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古鎮的保護和發展
核心閱讀
江南水鄉(xiang) 古鎮的建築、景觀與(yu) 生活方式,直觀地反映了中國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其成為(wei) 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園,誕生了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對中國近代以來的經濟、社會(hui) 、文化和審美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江南水鄉(xiang) 古鎮的保護利用是重要組成部分。
從(cong) 南北朝的山水詩到唐詩宋詞,江南是被反複吟誦的主題。在我們(men) 的印象裏,這裏廣泛分布著由湖泊、河道構成的密集水網,連接著城市與(yu) 鄉(xiang) 村,發展了絲(si) 綢等手工業(ye) ,大量市鎮在這裏興(xing) 起繁榮,從(cong) 而形成具有典型市鎮格局和生產(chan) 生活特征的江南水鄉(xiang) 古鎮。江南水鄉(xiang) 古鎮的建築、景觀與(yu) 生活方式,直觀地反映了中國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其成為(wei) 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園,誕生了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對中國近代以來的經濟、社會(hui) 、文化和審美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上世紀80年代初,受中國著名古建築園林藝術學家陳從(cong) 周、中國工程院院士戴複東(dong) 兩(liang) 位先生影響,當時在同濟大學建築與(yu) 城市規劃學院任教的阮儀(yi) 三開始以江南水鄉(xiang) 古鎮作為(wei) 教學和科研課題,整理編撰了《水鄉(xiang) 古鎮南潯》《中國江南水鄉(xiang) 》《江南古鎮》等書(shu) 籍。在教學過程中,他結合田野調查、建築測繪、畢業(ye) 設計等實踐環節為(wei) 地方政府編製古鎮保護規劃,促成了周莊、同裏、南潯等江南水鄉(xiang) 一係列古鎮的整體(ti) 保護和旅遊發展,為(wei) 古老的水鄉(xiang) 城鎮帶來了經濟和文化活力。
2001年4月,為(wei) 了展現曆史悠久的江南水鄉(xiang) 之美,國家郵政局發行《水鄉(xiang) 古鎮》特種郵票一套和小本票一冊(ce) 。郵票由阮儀(yi) 三策劃並撰文,浙江籍設計師黃裏設計,選取商業(ye) 市鎮昆山周莊、園林市鎮吳江同裏、寺街市鎮吳縣甪直、文化市鎮湖州南潯、廊街市鎮嘉善西塘、河街市鎮桐鄉(xiang) 烏(wu) 鎮等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六鎮。2003年,江南水鄉(xiang) 古鎮保護實踐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ya) 太地區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傑出成就獎。
2015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確定由蘇州市負責牽頭江南水鄉(xiang) 古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準備工作。基於(yu) 前期的研究成果,目前所申報遺產(chan) 分別位於(yu) 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境內(nei) ,由最具代表性的周莊、同裏、甪直、烏(wu) 鎮、西塘、黎裏、錦溪、沙溪、震澤、惠山和新場11個(ge) 古鎮組成。
遠古江南並非宜居之地,“詩畫江南”是數千年來勞動人民改造利用自然的結果
如何認知江南水鄉(xiang) 古鎮的價(jia) 值,其實包含了人們(men) 對於(yu) 江南地域人居環境遺產(chan) 價(jia) 值和人文意義(yi) 的多重認知。
唐詩宋詞中關(guan) 於(yu) 江南如畫美景的詩句,可能讓今天的人們(men) 以為(wei) 江南是大自然的恩賜,純屬天然造化之物。事實上,遠古時期的江南並非宜居之地,今天的江南是數千年來勞動人民改造利用自然的結果。為(wei) 了防範水災水害,人們(men) 通過建造海塘,將濱海低地的不良自然條件改造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區域,不斷改造人工河道,形成了依水而居的人居環境形態。
江南水鄉(xiang) 古鎮見證了人類對湖泊濕地這類環境的適應,以及對其進行持續改造直至成為(wei) 宜居區域的過程。對太湖流域塘浦圩田係統的不斷優(you) 化及其獨特的土地利用模式,是江南水鄉(xiang) 古鎮以及“城市—市鎮—鄉(xiang) 村”聚落體(ti) 係發展繁榮的基礎,展現了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的智慧。
“人家盡枕河”“水巷小橋多”,是江南人居環境的獨特魅力。以河道作為(wei) 交通要道與(yu) 公共活動空間的獨特風俗與(yu) 傳(chuan) 統,是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橋是城鎮的地標,流水形塑了街市。城鎮多為(wei) 外湖環繞、內(nei) 河構架、臨(lin) 水成街、依水築屋。粉牆黛瓦,雅素明淨,讓人沉靜。在日常生活起居中營造詩意場所,體(ti) 現了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周莊、同裏等古鎮雖曆經千年,仍保存了較為(wei) 完好的市鎮格局和傳(chuan) 統風貌。古鎮內(nei) 分別保留有公元15世紀以來的民居建築、院落和園林,這些舊時模樣充分反映了江南文化的連續性。曆史上,江南水鄉(xiang) 古鎮大多數是農(nong) 副產(chan) 品和手工業(ye) 原料的交易場所,也有少數是當地手工業(ye) 特產(chan) 的集散地。這些專(zhuan) 業(ye) 化市鎮不斷成長,尤以絲(si) 綢專(zhuan) 業(ye) 化市鎮的成長最為(wei) 顯著。
更為(wei) 可貴的是,這些古鎮依然保有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歲時習(xi) 俗,平實溫和的市鎮生活傳(chuan) 遞著曆史積澱中的人文關(guan) 懷,體(ti) 現了自然生態、城鎮藝術和生活哲學的完美結合,反映出江南水鄉(xiang) 古鎮文化的包容性與(yu) 和平性。
保護水鄉(xiang) 城鎮,對保護江南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有重要意義(yi)
江南水鄉(xiang) 城鎮作為(wei) 中國古代人居環境的獨特範例,反映了傳(chuan) 統城鎮“天人合一”的規劃思想和成熟的營造技藝,在中國規劃建設史上、地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價(jia) 值。隻有將“江南水鄉(xiang) 古鎮”作為(wei) 一個(ge) 區域文化的整體(ti) 看待,其價(jia) 值分析和評估才可能有新的發現。
江南水鄉(xiang) 古鎮作為(wei) 在漫長曆史歲月中形成的生活遺產(chan) ,首先是一個(ge) 居民生活社區。如果沒有可持續的地方社區,就無法實現可持續的人類生活,因而應當從(cong) 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曆史城鎮的維護、管理、規劃。
水鄉(xiang) 古鎮是江南詩性文化的環境景觀。“人家盡枕河”是一種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同時形成了溫婉靈動、勤勞智慧、崇文重商、精致雅逸、開放求新、精進圖強的地域人文特征。環境與(yu) 市民生活關(guan) 係密切。需要重新發現河道的魅力,對河岸濱水環境景觀進行適應性更新和提升,全麵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充分發揮構成城鎮文化景觀的河道、聚落和建築的綜合價(jia) 值。
江南水鄉(xiang) 城鎮作為(wei) 展示中華文明成就的地域實證案例,受到世界矚目。在注重提升城市發展軟實力的今天,江南文化的諸多優(you) 秀元素,無疑是構建健康文明、居民認同的價(jia) 值體(ti) 係的重要內(nei) 容。保護以周莊、同裏、甪直、南潯、西塘、烏(wu) 鎮為(wei) 代表的江南水鄉(xiang) 城鎮,對保護江南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yi) 。
(作者為(wei) 同濟大學建築與(yu) 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