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年終歲末 重慶各地嚴把安全關

發布時間:2023-12-21 11:09:00來源: 重慶日報網

  年終歲末,既是企業(ye) 完成全年任務的衝(chong) 刺期,也是各類事故的易發期。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跟隨市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前往兩(liang) 江新區、巴南區、銅梁區等地,實地探訪各地安全生產(chan) 工作開展情況。

  執法信息化監管“接地氣”

  在位於(yu) 巴南區花溪工業(ye) 園區的重慶華能水電設備製造有限公司,記者目睹了一場別開生麵的安全檢查。

  巴南區應急管理局執法人員梅冬和劉賢科在進入生產(chan) 車間之前,就佩戴好了執法記錄儀(yi) ,手裏提著平板電腦和便攜式打印機。他們(men) 一絲(si) 不苟地對車間的各個(ge) 操作崗位的設備進行了詳細的安全檢查。

  在檢查過程中,他們(men) 對每一個(ge) 潛在的安全隱患都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指正。例如,他們(men) 發現某個(ge) 打磨工位的砂輪機缺少防護罩——這種情況有可能造成碎片飛濺,對人員構成傷(shang) 害,梅冬立即拿出平板電腦,打開“互聯網+執法”係統,對問題進行了拍照取證。隨後,根據當日的執法檢查方案,將問題進行了錄入。梅冬表示,“執法文書(shu) 都有相對固定的模板,我們(men) 隻需要將隱患事項錄入,選擇對應的執法措施,很快就能生成標準的安全生產(chan) 執法文書(shu) 。”

  “一台電腦加上一台移動便攜式打印機,就能輕鬆完成執法檢查,使用‘互聯網+執法’係統開展工作真的很便捷。”劉賢科告訴記者,這種“互聯網+執法”的方式,使得執法過程更加透明、高效。“以前的執法文書(shu) 都需要手寫(xie) ,執法的法律依據也要現找現解釋,而現在通過係統,短短幾分鍾就能將找出的問題對應到相應的法律法規依據。”劉賢科表示,這不僅(jin) 讓企業(ye) 負責人清楚明白問題所在、如何整改和完善,也避免了推諉扯皮、事後打招呼說情的現象。

  “企業(ye) 安全互助聯盟”開展交叉檢查

  “超市員工是否都進行了安全教育培訓”“請出示一下本單位的應急處置預案”……當記者走進重慶兩(liang) 江新區盒馬星悅店時,正好遇到一支隊伍正在進行安全檢查。身旁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支隊伍並非執法人員,而是來自兩(liang) 江新區“企業(ye) 安全互助聯盟”大型超市組的成員。

  “相同或相似行業(ye) 企業(ye) ,往往在安全隱患方麵存在共性。”兩(liang) 江新區應急管理局黨(dang) 委書(shu) 記、局長喻宗華說,長期以來,在安全生產(chan) 監管中,一直存在“政府忙得團團轉,企業(ye) 在旁邊看”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重慶兩(liang) 江新區首創“企業(ye) 安全互助聯盟”工作製度,定期開展工業(ye) 、商貿、危化、城燃等重點領域的交叉檢查。

  “工業(ye) 企業(ye) 安全互助聯盟”按照“地域相鄰、行業(ye) 相近、規模相當、務實管用”的原則,將轄區內(nei) 企業(ye) 分類分組,由相關(guan) 企業(ye) 負責人擔任組長,統籌開展企業(ye) 安全管理工作,並根據不同組別企業(ye) 特征,定期組織開展交叉互助檢查,不斷提升全員安全意識和企業(ye) 安全管理水平。

  據悉,自今年以來,兩(liang) 江新區“企業(ye) 安全互助聯盟”已累計開展安全生產(chan) 排查214次,整改安全隱患800餘(yu) 處。

  行業(ye) 專(zhuan) 家“變身”企業(ye) “安全管家”

  “安全通道和標識上牆,整改得很不錯,已經符合標準……”近日,在銅梁區重慶耕銘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的機加車間,銅梁區應急安全服務中心專(zhuan) 家嚴(yan) 明英正對照評審報告一一複查安全生產(chan) 整改情況。

  與(yu) 半個(ge) 月前相比,如今車間裏消防通道暢通、標誌線明顯,配電箱周圍無任何雜物,整個(ge) 車間規範有序……看著這些變化,嚴(yan) 明英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據了解,為(wei) 拓寬安全監管形式、強化安全生產(chan) 工作,近年來,銅梁區建立安全管家工作機製,實施“兩(liang) 式兩(liang) 全三集”創新模式,著力提升安全監管效能,提升全區風險分析、隱患排查、應急處置水平。

  “我們(men) 讓行業(ye) 專(zhuan) 家成為(wei) 企業(ye) 的‘安全管家’,對轄區內(nei) 的重點企業(ye) 開展‘駐店式’服務。”銅梁區應急安全服務中心負責人呂光秀介紹,“駐店式”服務,即配備專(zhuan) 職駐場專(zhuan) 家4人、工作人員4人,以劃片分區形式開展一對一指導,延伸服務觸角,精準協助政府、企業(ye) 解決(jue) 安全生產(chan) 工作中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提升安全監管效能。

  本報記者 崔曜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