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育好產業人才 江蘇3家入選全國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
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公布全國首批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名單,21個(ge) 省份的28家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入選,江蘇有3家上榜,分別是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與(yu) 智能製造產(chan) 教聯合體(ti) 、無錫市集成電路產(chan) 教聯合體(ti) 、常州新能源產(chan) 教聯合體(ti)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ye) 教育全麵深化產(chan) 教融合。全國首批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與(yu) 過去的“職業(ye) 教育集團”“產(chan) 業(ye) 學院”等產(chan) 教融合形式相比有何不同?能否增強職業(ye) 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產(chan) 業(ye) 匹配度,釋放協同倍增效應
職業(ye) 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始終密切相連。此次江蘇入選的3家聯合體(ti) 來自蘇錫常都市圈,根植於(yu) 當地豐(feng) 厚的產(chan) 業(ye) 基礎,發展後勁充足。以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與(yu) 智能製造產(chan) 教聯合體(ti) 為(wei) 例,其牽頭高校蘇州市職業(ye) 大學坐落於(yu) 蘇州吳中區國際教育園,方圓五六公裏內(nei) ,就有30家智能製造企業(ye) ,覆蓋了機器人與(yu) 智能裝備上中下遊產(chan) 業(ye) 鏈。
據蘇州市機器人產(chan) 業(ye) 協會(hui) 不完全統計,蘇州機器人與(yu) 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2022年產(chan) 值超3000億(yi) 元,規模居全國前列,已形成以吳中區為(wei) 代表的“全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創新集群第一區”。今年5月成立的機器人與(yu) 智能製造產(chan) 教聯合體(ti) ,整合了市域範圍113家機器人關(guan) 鍵零部件、本體(ti) 、係統集成等產(chan) 業(ye) 頭部企業(ye) 以及14所院校和9家科研機構。
蘇州市職業(ye) 大學校長溫貽芳介紹,學科跟著產(chan) 業(ye) 走、專(zhuan) 業(ye) 圍著需求轉,學校圍繞機器人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的需求,已經形成以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ti) 化技術、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工業(ye) 機器人技術等為(wei) 支撐的專(zhuan) 業(ye) 集群。與(yu) 過去的產(chan) 教融合相比,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更強調係統思維,通過有效整合區內(nei) 各種產(chan) 教要素和產(chan) 教資源,推動學校與(yu) 企業(ye) 在技術攻關(guan) 、人才培養(yang) 、師資隊伍等方麵開展深度合作。
“實體(ti) 化運行的體(ti) 製與(yu) 機製,是這次產(chan) 教聯合體(ti) 建設最大的創新,消除產(chan) 教融合內(nei) 涵建設不到位、共同體(ti) 發展後勁不足的隱患。”常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常州新能源產(chan) 教聯合體(ti) 副理事長席海濤告訴記者,在運行體(ti) 製上成立常州新能源產(chan) 教聯合體(ti) 理事會(hui) ,政府、企業(ye) 、學校等多方定期溝通,建立“政行校企研”會(hui) 商製度、評價(jia) 製度和激勵製度“三項製度”。在此基礎上,對接智能製造裝備、汽車及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構建新能源專(zhuan) 業(ye) 集群,使學校專(zhuan) 業(ye) 與(yu) 常州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電+儲(chu) 能+輸送+應用”四大領域相匹配,共同組建新能源汽車、能源互聯網、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輸送4個(g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
校企攜手,探索人才培養(yang) 新範式
3家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都在今年建立,但產(chan) 教融合並非一朝一夕。蘇州市職業(ye) 大學與(yu) 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此次共同牽頭申報蘇州機器人與(yu) 智能製造產(chan) 教聯合體(ti) ,兩(liang) 家合作就源於(yu) 產(chan) 業(ye) 對人才的迫切需求。
