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
城市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nei) 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書(shu) 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wei) 城市建設和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本期觀察版圍繞如何提高城市治理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更好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全麵踐行人民城市理念進行探討。
——編 者
法治化
夯實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法治基礎
李洪雷
“要強化依法治理,善於(yu)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jue) 城市治理頑症難題,努力形成城市綜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
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是深入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內(nei) 在要求,是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nei) 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強化依法治理,善於(yu)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jue) 城市治理頑症難題,努力形成城市綜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法治是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城市治理法治化為(wei) 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提供保障。我們(men) 要利用法治的權威性、穩定性、程序性等優(you) 勢,充分發揮法治對城市治理的引領、規範、保障作用,運用法律製度有效統籌社會(hui) 力量、平衡社會(hui) 利益、調節社會(hui) 關(guan) 係、規範社會(hui) 行為(wei) 、化解社會(hui) 矛盾,不斷增強城市治理的係統性、規範性、協調性,讓城市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推動法治建設與(yu) 人民城市建設同頻共振。人民立場是我們(men) 黨(dang) 的根本政治立場。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奮鬥目標,提出“全麵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提高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要推動法治建設與(yu) 人民城市建設同頻共振,把體(ti) 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解決(jue) 城市治理頑症難題的具體(ti) 實踐中。比如,完善群眾(zhong) 參與(yu) 城市治理的法律製度,進一步提高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的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水平,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構建人人參與(yu) 、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ti) ,以製度化、法治化的方式實現政府治理與(yu) 基層群眾(zhong) 自治有效銜接、良性互動。
著力提高立法質量,以高質量立法保障城市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城市建設、發展、運行等方麵製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如城市規劃法、城市房地產(chan) 管理法、城市供水條例、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城市綠化條例、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為(wei) 城市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據,為(wei) 城市發展提供了製度支撐。同時也應看到,相關(guan) 立法在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時效性上仍存在一些不足,還不能充分適應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實際需要。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完善相關(guan) 立法,堅持立改廢釋纂並舉(ju) ,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將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內(nei) 在要求體(ti) 現到、落實到相關(guan) 立法中,努力使城市治理的法律依據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根據具體(ti) 情況和實際需要充分用好地方立法權,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hui) 要找準“小切口”,突出所在城市自身特色,提高相關(guan) 地方立法的精準化、精細化水平和可操作性。此外,還需不斷完善立法體(ti) 製機製,健全調查研究、專(zhuan) 家谘詢等製度,讓立法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城市發展規律。
