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背到牛背 彭水深山中藏著個蒙古族村落
12月18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鹿鳴鄉(xiang) 向家村,層林盡染。
晌午時分,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遠權特意換上一身蒙古族傳(chuan) 統服飾,前往村民劉小偉(wei) 家中家訪。
就讀於(yu) 中央民族大學的劉小偉(wei) ,是今年向家村新晉的8名大學生之一。迄今,從(cong) 向家村已走出100多名大學生。每年大學錄取通知書(shu) 送達村子或新生離村入學的日子,幾乎每一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都會(hui) 身著蒙古族傳(chuan) 統服飾,以蒙古族特有的儀(yi) 式,相迎或相送。
在以苗族為(wei) 主體(ti) 民族的彭水,向家村無疑是個(ge) 特例——全村1900餘(yu) 名村民中,有1300多人是蒙古族。根據向家村張氏族譜記載,村裏的蒙古族居民全是成吉思汗的直係後裔。
向家村的這些蒙古族村民,是如何來到武陵山深處,並在此繁衍生息的?他們(men) 又是如何從(cong) 以遊牧為(wei) 主的“馬背上的民族”,變成耕讀傳(chuan) 家的“牛背上的民族”?
相傳(chuan) 先祖元末兵敗逃亡——
幾代人顛沛流離後,落腳於(yu) 彭水群山之中的“桃花源”
“按族譜記載和老一輩口口相傳(chuan) ,事情要從(cong) 朱元璋攻入大都(今北京)說起(1368年)……”張遠權捧出世代相傳(chuan) 的族譜,回憶道,“相傳(chuan) ,當時元朝當權的八個(ge) 兄弟,是成吉思汗的直係後裔,被朱元璋的軍(jun) 隊擊敗後,有五人逃往四川。”張遠權繼續說,明洪武六年(1373年),五兄弟與(yu) 明軍(jun) 在合川大戰,戰敗後逃至凰柳橋邊。
“那時候,分開跑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翻至族譜扉頁,張遠權一字一句念著據說是當年五兄弟分手時留下的詩句:“本是元朝帝王家,洪軍(jun) 追散入川涯;綠楊岸上各分手,凰柳橋頭插柳牙;咬破指頭書(shu) 血字,揮開淚眼滴痕沙;後人記得詩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然而,五兄弟從(cong) 此再無聯係。
“族譜隻記載其中一人在逃亡中改姓譚,落腳於(yu) 今天的奉節一帶,並在當地繁衍生息了9代人。”張遠權說話間,年過七旬的譚孝雲(yun) 接過了話茬,“明萬(wan) 曆三十年(1602年),我們(men) 這一支的先祖譚啟鸞,出生在夔州城南譚家坪。”
譚孝雲(yun) 說,譚啟鸞後為(wei) 明朝武官,鎮守夔府,與(yu) 入川清軍(jun) 作戰兵敗後逃至彭水下塘口,與(yu) 湖廣人張邦墨偶遇。
“張邦墨的內(nei) 人姓譚,為(wei) 人仗義(yi) 的張邦墨就稱譚啟鸞為(wei) 妻弟,幫他多次躲過清軍(jun) 盤查。”譚孝雲(yun) 和張遠權自小聽祖輩擺談,對先祖故事早已耳熟能詳,“在下塘口立足後,感念張邦墨救命之恩,譚啟鸞改名為(wei) 張攀桂,以農(nong) 耕和狩獵為(wei) 生。”
譚孝雲(yun) 介紹,張攀桂育有三子。為(wei) 報張邦墨救命之恩,長子取名張經;為(wei) 不忘本,次子和三子分別取名譚綸、譚鬥(早卒)。這便是今天向家村蒙古族張、譚兩(liang) 姓的由來。一次,張經、譚綸兩(liang) 兄弟追逐獵物時,偶然發現群山之中竟有一塊荒無人煙的平壩子,這就是向家壩(後改為(wei) 向家村)。兩(liang) 兄弟與(yu) 家人商量後,舉(ju) 家遷往向家壩。
先祖遷居深山,在張遠權和譚孝雲(yun) 看來,隱藏蒙古族身份、逃避清廷追殺是其中最主要的兩(liang) 個(ge) 原因,“另外,向家壩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對於(yu) 當時已適應農(nong) 耕的族人來說是個(ge) 不錯的選擇。”
隨著向家壩的逐步開發和人口的不斷增多,塗、丁等其他姓氏的村民也陸續遷來定居。
