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向海洋要食物 江蘇推動建設“海上糧倉”

發布時間:2024-01-04 15:10:00來源: 新華日報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解決(jue) 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不僅(jin) 要向陸地要食物,也要向海洋要食物;不僅(jin) 要有陸地糧倉(cang) ,還要建設“海上糧倉(cang) ”。

  我省海域麵積3.75萬(wan) 平方公裏,海岸線954公裏,擁有獨特的海洋資源稟賦。“江蘇有基礎、有條件,也有責任加快推動海洋漁業(ye) 高質量發展,為(wei) 在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設農(nong) 業(ye) 強省提供有力支撐。”省委農(nong) 辦主任、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廳長季輝說。

  江蘇建設“海上糧倉(cang) ”情況如何?如何做好發展海洋漁業(ye) 經濟這篇“大文章”?記者就此進行深入探訪。

  全省迎頭趕上的海洋漁業(ye)

  2023年12月21日,記者來到有江蘇“親(qin) 海近海第一區”之稱的連雲(yun) 港市贛榆區,這裏的海水育苗和遠洋捕撈均在全國沿海占有一席之地。在連雲(yun) 港贛榆東(dong) 潤海產(chan) 品有限公司的生產(chan) 車間裏,工作人員正在將收割的海帶進行分揀、衝(chong) 洗、烘幹等。

  該公司負責人秦軍(jun) 海介紹,紫菜養(yang) 殖周期較短,生產(chan) 成本低,一般從(cong) 每年11月開始收割,次年3月底結束,“我們(men) 2023年在近海養(yang) 了大約1萬(wan) 畝(mu) 紫菜,總淨收入將達400萬(wan) 元左右,現在不少工作人員正在‘菜園子’裏忙碌。”

  如今,“中國紫菜之都”連雲(yun) 港每年大約有70萬(wan) 箱紫菜經過加工後運往世界各地。2021年,柘汪紫菜產(chan) 業(ye) 園建成,這是江蘇省首個(ge) 紫菜加工全行業(ye) 電氣化覆蓋示範區。柘汪鎮副鎮長李清介紹,柘汪紫菜產(chan) 業(ye) 園占地麵積約326畝(mu) ,建築麵積約21萬(wan) 平方米,可容納180套紫菜初加工生產(chan) 線,年產(chan) 紫菜60億(yi) 張,年產(chan) 值20億(yi) 元,帶動約2000人就業(ye) 。

  贛榆區擁有62.5公裏海岸線、10米等深線以內(nei) 海域麵積108萬(wan) 畝(mu) ,年實現漁業(ye) 產(chan) 值131.7億(yi) 元;2022年該區水產(chan) 品產(chan) 量達45.4萬(wan) 噸,較上年增加4.97%,漁業(ye) 產(chan) 量和產(chan) 值排名全市第一,居全省前列。去年,連雲(yun) 港整合蘇魯海產(chan) 品批發市場、海頭現代漁業(ye) 設施集中區、柘汪鎮紫菜產(chan) 業(ye) 園、現代海洋牧場、青口鎮藍灣育苗中心等漁業(ye) 優(you) 勢資源條件,贛榆區獲批2023年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試點。

  除了贛榆,我省其他地區也正加快“海上糧倉(cang) ”建設步伐——

  在通州灣,江蘇通州灣漁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季金峰介紹,南通通州灣海水養(yang) 殖示範區通過改造,昔日海水養(yang) 殖尾水已變身“水資源”,示範區為(wei) 高塗圍海養(yang) 殖區域,麵積17550畝(mu) ,其中養(yang) 殖水麵13070畝(mu) ,養(yang) 殖主要品種為(wei) 脊尾白蝦、梭子蟹等,少量養(yang) 殖海蜇、日本對蝦、海水魚類和貝類;

  在如東(dong) 縣九龍村,該縣漁業(ye) 技術推廣站站長周亞(ya) 文告訴記者,村裏以水產(chan) 養(yang) 殖業(ye) 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按照“一河一策”治理原則,為(wei) 南美白對蝦溫棚養(yang) 殖尾水“生物生態直接淨化工藝”模式示範點,全村南美白對蝦養(yang) 殖麵積2.1萬(wan) 畝(mu) ,注冊(ce) 有“龍仔”商標;