不斷改進管理工作,推進嚴(yan) 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和矛盾糾紛源頭化解。行政執法是政府履行管理職能、加強城市治理的重要方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jue) 城市治理頑症難題,重點在於(yu) 保證法律嚴(yan) 格實施,提升執法效能。目前,一些地方的執法工作還存在職責邊界不清、管理方式簡單、服務意識不強、執法行為(wei) 粗放等問題,一定程度上製約了相關(guan) 法律法規的落實落地。要按照屬地管理、權責一致的原則,進一步深化城市執法體(ti) 製改革,厘清綜合執法主管部門、相關(guan) 行業(ye) 管理部門的關(guan) 係。要健全執法程序、細化執法標準,推進嚴(yan) 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統籌好維穩與(yu) 維權、打擊與(yu) 保護、從(cong) 嚴(yan) 與(yu) 從(cong) 寬、公正與(yu) 效率、管理與(yu) 服務的關(guan) 係,努力做到寬嚴(yan) 相濟、法理相融,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實現政治效果、社會(hui) 效果和法律效果有機統一。強化依法治理,既要著力依法解決(jue) 城市治理難題,也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問題產(chan) 生。必須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預防性法律製度,健全社會(hui) 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製,把非訴訟糾紛解決(jue) 機製挺在前麵,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前端化解、關(guan) 口把控,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疏導端用力,引導人們(men) 理性平和協商解決(jue) 矛盾糾紛,築牢社會(hui) 和諧穩定的基礎。
(作者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法學院教授)
科學化
科學化治理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曹 峰
“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hui) 議時的重要講話
城市治理是一門科學,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曆了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在這個(ge) 過程中,一些城市的空間、形態和功能發生巨大變化,產(chan) 業(ye) 轉型、生態保護、資源承載等方麵的壓力不斷增大,影響了城市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提高城市治理效能,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加強科學化治理是必然選擇。
實現治理理念科學化。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理念科學,城市治理才能切實有效。實現治理理念科學化,關(guan) 鍵是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遵循規律。城市不是鋼筋水泥的簡單堆砌,更不是社會(hui) 資源的機械組合,而是一個(ge) 有機而複雜的“生命係統”,有著錯綜複雜並相互支持的結構和功能,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比如,城市建設要以科學規劃為(wei) 基礎,認識並尊重城市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環境等方麵的特點,科學布局生產(chan) 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曆史和事實都說明,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形成科學的治理理念,城市建設、發展、運行就會(hui) 更加健康、更可持續;反之,脫離實際、忽視規律,憑著經驗和主觀願望作決(jue) 策,城市建設、發展、運行就會(hui) 出現失調、失衡和失序現象。要把嚴(yan) 格按照規律辦事貫徹到城市建設、發展、運行的各方麵和全過程,使決(jue) 策符合規律、科學務實、真正適合城市治理需要,有效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促進治理體(ti) 製科學化。城市治理現代化,意味著城市治理各方麵能夠有機銜接、聯動集成、協同協調,需要治理體(ti) 製機製的科學完善和法規製度的健全有效。舉(ju) 例來說,城市治理中的問題複雜多樣,許多事務需要城市治理相關(guan) 部門協同完成,還需要社會(hui) 力量有效參與(yu) ,這就對推進治理體(ti) 製科學化、對避免因政出多門而導致的效率低下問題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科學把握城市治理麵臨(lin) 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理順城市治理體(ti) 製,深化城市治理體(ti) 製改革,破除製約城市治理科學化的體(ti) 製機製弊端,為(wei) 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實的製度支撐和保障。要讓城市治理在機構設置上更加科學、在職能配置上更加優(you) 化、在體(ti) 製機製上更加完善、在運行管理上更加高效,實現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進一步釋放市場和社會(hui) 活力,不斷拓展人民群眾(zhong) 參與(yu) 城市治理的途徑和方式,充分調動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城市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集中各方麵力量解決(jue) 城市治理難題的強大合力。
推動治理方式科學化。當前,城市空間結構、生產(chan) 方式、組織形態和運行機製都在發生深刻變革,城市治理在提高公共服務品質和效率等方麵麵臨(lin) 諸多挑戰,依靠科技推動城市治理方式科學化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治理方式科學化,就是要運用科學的方法、手段、技術等,讓城市治理在實踐上縝密協調、低耗高效,確保城市治理各方麵、各環節、各要素有序發展、協調配合,更好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比如,為(wei) 了治理環境汙染、應對災害風險等,我們(men) 推進綠色城市、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等城市治理實踐,成為(wei)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而這些實踐都需要運用科學的治理方式,運用多種科技手段來達成相應的治理目標,如可再生能源技術、低碳交通技術、滲透和蓄水技術、災害預警和響應技術等。這些技術手段相互結合,共同構成治理方式科學化的技術支撐。要著力提高城市治理方式科學化水平,推動城市治理方式從(cong) 傳(chuan) 統治理向現代治理、從(cong) 定性治理向“循數”治理、從(cong) 經驗治理向科學治理轉變,更精準便捷地為(wei) 居民提供公共服務,不斷增強城市應對各種挑戰的適應能力和韌性。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精細化
