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文化動能(堅持“兩創” 關注新時代文藝)
核心閱讀
“土味”的背後,是紮根鄉(xiang) 土、接通地脈;“村味”的背後,是熱在鄉(xiang) 村、樂(le) 在群眾(zhong) 。隻有激發鄉(xiang) 村文體(ti) 活動的內(nei) 生動力,讓農(nong) 民樂(le) 於(yu) 參與(yu) 、便於(yu) 參與(yu) 、主動參與(yu) ,才能增強鄉(xiang) 村文化感召力,增強農(nong) 民獲得感
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chuan) 統的鄉(xiang) 風鄉(xiang) 韻煥發時代光彩,讓農(nong) 耕文明和現代生活交相輝映,這是鄉(xiang) 村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yi)
一批批具有鄉(xiang) 土味、文藝範、運動風、網絡感的“村+”文化實踐,串起的是新時代農(nong) 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現的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來的昂揚風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鄉(xiang) 村不僅(jin) 要塑形,更要鑄魂”“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zhong) 文化活動,孕育農(nong) 村社會(hui) 好風尚”。近年來,鄉(xiang) 村文化生活亮點紛呈,“村BA”“村超”“村晚”等活動在廣袤鄉(xiang) 村開展,火熱“出圈”,釋放出新時代鄉(xiang) 村文化建設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充沛活力,也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更多文化動能。
接地氣聚人氣,激發鄉(xiang) 村文體(ti) 活動的內(nei) 生動力
繼貴州台江縣台盤村的籃球賽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之後,榕江縣的足球賽也火了。“贏得起,輸得起,共同追求了不起。摔得起,爬得起,踢出快樂(le) 了不起!”賽場上揮汗比拚的精氣神,賽場邊山呼海嘯的喝彩聲,以及外地觀眾(zhong) 千裏奔赴、線上觀眾(zhong) 雲(yun) 端助威的熱情,讓“村賽”比出了國際大賽的氣氛。“村BA”“村超”的稱呼背後,是滿滿的自豪感。球場由村裏自建,球員是全村老少齊上陣,啦啦隊表演的是民族歌舞,獎品是清一色的土特產(chan) ,就連現場解說都帶著親(qin) 切的鄉(xiang) 音。
“村BA”“村超”之所以好看好玩受歡迎,關(guan) 鍵在於(yu) 它們(men) 尊重了鄉(xiang) 村文化的群眾(zhong) 性、自發性,調動起農(nong) 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如今“村BA”“村超”已經跨出一村一縣,在更大範圍內(nei) 得到推廣,打響“村字號”文體(ti) 品牌。
1981年的小年夜,首場鄉(xiang) 村春節聯歡晚會(hui) 在浙江麗(li) 水慶元縣月山村上演。村裏的文藝能人發動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自編自創、自導自演,吹拉彈唱、載歌載舞,以文藝的方式放鬆身心、辭舊迎新。這一聯歡形式從(cong) 此被保留下來。一晃,“村晚”在麗(li) 水已走過40多年曆程,從(cong) 最早的“月山春晚”一枝獨秀,到創成鄉(xiang) 村春晚示範縣6個(ge) 、鄉(xiang) 村春晚體(ti) 驗線路10條,家門口參與(yu) “村晚”成為(wei) 當地的新民俗。“村晚”的形式內(nei) 容也隨著鄉(xiang) 村生活的變遷和人們(men) 欣賞水平的提高而不斷發展,但始終不變的是讓農(nong) 民上舞台做主角,讓農(nong) 民親(qin) 手打造自己的文娛生活。
與(yu) “村BA”“村超”一樣,“村晚”也勝在“土味”“村味”。“土味”的背後,是紮根鄉(xiang) 土、接通地脈;“村味”的背後,是熱在鄉(xiang) 村、樂(le) 在群眾(zhong) 。隻有激發鄉(xiang) 村文體(ti) 活動的內(nei) 生動力,讓農(nong) 民樂(le) 於(yu) 參與(yu) 、便於(yu) 參與(yu) 、主動參與(yu) ,才能增強鄉(xiang) 村文化感召力,增強農(nong) 民獲得感。
今年,中央宣傳(chuan) 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遴選的51個(ge)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向社會(hui) 公布,其中包括山東(dong) 臨(lin) 沂沂南縣的沉浸式情景小劇、河南平頂山寶豐(feng) 縣的鄉(xiang) 村文化合作社、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大歌藝術普及等。一係列案例映射出基層文化生活的一個(ge) 側(ce) 麵:群眾(zhong) 日漸從(cong) 台下走到台上,從(cong) 觀眾(zhong) 成為(wei) 主角,許多自發的群眾(zhong) 文化活動在新的時代條件賦能下更添活力與(yu) 魅力。尤其是在鄉(xiang) 村,通過創新活動載體(ti) ,豐(feng) 富內(nei) 容形式,湧現出越來越多像“村BA”“村超”“村晚”這樣接地氣聚人氣的文體(ti) 活動,調動起鄉(xiang) 村文化主體(ti) 的參與(yu) 熱情,展現新時代農(nong) 民的自信與(yu) 活力。
既傳(chuan) 承也創新,煥發鄉(xiang) 風鄉(xiang) 韻的時代光彩
