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少年兒童走進藝術世界的橋梁(金台隨筆)
在上海市長寧區,有一種“藝術護照”,它成為(wei) 一些少年兒(er) 童走進藝術世界的橋梁。7年前,長寧區發起“藝術護照”項目,依托上海藝術品博物館,為(wei) 轄區內(nei) 低保、低收入等困難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費藝術教育。上一次課蓋一個(ge) 章,集齊有獎勵。7年來,一本本小小的“藝術護照”牽著1000多名兒(er) 童走進藝術課堂,為(wei) 他們(men) 打開了一扇探索人生另一番景色的窗戶。
我國仍有少數低收入人口和困難家庭,由於(yu) 經濟條件所限,這些家庭的孩子少有機會(hui) 參與(yu) 校外的各類文藝活動,在社交溝通等方麵與(yu) 同齡人存在差距。少年兒(er) 童時期是一生中精神成長的關(guan) 鍵階段,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藝術護照”等社會(hui) 救助項目,以藝術為(wei) 載體(ti) 進行德育、美育,以藝術為(wei) 媒介去愛、去關(guan) 懷、去幫助,讓孩子們(men) 被看見、被認可、被啟迪,為(wei) 人們(men) 展現了社會(hui) 救助的另一種“打開方式”,也為(wei) 孩子們(men) 的成長開拓了更多可能。
“藝術護照”締造的小小天地,有助於(yu) 挖掘孩子們(men) 的天賦興(xing) 趣,種下一粒粒向美向上的種子,既幫助孩子們(men) 見識更加廣闊的世界,也引導他們(men) 觀照自己的內(nei) 心,幫助他們(men) 累積麵對困難的自信、對抗挫折的勇氣。畫作被展出,感歎“藝術天分還是充滿全身的”;上了動漫課,立誌“製作出屬於(yu) 我的一款遊戲”……經過一節節藝術課的浸潤,曾經拘束沉默的孩子更加愛表達、有自信。事實證明,困境中的花朵也能快樂(le) 綻放。看得見的改變令人欣喜,不過更多時候,藝術教育的成果難以量化、效果不易顯現,但學到新東(dong) 西時的興(xing) 奮、聽到動人音樂(le) 時的觸動,都是在孩子們(men) 心中播下的種子,也許將來的某一天就會(hui) 破土而出。
從(cong) 送錢、送物,到送教育、送藝術,我國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不斷走向成熟。“藝術護照”的探索,正是救助理念轉變的產(chan) 物。困難家庭之困,除了物質上的困頓,往往還體(ti) 現在發展機會(hui) 缺乏、發展能力不足、精神貧困等方麵。救助不僅(jin) 要解一時之困,還要為(wei) 未來發展賦能。創新社會(hui) 救助的內(nei) 容、方式,既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才能幫助他們(men) 更好走出困境。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不久前,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審議通過了《關(guan) 於(yu) 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 做好分層分類社會(hui) 救助工作的意見》,要求“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hui) 救助”。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藝術護照”項目正是社會(hui) 救助從(cong) 生存型向發展型、從(cong) 單一物質救助向“物質+服務”複合式救助轉型的一種生動探索。
“藝術護照”課堂上暢想“詩與(yu) 遠方”,離不開課堂外的多方考量、多方參與(yu) 。除了當地民政部門的資金支持,上海藝術品博物館的優(you) 質藝術資源、專(zhuan) 業(ye) 社工師資、誌願者隊伍,與(yu) 藝術類院校的對接,都為(wei) 項目順利開展提供了支撐。這樣的模式,為(wei) 更好開展社會(hui) 救助提供了啟示。今天,社會(hui) 救助的需求越發多樣化,從(cong) 物質保障到生活照料,從(cong) 精神慰藉到心理疏導,從(cong) 能力提升到社會(hui) 融入,隻有動員多元主體(ti) 、多方力量廣泛參與(yu) ,進一步拓展服務內(nei) 涵、提升服務效率,讓更多類似“藝術護照”的探索湧現出來、良性發展,才能讓社會(hui) 救助更精準、更溫暖、更持久。
藝術對人意味著什麽(me) ?“藝術可以讓人心靜,還可以在不經意間發現自己的熱愛。”一位受助小朋友的回答,是對“藝術護照”項目的回響,是對助人自助的生動注解,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在一個(ge) 孩子心中輝映的光芒、注入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4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