以繡花般的精細治理提升群眾(zhong) 獲得感
楊 俊
“要同步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從(cong) 一開始就下好‘繡花’功夫”。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北雄安新區考察並主持召開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座談會(hui) 時的重要講話
“城,所以盛民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推進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隨著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我國城市對各種要素資源的集聚效應不斷顯現,日益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活動最為(wei) 密集的區域,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同時,隨著城市人口、功能和規模擴張,城市治理難度也越來越大。如何在城市係統日益複雜的條件下精準治理城市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確保人民群眾(zhong) 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務,成為(wei) 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必須解決(jue) 的重要課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論述,為(wei) 推進城市治理精細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認識精細治理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天下大事,必作於(yu) 細。城市是一個(ge) 複雜的開放性係統,在有限的物理空間中,各種要素相互影響、大事小情相互交錯、問題矛盾相互交織。城市治理事關(guan) 人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的方方麵麵,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又必須無微不至。城市治理是一門複雜的科學,更是精細的藝術。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既需要具備大視野,也需要立足小細節,把提高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作為(wei)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關(guan) 鍵。所謂精細化,究其基本內(nei) 涵,就是對城市治理的各環節、各方麵、各要素都要抓得準、做得細,不論是城市治理的理念思維、體(ti) 製機製、工作要求、政策目標,還是手段方式、工作流程、治理效果等,都要體(ti) 現精準,做到“把準脈”抓住症結,“開準方”對症下藥。既要似繡花那樣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眼光敏銳,也要將繡花功夫“成於(yu) 細、貴在精、重在恒”的精髓融入城市治理;既要以繡花那樣的用心用情、勤勤懇懇、紮紮實實來推進工作,也要讓城市治理似繡花那樣有條不紊、嚴(yan) 謹細致、精益求精,把“精”的要求和“細”的標準真正立起來。
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jia) 值取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提高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是為(wei) 了更好服務人民群眾(zho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精細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務,是城市工作的重頭,不能見物不見人。”城市的核心是人,關(guan) 鍵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le) 業(ye) 。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對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實現城市精細化治理,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讓老百姓過上更好日子作為(wei) 根本價(jia) 值取向。把讓群眾(zhong) 生活更舒適這一理念融入城市治理的血脈、體(ti) 現在每一個(ge) 細節中,及時精準掌握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jue) ,把關(guan) 乎群眾(zhong) 安居樂(le) 業(ye) 的小事瑣事做深做細做實。要徹底改變粗放管理方式,推進服務供給精細化,找準服務群眾(zhong) 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打通服務群眾(zhong) 的“最後一公裏”,精準對接群眾(zhong) 需求實施服務供給側(ce) 改革,精準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zhong) 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善於(yu) 運用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城市是生命體(ti) 、有機體(ti) ,城市治理是一項係統工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繡花為(wei) 喻闡釋城市治理精細化,彰顯“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發展辯證法,蘊含統籌兼顧、係統施策的科學方法論。要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堅持從(cong) 城市治理實際出發,把這一科學方法論運用到城市治理實踐中,有效提高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要以統攬全局的係統思維下繡花功夫,不斷增強城市治理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要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準確把握城市的曆史與(yu) 傳(chuan) 統、城市治理的階段性特征和變化趨勢,強化從(cong) 源頭到末梢的全過程管控、全流程監督、全要素覆蓋,善於(yu) 把矛盾和問題盡早排解疏導好、化解在萌芽狀態,做到疏堵結合、以疏為(wei) 主,懲防並舉(ju) 、以防為(wei) 先,標本兼治、重在治本。要堅持目標導向,精準靶向施策,將繡花針的“針尖”對準城市治理的“疑難雜症”,努力在精細中創造精彩。