鄉(xiang) 土凝結著鄉(xiang) 情鄉(xiang) 愁,也積澱著豐(feng) 厚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華民族在數千年農(nong) 耕文明的基礎上形成了特有的人文傳(chuan) 統和價(jia) 值觀念,體(ti) 現在鄉(xiang) 村曆史遺存、傳(chuan) 統節日、民間技藝、民俗風情等方方麵麵。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chuan) 統的鄉(xiang) 風鄉(xiang) 韻煥發時代光彩,讓農(nong) 耕文明和現代生活交相輝映,這是鄉(xiang) 村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貴州台江縣台盤村籃球賽,原本是當地傳(chuan) 統的“六月六”嚐新節的保留項目。這一民間傳(chuan) 統節日是農(nong) 忙過後,為(wei) 了預祝糧食豐(feng) 收而舉(ju) 行。節日期間,村民們(men) 會(hui) 舉(ju) 辦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充分展示傳(chuan) 統禮儀(yi) 文化、歌舞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鄉(xiang) 村籃球比賽作為(wei) 其中最熱鬧的一項活動,如今借助旅遊推廣和網絡傳(chuan) 播,也有意識地給予當地特色民俗更多展示空間。開賽熱場、中場休息、賽後慶祝都少不了別具風情的民俗表演和文藝演出。“村BA”“村超”舉(ju) 辦期間,體(ti) 育賽事與(yu) 節慶、歌舞等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深度融合,侗族大歌、苗族蘆笙、蠟染刺繡等“最炫民族風”得以亮相更大舞台。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鄉(xiang) 土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立足本地資源特色進行統籌規劃,在曆史文脈和地方土壤中深耕文化、發展文化,正帶來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多元創新。篁嶺村位於(yu) 江西上饒婺源縣東(dong) 北部,是一座有近600年曆史的徽派古村落。受地形限製,村內(nei) 可用地稀少,可謂“地無三尺平”,村民曬晾農(nong) 作物隻能使用竹匾曬在自家屋頂的木架上,形成獨特的“曬秋”景觀。經過探索,篁嶺村以“曬秋”文化、梯田油菜花海和徽派古建文化為(wei) 抓手,通過特色“曬秋”攝影展、主題油畫展、“曬秋”藝術季、屋頂藝術節等一係列活動,展現民俗文化,打造鄉(xiang) 村旅遊IP,每年吸引上百萬(wan) 遊客前來觀光體(ti) 驗。五彩繽紛、四季更替的“曬秋”不僅(jin) 曬出了豐(feng) 收的果實,更曬出了欣欣向榮的鄉(xiang) 村生活,成為(wei) 美麗(li) 鄉(xiang) 村的生動符號。
如今,音樂(le) 、美術、戲劇、手工藝、創意設計等藝術領域都把實踐的舞台放到鄉(xiang) 村,從(cong) 多元角度挖掘鄉(xiang) 村文化資源,找到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到活態傳(chuan) 承,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些藝術實踐還為(wei) 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文化和旅遊資源的融合轉化提供契機,助力農(nong) 文旅融合新業(ye) 態新模式的探索,讓農(nong) 業(ye) 更強、農(nong) 村更美、農(nong) 民更富。
新媒介新傳(chuan) 播,促進城鄉(xiang) 文化的融合協同
在“村BA”“村超”火爆之前,鄉(xiang) 賽、村賽盛行已久,但之所以到近年才轟動全網,成為(wei) 現象級的傳(chuan) 播事件,離不開短視頻、直播等新媒介的推動作用。
在4G/5G多頻段通信技術的支持下,貴州榕江縣以國家“互聯網+”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建設為(wei) 契機,抓住新媒體(ti) 發展機遇,開展短視頻、直播等技術培訓,鼓勵村民以短小精悍、貼近現實、沾著泥土氣息的短視頻形式,記錄美麗(li) 家鄉(xiang) ,傳(chuan) 播鄉(xiang) 村文化。“村BA”“村超”舉(ju) 辦期間,村民、遊客、觀眾(zhong) 在現場開直播、曬體(ti) 驗,更是帶來指數級傳(chuan) 播效應。
除了榕江,許多地處深山僻壤的鄉(xiang) 村,通過新媒介廣為(wei) 人知。在田野裏辦展覽、把村莊變成“沒有屋頂的美術館”的江西浮梁縣寒溪村史子園自然村,通過一係列建築設計煥新傳(chuan) 統村落景觀的浙江鬆陽縣,圍繞農(nong) 民畫資源進行保護傳(chuan) 承、開掘轉化的新疆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鄉(xiang) ,打造“以山為(wei) 媒、漸次入畫”的寫(xie) 生基地的山西左權縣澤城村,都經由新媒體(ti) 平台傳(chuan) 播獲得前所未有的能見度。一幅數字時代生機盎然的鄉(xiang) 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讓更多人走進鄉(xiang) 村、了解鄉(xiang) 村。
手機成為(wei) 新農(nong) 具、流量成為(wei) 新農(nong) 資,一方麵帶動更多農(nong) 民成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的主動創作者、表達者與(yu) 傳(chuan) 播者,形成傳(chuan) 播鄉(xiang) 土文化、講好振興(xing) 故事、建設數字鄉(xiang) 村的熱潮;另一方麵,便利的媒介也構建了城鄉(xiang) 文化互通渠道,增強城鄉(xiang) 文化發展的聯動共享,促進城鄉(xiang) 文化融合協同。在新媒介的作用下,鄉(xiang) 村迎來產(chan) 業(ye) 轉型、人才流動、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機遇,匯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發展合力。
推進農(nong) 村現代化,不僅(jin) 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一批批具有鄉(xiang) 土味、文藝範、運動風、網絡感的“村+”文化實踐,串起的是新時代農(nong) 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現的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來的昂揚風貌。今年7月1日,榕江“村超”現場響起了《唱支山歌給黨(dang) 聽》的歌聲,引發全場5萬(wan) 名觀眾(zhong) 大合唱,場麵震撼,令人難忘。相信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進程中,會(hui) 有更多鄉(xiang) 村文化實踐出彩“出圈”,彰顯人民群眾(zhong) 的創造精神,繪就和美鄉(xiang) 村的幸福畫卷!
(作者為(wei)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製圖:沈亦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