) 多月,已進入外立麵裝修階段,春節前就能達到運行條件。走近看,設計理念源自“方舟”的應急保障中心是並排建設的兩(liang) 棟建築,“就好比我們(men) 和兄弟區肩並肩地站在一起。”十渡鎮項目辦主任艾山江說。
重修房屋 保證村民溫暖過冬
從(cong) 拒馬河邊上的十渡鎮出發,要想去大石河畔的佛子莊鄉(xiang) ,得翻山越嶺乘車1個(ge) 半小時。往年冬天,依山而建的六石路上,10分鍾也難見到一輛車。而今,路邊、溝道裏,災後重建的人員、機械幾乎隨處可見。
佛子莊鄉(xiang) 西班各莊村村民佟建銀的家,就在大石河畔。這是一棟2層小樓,剛剛修繕一新。推門進屋,熱氣撲臉,牆上的溫度計顯示:室溫24攝氏度。
“區裏發了補助金,給我們(men) 修繕房屋減輕了不小壓力,過冬采暖也沒問題!” 70歲的佟建銀說,夏天的山洪把他家一層全給淹了,冬季取暖用的空氣能熱泵外機也被衝(chong) 走了。現在,熱泵外機換了新的,室內(nei) 裝修時也重新鋪了地暖。
山裏的冬天比城裏冷不少,佛子莊鄉(xiang) 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20攝氏度。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冬都有保障嗎?佛子莊鄉(xiang) 鄉(xiang) 長周小飛說,目前,全鄉(xiang) 426戶需修繕的房屋已經全部完工並通過驗收,186戶需重建房屋也將在明年汛期前全麵完工。“一定保證全鄉(xiang) 所有群眾(zhong) 均有安全居所、溫暖過冬”。
施工現場 建設者心中“有團火”
沿著大石河向東(dong) 走,出了佛子莊鄉(xiang) 就來到了河北鎮。檀木港橋下,河道裏光是大型挖掘機就有5台,隔老遠就能聽到轟鳴的引擎聲。駕駛員深踩油門,一邊行駛,一邊操控挖鬥給河道導流、清淤,騰出堤防加固工程需要的空間。一名建設者說,雖然天氣越來越冷,工作量也大,但自己並不覺得累,心中好像有“一團火”,“冬季施工難度大,我們(men) 盡量往前趕工期,其他單位就能輕鬆些。”
正在整修的河道裏,還有不少山洪帶來的碎石有待清理,走在上麵,稍不留神就是個(ge) 趔趄。房山區水務局四級調研員張源指著一張大石河山峽段(堂上村至口頭村)施工圖對記者說,這段近80公裏長的大石河河道內(nei) ,現在有至少70台大型機械設備、數百名工人在奮戰,部分工程量大的地方24小時不停工,“不光大石河,拒馬河、夾括河、小清河,也都在緊張進行災後重建。”
洪災發生時,房山有170多公裏河道發生險情。而今,災後重建已經按下“快進鍵”,房山全區18條河段、62條溝道的所有堤防加固工程,將全部在明年汛期到來前完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