(作者為(wei) 中共上海市委黨(dang) 校教授)
智能化
讓城市治理更有智慧
田 雄
“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強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標準,更多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作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戰略部署。在我國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疊加發展的背景下,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建設智慧城市,讓城市治理更聰明、更智能,不僅(jin) 能提高城市治理水平,還能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建設智慧城市,要把城市治理智能化作為(wei) 重要任務,讓信息技術充分賦能城市治理,實現“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
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wei) 城市治理智能化提供有力支撐。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推動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從(cong) 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推進城市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舉(ju) 例來說,現代城市麵臨(lin) 的不確定因素交織疊加,火災、洪澇、地震、傳(chuan) 染性疾病等災害和風險類型更多,致災速度更快,造成損失更大,影響範圍更廣。運用信息技術對災害和風險進行動態感知、監測預警,建立數字化綜合響應平台,實現跨區域、跨領域、跨行業(ye) 的信息共享、資源共用、多方聯動,能夠有效提升城市對災害和風險的自適應能力。新時代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yu) 政府管理服務,推動城市治理智能化邁上新台階。比如,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使互聯網技術進一步下沉到社區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讓數據多跑路、群眾(zhong) 少跑腿,方便了居民生活,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通過聚焦城市交通、災害應急、糾紛解決(jue) 等具體(ti) 問題,加強對相關(guan) 前沿技術的研發,夯實技術進步的產(chan) 業(ye) 基礎,切實提高把前沿技術應用於(yu) 城市治理的能力,不斷拓展城市治理智能化的技術應用場景。
深化數據采集整合共享,為(wei) 豐(feng) 富技術應用場景創造有利條件。城市治理智能化的基礎是城市治理的數字化。沒有對人口流動、車流路況、氣候環境、突發事件、關(guan) 鍵基礎設施運行狀態等城市治理相關(guan) 信息的數字化采集、傳(chuan) 輸、分析、挖掘、處理,城市“智”理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城市治理相關(guan) 信息具有實時動態變化,規模快速增長,跨層級、跨部門、跨係統、跨區域產(chan) 生和分布等特點,這容易導致城市治理有時缺乏必要信息,有時又要麵對難以精準處理的海量信息,從(cong) 而出現治理決(jue) 策遲延等問題。這就需要加強對城市治理相關(guan) 信息的采集整合共享,把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作為(wei) 城市治理智能化的工作切口。要在源頭上確保數據采集真實有效、暢通無阻,做到下情上達。堅持從(cong) 群眾(zhong) 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出發,通過抓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等重點工作,破除“部門壁壘”和“技術壁壘”,打破信息孤島和數據分割,建設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加強城市管理數字化平台建設和功能整合,加快數據集中、挖掘數據價(jia) 值,促進數據依法、合理、安全共享,推動信息技術與(yu) 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為(wei) 城市治理智能化提供技術依托和有利條件。
堅持“鍵對鍵”“麵對麵”相協同,讓城市治理更加智慧、更有溫度。建設智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目的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宜業(ye) 、宜居、宜樂(le) 、宜遊的良好環境,為(wei) 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在抓“鍵對鍵”的技術應用基礎上,重視與(yu) 人民群眾(zhong) “麵對麵”“心貼心”的溝通和服務,確保城市治理在更加智慧化的同時保持應有的溫度,拉近與(yu) 群眾(zhong) 之間的距離,從(cong) 而夯實城市治理的基礎,增強城市治理的韌性。比如,麵對城市人口老齡化、不同人群需求差異化多元化的現實,要認識到一些群眾(zhong) 因年齡、技能、職業(ye) 等因素不善於(yu) 運用新技術手段表達訴求,一些訴求也難以通過技術手段精準表達的實際情況,從(cong) 而避免簡單化運用技術以及技術濫用、技術依賴等問題。要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踐行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做到“線上辦”“線下見”有機結合,“鍵對鍵”“麵對麵”有效協同,深入了解城市治理智能化的“細枝末節”,抵達數據采集和技術應用的“神經末梢”,實現問題解決(jue) 速度和服務群眾(zhong) 溫度雙提升。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社會(hui) 學係)
版式設計:沈亦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