至張遠權一輩,向家村蒙古族已在彭水繁衍生息29代人。向家村也成為(wei) 一個(ge) 以蒙古族村民為(wei) 主,多民族、多姓氏村民融合共生的大家庭。
各民族逐步融為(wei) 一體(ti) ——
每戶至少由兩(liang) 個(ge) 民族組成,有的一家人有五個(ge) 不同的民族
清晨,張遠權帶著記者穿行在荊棘叢(cong) 生的象鼻子溝穀。四個(ge) 多小時後,名為(wei) “象鼻子洞”的巨大溶洞出現在麵前。洞口砌著長7米寬5米的磚牆,磚牆之後,有一塊名為(wei) “象鼻寨碑”的石碑。
張遠權介紹,晚清時期,為(wei) 躲避戰亂(luan) ,蒙古族村民主動邀請周邊苗族、土家族等民族的村民共同在象鼻子洞修建了一處大型石頭碉寨。
“先祖自遷入向家村開始,就主動向周邊苗族和土家族村民學習(xi) 山地農(nong) 耕經驗,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xi) 俗,在飲食、語言、婚姻和禁忌等方麵主動向他們(men) 靠攏。”鹿鳴鄉(xiang) 人大主席張宏是土生土長的向家村蒙古族人,他說,特別是基於(yu) “張、譚二姓本是同源,不通婚”的禁忌,村裏的蒙古族人都是與(yu) 周邊苗族、土家族和漢族人通婚,“以姻親(qin) 為(wei) 紐帶,蒙古族與(yu) 其他民族的關(guan) 係愈發融洽。”
如今,向家村428戶村民中,每戶家庭成員都至少由兩(liang) 個(ge) 民族組成,1/3以上的家庭中有三個(ge) 民族。最特別的是村民張飛一家人,包括了蒙古族、漢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五個(ge) 民族。
據介紹,向家村蒙古族第四代先祖張人龍,是一個(ge) 在彭水都頗有名望的桐油商人。他不僅(jin) 為(wei) 族內(nei) 定下了“尊祖宗、敦孝友、睦親(qin) 鄰”等二十四條族規,還在村裏興(xing) 辦學校,為(wei) 村裏各族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hui) 。“向家村曾在八角廟建有正規學堂,1949年後甚至開辦過初中。”張宏介紹,迄今為(wei) 止村裏已走出100多名大學生,為(wei) 村裏培養(yang) 了大量人才。
如今,向家村各民族逐步融為(wei) 一體(ti) 。同時,向家村的蒙古族人依然延續著自己特有的民族風俗,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蘇魯錠節”。
蘇魯錠在蒙語中的意思是“矛”。按照蒙古族習(xi) 俗,每年農(nong) 曆三月十七日是紀念成吉思汗建立赫赫戰功的日子。因此,每年這一天,向家村的蒙古族人都會(hui) 舉(ju) 行傳(chuan) 統而盛大的蘇魯錠節,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祭祀先祖成吉思汗;村裏的長輩為(wei) 後輩講述蒙古族逃難遷居的曆史,教大家背誦流傳(chuan) 下來的八句詩;族人全都穿上傳(chuan) 統的蒙古族服飾載歌載舞,舉(ju) 行摔跤、爬樹、頂板凳、騎馬、射箭等傳(chuan) 統比賽……
張宏說,雖然他們(men) 的蒙古族身份到1982年5月才得到正式確認,但對於(yu) 文化差異,周邊村民祖祖輩輩都給予了寬容和尊重。
“在向家村的發展曆程中,各民族群眾(zhong) 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可以說,一部向家村村史,就是一部微縮版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ti) 中華民族的曆史。”鹿鳴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張先頂認為(wei) ,這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nei) 生動力。
打造獨特的鄉(xiang) 村旅遊景點——
讓“馬背”和“牛背”兩(liang) 種文化,在向家村完美交融