“當時匯川下遊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需要自動化高端技術應用人才,匯川主動找到學院。”蘇州市職業(ye) 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王仁忠介紹,雙方最終形成甲方為(wei) 匯川技術產(chan) 業(ye) 聯盟企業(ye) 、乙方為(wei) 蘇州市職業(ye) 大學的“訂單+聯盟”式自動化人才培養(yang) 模式,培養(yang) 目標精準對接匯川技術公司的應用開發工程師與(yu) 研發助理崗位的自動化高端技術應用人才。如今,學校在蘇州匯川就業(ye) 的學生累計達到130名左右,有25%左右成為(wei) 匯川的技術或管理骨幹。
“隨著製造業(ye) 的智能化、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企業(ye) 對人才知識結構要求更新很快。”王仁忠說,每年上半年學校各專(zhuan) 業(ye) 都要邀約相關(guan) 企業(ye) ,針對相關(guan) 崗位究竟有什麽(me) 需求、課程知識如何更新,修訂人才培養(yang) 方案,比如機器人專(zhuan) 業(ye) ,幾乎每一屆學生的專(zhuan) 業(ye) 課程都會(hui) 調整。近年來新開設的三維設計軟件、電氣CAD、虛擬仿真等課程都來自企業(ye) 的迫切需求。“2022屆機器人專(zhuan) 業(ye) 有76人,其中有20多名女生,大多從(cong) 其他專(zhuan) 業(ye) 轉過來,新課程讓她們(men) 學習(xi) 興(xing) 趣倍增,畢業(ye) 後大多數進入自動化生產(chan) 線設計、機械設計崗位,很快適應了企業(ye) 需求。”王仁忠介紹,由於(yu) 課程翻新快,一些課程剛開設時連教材都沒有,為(wei) 了勝任教學,教師要提前去企業(ye) 參加實踐,結合企業(ye) 案例學習(xi) 。10月該校出台政策,新進博士3年內(nei) 要有至少6個(ge) 月以上時間駐紮在企業(ye) ,保持與(yu) 企業(ye) 的頻繁互動。
校企攜手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最顯著的效果指標是就業(ye) 數據。無錫科技職業(ye) 學院校長孫興(xing) 洋介紹,該校集成電路專(zhuan) 業(ye) 群畢業(ye) 生九成以上都會(hui) 入職無錫高新區電子類企業(ye) 。學校引入清華大學無錫研究院和高新區相關(guan) 企業(ye) 的優(you) 秀人才,與(yu) 校內(nei) 教師一起混編組建研發團隊,投入3000餘(yu) 萬(wan) 元建設校內(nei) 集成電路“中試車間”。同時,麵向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將產(chan) 業(ye) 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新標準引入課堂,係統培養(yang) 服務高新區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孫興(xing) 洋告訴記者,專(zhuan) 業(ye) 調整“跟不上”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速度、技能習(xi) 得“跑不過”崗位技術迭代速度、素養(yang) 培育“達不到”技能社會(hui) 建設要求,長期以來困擾職教發展。為(wei) 破解這些難題,學校將人才培養(yang) 改革“關(guan) 口”前移到開發區人才供需“缺口”上,將學校和企業(ye) 間的“並行關(guan) 係”轉變為(wei) 產(chan) 業(ye) 鏈中的“上下遊”關(guan) 係,學校引入頭部企業(ye) 崗位培訓資源,與(yu) 區內(nei) 重點企業(ye) 聯合成立“高新區緊缺人才服務聯盟”,與(yu) 百餘(yu) 所本科院校聯合成立“高新區緊缺人才培訓聯盟”,共同開展育訓結合項目,完成本科生與(yu) 崗位標準對接,同時,招收9000餘(yu) 名“本科後”進校進行6個(ge) 月培訓,解決(jue) 企業(ye) 對本科生“上手快”的需求,為(wei) 產(chan) 業(ye) 高端與(yu) 高端產(chan) 業(ye) 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學院搭平台,學生與(yu) 企業(ye) ‘雙向奔赴’。”常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教師盛雪蓮介紹,今年9月,學校成立理想汽車產(chan) 業(ye) 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建立理想汽車全國“雙師型”教師培養(yang) 培訓基地,在企業(ye) 和高校之間建立鏈接橋梁,實現雙師對接。學校與(yu) 理想汽車聯合開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yang) “訂單班”首屆學生目前已完成一年的理想課程學習(xi) ,經過企業(ye) 考核進入理想汽車售後服務中心各門店實習(xi) 。
向實向深,打造產(chan) 教融合生態圈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產(chan) 教聯合體(ti) 建設應順勢而為(wei) ,不能“一陣風”似的一哄而起,組建各類“產(chan) 教聯合體(ti) ”必須“脫虛向實”,拿出更多務實行動。
