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字化賦能市域社會治理(新論)
市域是社會(hui) 治理宏觀和微觀的轉承點。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提高市域社會(hui) 治理能力。”當前,隨著互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發展,數字化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日益融入市域社會(hui) 治理各領域、全過程。
用好數字力量,能重塑社會(hui) 治理網絡,促進社會(hui) 治理方式轉變。在北京通州,“網格+接訴即辦+吹哨報到”一體(ti) 化平台有效搭建,形成黨(dang) 建、管理、綜治、服務“一張網”,為(wei) 市域社會(hui) 治理嵌入“智慧大腦”。在四川成都,依托“大聯動·微治理”信息係統,市、區(市)縣、鄉(xiang) 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綜治中心與(yu) 智慧治理中心、應急指揮中心、公安指揮中心、數字城管中心並軌運行,形成市域社會(hui) 治理指揮中樞。數字技術在社會(hui) 治理領域的廣泛應用,有助於(yu) 打破傳(chuan) 統社會(hui) 治理中行政分割和碎片化的局麵,推動市域社會(hui) 治理向一體(ti) 化、係統化和科學化轉變。
以數字化驅動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變革,能提升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聚焦教育、醫療、養(yang) 老、撫幼、就業(ye) 、文體(ti) 、助殘等重點領域,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持續提升群眾(zhong) 獲得感。”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數字技術全方位賦能公共服務新模式。上海的“一網通辦”、浙江的“最多跑一次”、安徽的“皖事通”等,為(wei) 構建新型政務服務體(ti) 係提供了鮮活經驗。隨著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信息係統互認共享工作的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範圍不斷擴大,真正實現了“讓群眾(zhong) 少跑腿、讓信息多跑路”。實踐表明,打造智慧康養(yang) 、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智慧場景,構築個(ge) 人全生命周期和企業(ye) 全經營周期的服務鏈條,能夠提高公共服務要素配置率、使用率和有效性。
依托數字技術,能更好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激發市域社會(hui) 治理活力。善用數字化手段,可增進政府部門與(yu) 廣大群眾(zhong) 的有效互動,凝聚社會(hui) 各方麵的智慧和共識,形成共同推進社會(hui) 治理的合力。江蘇南京探索線下網格與(yu) “掌上雲(yun) 社區”銜接聯動,將居民參與(yu) 平安建設、文明創建、助老幫扶等共治內(nei) 容量化為(wei) 網格積分,創建“網格+積分製”社會(hui) 治理模式。廣東(dong) 廣州紮實推進“綜治中心+綜合網格+最小應急單元+智能化”建設,帶動全市176個(ge) 鎮街和2817個(ge) 村居綜治中心全麵提檔升級,建成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體(ti) 化調處、一攬子解決(jue) 的基層社會(hui) 治理實體(ti) 平台。數字技術拓展了公民有序參與(yu) 的渠道和方式,讓社會(hui) 治理更加接地氣,有力推動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建設。
社會(hui) 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麵,對於(yu) 保持社會(hui) 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yi) 。展望未來,順應數字時代發展趨勢,繼續推進數字技術與(yu) 社會(hui) 治理的深度融合,以數字化轉型促進市域社會(hui) 治理理念和模式的迭代更新,必能凝聚合力、攻堅克難,不斷書(shu) 寫(xie) 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為(wei) 北京工業(ye) 大學文法學部教授、北京社會(hui) 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