張遠權說,雖然族人早已從(cong) 以遊牧為(wei) 主的“馬背上的民族”,轉變為(wei) 耕讀傳(chuan) 家的“牛背上的民族”,但因為(wei) 如今向家村依舊保留著大量的蒙古族元素,讓其成為(wei) 武陵山深處一個(ge) 獨特的傳(chuan) 統村落——“馬背”和“牛背”兩(liang) 種文化,在向家村完美交融在了一起。
“現在村裏還有跑馬場、射箭場、靶台、箭池、馬道子、漩渦(馬匹回旋的地方)等地名,在我小時候也還存有遺址或遺跡。”張遠權帶著記者穿行於(yu) 房舍翠竹間,“你看,這些年代久一點的房子,正房都高於(yu) 側(ce) 房三尺多、呈圓形,叫紗帽頂,象征著蒙古包。”
在年過七旬的村民李國香家裏,還保留著當年蒙古族祀堂堡被拆除後的一些構件,“你們(men) 看,這是蝙蝠,大門兩(liang) 邊的蝙蝠一公一母,象征著有福氣。這裏還有野鹿含花……”
不僅(jin) 如此,張遠權介紹,村裏還曾建有八角廟,但如今僅(jin) 留下幾個(ge) 柱礎和一副口口相傳(chuan) 的對聯——
舜堯虞後討伐榮宗百載雄王能謀能征億(yi) 年萬(wan) 世建宏閣,元蒙尚古揮戈耀祖一代英豪乃文乃武千秋百代振箕裘。
“曾經的八角廟占地400多平方米,下殿供奉著白馬。小時候我們(men) 讀書(shu) 、玩耍都在這裏。”張遠權記得,八角廟附近有一塊公用地,大家集體(ti) 耕作種出來的糧食均用於(yu) 第二年蘇魯錠節的祭祀。至今,當村裏有蒙古族老者去世、寫(xie) 包封時,人們(men) 還會(hui) 把成吉思汗叫“汗”,當作祖先寫(xie) 上……
讓張遠權沒想到的是,今年向家村舉(ju) 行蘇魯錠節時,吸引了許多山外的遊客自發前往參與(yu) 。
“我們(men) 就是要利用向家村的地理條件以及草原遊牧民族文化習(xi) 俗,打造一個(ge) 獨特的鄉(xiang) 村旅遊景點,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張先頂說,向家村不僅(jin) 有蒙古族傳(chuan) 統村落的特色曆史人文、豐(feng) 富的自然景觀資源,還有之前發展起來的產(chan) 業(ye) 基礎。
“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村民生活並不富裕。”譚孝雲(yun) 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期,鹿鳴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依據向家村的氣候和地理條件,鼓勵大家發展蠶桑產(chan) 業(ye) ,大家的生活才開始有了起色。
向家村先後發展起朝天椒、蜜本南瓜等產(chan) 業(ye) ,如今在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彭水縣興(xing) 蒙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的帶領下,又發展了柑橘種植、冷水魚養(yang) 殖、中草藥種植等眾(zhong) 多產(chan) 業(ye) ,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過1.3萬(wan) 元。
11月19日,向家村舉(ju) 行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負責人,以及村支兩(liang) 委、村民代表參加的發展座談會(hui) 。
大家一致認為(wei) ,要在鞏固和發展現有產(chan) 業(ye) 的基礎上,以蘇魯錠節為(wei) 載體(ti) ,傳(chuan) 承蒙古族傳(chuan) 統文化、風俗和禮儀(yi) ,開展民族藝術活動,恢複村口蒙古式的跑馬場、箭池,重建八角廟等蒙古族特色建築;充分利用好民族地區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you) 勢,大力發展優(you) 質高效農(nong) 業(ye) 、生態環保產(chan) 業(ye) 、民族工藝品,推動旅遊業(ye) 提質增效,讓大夥(huo) 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本報首席記者 陳維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