席海濤坦言,目前政府推動產(chan) 教融合的措施不夠全麵,企業(ye) 開展產(chan) 教融合的動能不足,學校開展產(chan) 教融合的靶向不準,教師服務產(chan) 教融合的能力不夠。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需要政府、企業(ye) 、學校三方發揮各自優(you) 勢,協同配合、互聯互動。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促進相關(guan) 政策和措施的實施,包括稅收政策、人才雙崗互聘政策、聯合實驗室建設、聯合攻關(guan) 課題等,推動全域產(chan) 教融合走深走實;企業(ye) 應有前瞻性,提前布局未來技術和未來產(chan) 品所需人才,聯合科教資源開展人才培養(yang) 、標準製定、技術研發;高職院校則要放眼全球,聯合企業(ye) 開展師資培養(yang) ,為(wei) 企業(ye) 更好發展賦能。
“校企雙方經過前期的交流探討初步達成合作意向,這次是對重點合作項目‘種子計劃’和‘樁主計劃’展開詳細協商。”萬(wan) 幫數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馬萍萍介紹,10月23日,距離產(chan) 教聯合體(ti) 名單公示不到半個(ge) 月,常州新能源產(chan) 教聯合體(ti) 牽頭企業(ye) ——萬(wan) 幫數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就前往常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校企雙方共商推進常州新能源產(chan) 教聯合體(ti) 建設“施工圖”。
馬萍萍告訴記者,企業(ye) 目前急需工程、運營、運維、製造、測試方向的技術人才,與(yu) 高校聯合培養(yang) 新能源專(zhuan) 業(ye) 型人才,是解決(jue) 企業(ye) 用工困難和提升用工質量的有效途徑。校企聯合實施“樁主計劃”,挑選通信互聯網、市場營銷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學生,培養(yang) 充電樁的維護、市場拓展等方麵人才,企業(ye) 在聯合培養(yang) 過程中提供師資、資金、場地等多重支持。
孫興(xing) 洋認為(wei) ,打造無錫市集成電路產(chan) 教聯合體(ti) ,應以“供需短缺”為(wei) 觸點、“校企聯培”為(wei) 試點、“區校一體(ti) ”為(wei) 支點,形成“教育與(yu) 培訓”“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循環遞進式的新融合圈。今年,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支持產(chan) 教聯合體(ti) 建設人才供需信息平台、車規級半導體(ti) 可靠性檢測平台等40個(ge) 共性技術服務平台,加強對產(chan) 教聯合體(ti) 的人才、資金保障,為(wei) 牽頭學校新增教師編製200個(ge) ,保障產(chan) 教聯合體(ti) 建設順利推進。
王仁忠表示,在蘇錫常等發達城市的職業(ye) 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學曆提升願望,而企業(ye) 則麵臨(lin) 招人難、用不了、留不住等問題。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將構建高技能創新型人才的數字化平台,推動職普院校以線上線下多種方式開展適合畢業(ye) 生的短期技能培訓和就業(ye) 指導,實現不同類型教育之間的橫向融通,探索解決(jue) 產(chan) 業(ye) 痛點問題,也讓學生擁有更多選擇機會(hui) 、更大發展平台。
“產(chan) 教融合,要在‘融’字上下足功夫。”孫興(xing) 洋說,學校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創設產(chan) 教融合的“中試車間”,形成服務無錫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科院+”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立以學校為(wei) 培養(yang) 主體(ti) 、緊缺人才實訓學院為(wei) 技術先導、特色產(chan) 業(ye) 學院為(wei) 育人載體(ti) 、社區學院為(wei) 服務網絡的高新區產(chan) 教融合發展的“四院融通”閉環模式,以及“縱通中職本科,橫貫園區街道”的“一縱一橫”產(chan) 教融合發展格局。去年,學校與(yu) 企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等多方合作共建“無錫高新區智改數轉公共服務中心”,完成111家企業(ye) 智能製造診斷服務,幫助高新區中小企業(ye) 推動數字化發展。
溫貽芳建議,在省政府及教育部門的指導下,蘇錫常三市可聯合探索省域範圍產(chan) 教聯合體(ti) 發展範式,由點連線成麵,呈現產(chan) 教聯合體(ti) “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的生動局麵,打造蘇錫常都市圈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樣板,為(wei) 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hui) 更高質量一體(ti) 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楊頻萍 程曉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