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沈陽故宮以院藏青綠山水繪畫文物展現中國“綠水青山”

發布時間:2023-11-17 15:18:00來源: 中新網

  中新網沈陽11月16日電 (記者韓宏)“千峰翠色——院藏青綠山水繪畫展”16日在沈陽故宮開展,29件(套)院藏青綠山水繪畫文物通過“濃妝淡抹總相宜”“遊曆青山綠水間”兩(liang) 個(ge) 單元展現中國“綠水青山”的氣象萬(wan) 千。

  “山水居首,青綠相伴”,青綠山水畫曾一度輝煌於(yu) 中國古代繪畫史。清代是繼明代之後青綠山水畫又一演進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古代青綠山水畫作存世數量最多的一代。

  據介紹,中國山水畫創作既有設色,又有水墨,設色可分重彩和淡彩,以石青、石綠為(wei) 主色調的青綠山水畫為(wei) 典型的工筆重彩。在青綠山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大青綠”“小青綠”以及“金碧山水”三個(ge) 門類。其中,大青綠多勾少皴,著色豔麗(li) ;小青綠強調筆墨,清新淡雅;“金碧山水”則是在大青綠的基礎上敷設金彩,畫麵效果富麗(li) 華貴。

  在“濃妝淡抹總相宜”單元,展出了被時人稱為(wei) 書(shu) 畫“本朝宗藩第一”康熙第二十一子允禧所繪的《翠嶂鬆泉圖卷》,通卷繪連綿群山,鬆林繁茂、瀑布流泉,村居湖泊。全幅山石嶙嶙,筆致超逸,設色大膽,山野之中充滿濃重的綠意。

  據策展人王亦楠介紹,清代,青綠山水畫與(yu) 文人畫、院體(ti) 畫等相融合而獲得了重要的發展。清代早期,畫家注重以色筆代替墨筆,開拓了文人青綠山水的新境界。清代中後期,揚州、海派畫家則在青綠山水中融入雅俗共賞的格調,揚州更是湧現出多位擅長工筆青綠山水畫的畫家,袁江、袁耀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遊曆青山綠水間”單元,展出了袁耀的作品——《海嶠春華圖軸》,圖中高崖危壁,陡立雲(yun) 霄,巨浪狂濤。所繪內(nei) 容為(wei) 傳(chuan) 統神話故事題材,用筆工致,海浪刻畫尤為(wei) 精細。此外,本單元還展出了諸多清代宮廷畫家的青綠山水畫作,如錢維城的《宮苑春曉圖卷》等。

  王亦楠說,青綠,為(wei) 大自然的本色;青綠色調,是古人遵循的自然之道。沈陽故宮推出“青綠山水”專(zhuan) 題展覽,通過充滿文人氣息的青綠色彩與(yu) 墨色交融,從(cong) 畫家創造的山川江河,展現祖國的山河壯麗(li) 、江山秀美。(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