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文化在創新中賡續綿延
穿漢服、化唐妝,在古典舞樂(le) 中體(ti) 味東(dong) 方審美;行飛花令、遇非遺巧匠,在研學遊中探尋文化根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國潮”備受年輕人追捧。對於(yu)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guan) 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守正創新,增強融合意識,才能不斷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
文化關(guan) 乎國本、國運。挖掘古詩詞魅力,把其中的家國情懷與(yu) 奮進新征程相結合,以古人之誌抒今人之情,成就了《中國詩詞大會(hui) 》的熱播。以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為(wei) 切入點,創新表達方式、傳(chuan) 播渠道的《唐宮夜宴》等係列節目,實現了口碑和流量的雙贏。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博大精深,挖掘其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有助於(yu) 推動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麵。
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學古不泥古”。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繁榮文化產(chan) 業(ye) ,最終要落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上。努力找到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才能創造傳(chuan) 統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當代路徑。浙江杭州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通過“雲(yun) 展覽”“慢直播”等開放活動,讓市民感受良渚文化;陝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古詩燈光秀、互動節目“盛唐密盒”,讓遊客在沉浸式體(ti) 驗中領略璀璨的盛唐文化;國家博物館的金步搖玻璃杯、甘肅省博物館的馬踏飛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麵具冰激淩等文創產(chan) 品熱賣,讓原本隻可遠觀的文物形象變得可親(qin) 可感。實踐證明,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文化事業(ye) 、文化產(chan) 業(ye) 的發展就能更有生命力。
技術賦能同樣不可或缺。近年來,人們(men) 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為(wei) 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利用提供了堅實支撐。甘肅敦煌莫高窟用現代數字科技修複、還原敦煌壁畫,用現代藝術形態來演繹石窟中獨特的造型元素,使之重獲新生;在陝西西安碑林區,數字文旅基地的數字展廳以3D可視化技術為(wei) 載體(ti) 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並借助交互式遊戲形式,讓千年文物觸手可及;故宮博物院推出“雲(yun) 遊故宮”平台,綜合運用全景漫遊、專(zhuan) 家講壇、高精度文物賞析交互等多種形式,方便用戶全方位欣賞和領略故宮之美……科技力量不僅(jin) 為(wei) 文物“活起來”保駕護航,也為(wei) 其“火起來”賦能,讓文化傳(chuan) 承有了新的路徑。
把握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guan) 係,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創新中賡續綿延,我們(men) 就能推動文化事業(ye) 、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作者為(wei) 齊魯工業(ye) 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