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糧減損,向全鏈條要效益(現場評論·端穩飯碗裝好糧⑤)
開源與(yu) 節流並重,不棄微末、不舍寸功,形成全鏈條糧食減損的合力
一粒麥子能實現怎樣的蝶變?記者走進位於(yu) 河南淇縣的飛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一探究竟。隻見小麥經過一道道研磨和精深加工工序,生產(chan) 出麵粉、麩皮;尾粉被製成澱粉、穀朊粉產(chan) 品;部分澱粉進一步轉化後,又變成結晶葡萄糖和結晶果糖等高附加值產(chan) 品。
行至此處,小麥的綜合加工利用並沒有結束。公司負責人指著加工過程所產(chan) 生的廢水說:“這裏麵含有部分澱粉,不能浪費。”通過技術創新,溶解在水中的營養(yang) 物質一部分被提取為(wei) 功能性糖、食用酒精和酒精消毒液,一部分經處理後可用於(yu) 開發生物飼料。利用廢水處理過程中產(chan) 生的沼氣進行發電,每年可節電360萬(wan) 度。廢水中的活性汙泥,還能通過發酵生產(chan) 有機肥。
立足“糧頭食尾”“農(nong) 頭工尾”,現代化的產(chan) 業(ye) 鏈條將每粒小麥的價(jia) 值“吃幹榨盡”。河南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chan) 省,也是流通、加工和消費大省。在淇縣,采用先進增值利用工藝,減少了糧食加工損耗,有效挖掘副產(chan) 物綜合利用潛力,體(ti) 現了產(chan) 糧大縣在節糧減損上的擔當作為(wei) 。
一粒米,千滴汗,豐(feng) 收殊為(wei) 不易。伴隨我國糧食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增麵積、提產(chan) 量的難度越來越大,從(cong) 中長期看,糧食供求將處於(yu) 緊平衡態勢。同時,糧食領域的損失浪費現象一直存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chan) 和減損兩(liang) 端同時發力”。在一定程度上說,節約就是增產(chan) 。如何耕好節糧減損的“無形良田”,成為(wei) 守好大國糧倉(cang) 的一個(ge) 現實課題。
開拓糧食減損路徑,需瞄準全鏈條發力。糧食從(cong) 地頭走向餐桌,要經曆“產(chan) 運儲(chu) 加消”等環節。從(cong) 應對自然災害和病蟲害影響、努力減少在田損失,到降低產(chan) 後“跑冒滴漏”、遏製餐飲消費環節浪費,銖積寸累,每個(ge) 環節都大有可為(wei) 。《中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報告2023》顯示,到2035年,若我國糧食收獲、儲(chu) 藏、加工和消費環節損失率分別減少1至3個(ge) 百分點,可降低三大主糧損失約1100億(yi) 斤。健全常態化、長效化機製,抓實每個(ge) 環節,持續推進全鏈條節約減損,才能取得新成效。
推動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有利於(yu) 提升減損效果。從(cong) 糧食產(chan) 業(ye) 鏈條轉型升級,到深挖減損潛力,都離不開先進的裝備設施和工藝水平。精量播種機、大喂入式收割機等智能農(nong) 機的應用,有效減少了播種、收割、脫粒、清選等耕種收環節損耗;無線射頻、新型傳(chuan) 感器、遠程監控等信息技術嫁接常規儲(chu) 糧手段,實現了糧倉(cang) 糧情的實時監測。健全科企合作等研發機製,緊盯市場開展協同創新,促進更多新裝備、新技術創製與(yu) 集成應用,就能為(wei) 降低各環節損耗注入強勁動能、提供有力保障。
將減損落到實處,還有賴於(yu) 提高相關(guan) 主體(ti) 的能力和積極性。收糧前,淇縣通過強化農(nong) 技服務和機手作業(ye) 培訓,充分發揮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的組織化優(you) 勢,提升防災減損關(guan) 鍵技術到田率。利民農(nong) 業(ye) 機械服務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農(nong) 機手高振濤感慨:“培訓後心裏更有底了,機器也保持在最佳性能狀態。”此外,針對烘幹、收儲(chu) 、加工等環節,也應加強投入保障,加快補齊短板,推動相應減損服務提質擴麵。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si) 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開源與(yu) 節流並重,不棄微末、不舍寸功,形成全鏈條糧食減損的合力,14億(yi) 多人的飯碗定能越端越牢。
(作者為(wei) 本報經濟社會(hui) 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4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