  在響水縣,江蘇三圩鹽場海水養(yang) 殖基地打造5000畝(mu) 高品質海產(chan) 品養(yang) 殖基地為(wei) 養(yang) 殖核心區,采取蝦、蟹、貝混養(yang) 的低密度多營養(yang) 層次養(yang) 殖模式,年產(chan) 日本對蝦240萬(wan) 斤、貝類1250萬(wan) 斤、梭子蟹56萬(wan) 斤、脊尾白蝦15萬(wan) 斤,產(chan) 值近3億(yi) 元,逐漸成為(wei) 規模化高效現代養(yang) 殖園區……

  季輝介紹,目前,江蘇海洋漁業(ye) 產(chan) 值達到500多億(yi) 元,海水產(chan) 品年產(chan) 量達135萬(wan) 噸。近年來,我省海洋漁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紅火”,正持續建設“海上菜籃子”,著力培育壯大高效特色海洋漁業(ye) 。

  緊盯短板弱項,找準著力點

  雖然我省沿海各地高度重視海洋漁業(ye) ,將其納入高質量發展工作大局,堅持海陸統籌發展,多措並舉(ju) 發力,推動海洋漁業(ye) 經濟取得了良好成績,但對比先進省份,短板弱項也十分明顯。

  就生產(chan) 結構而言,從(cong) 海淡產(chan) 品比例來看,我省海產(chan) 品產(chan) 量、產(chan) 值占比不高。記者了解到,我省以淡水產(chan) 品為(wei) 主的特征較為(wei) 明顯,海水產(chan) 品產(chan) 量、產(chan) 值僅(jin) 占全省總量26%左右;山東(dong) 、福建、浙江以海水產(chan) 品為(wei) 主,其產(chan) 量、產(chan) 值占比在80%上下;廣東(dong) 海淡水產(chan) 品相對均衡,海水產(chan) 品產(chan) 量、產(chan) 值占比50%左右。

  陽澄湖大閘蟹、盱眙小龍蝦、中洋河豚、太湖“三白”……江蘇蝦蟹經濟中外聞名,淡水漁業(ye) 產(chan) 值30多年全國排名第一,且養(yang) 殖的大多為(wei) 高產(chan) 值魚蟹,其中特種水產(chan) 養(yang) 殖麵積占比超過76%,“蝦蟹”經濟已成為(wei) 江蘇漁業(ye) 的“金字招牌”。

  相比江蘇淡水魚蝦蟹特色養(yang) 殖,江蘇海水養(yang) 殖規模較其他省份偏小。“雖然我省淡水漁業(ye) 發達,但是受限於(yu) 海洋自然條件,還缺少一條‘叫得響的海水魚’。”江蘇省漁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張朝暉表示,像浙江、福建、廣東(dong) 、山東(dong) 等沿海省份,除了區位優(you) 勢好,沿海開發資金投入包括科技、人員隊伍建設等方麵投入都遠超江蘇。季金峰也提到,“海水魚養(yang) 殖這方麵我們(men) 相對薄弱,無論是技術還是苗種,原產(chan) 地在江蘇幾乎很少,從(cong) 育苗開始,種要去外省借,苗也要買(mai) 別人的苗,江蘇海洋本身還缺乏這方麵優(you) 勢。”

  除了海產(chan) 品生產(chan) 結構,我省海洋漁業(ye) 在其他方麵也存在短板——

  從(cong) 總量規模看,綜合實力不強。目前我省海洋漁業(ye) 產(chan) 業(ye) 總體(ti) 規模僅(jin) 排在全國中遊,人均海水產(chan) 品不足17公斤,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我省海水產(chan) 品年產(chan) 量僅(jin) 為(wei) 福建、山東(dong) 的18%,浙江、廣東(dong) 的30%;我省海洋漁業(ye) 產(chan) 值也僅(jin) 為(wei) 福建、山東(dong) 的35%,浙江、廣東(dong) 的55%。

  從(cong) 發展區域看,深遠海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發展空間巨大。江蘇省海洋漁業(ye) 生產(chan) 以傳(chuan) 統的近海、灘塗貝藻類養(yang) 殖為(wei) 主,深遠海養(yang) 殖仍未取得突破;目前全國已建成169個(ge) 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其中山東(dong) 建成67個(ge) 、廣東(dong) 建成38個(ge) 、江蘇建成4個(ge) ;全省僅(jin) 有4家遠洋漁業(ye) 企業(ye) 、43艘遠洋漁船,船隊總規模不大。

  我省需要破除“重陸輕海”的傳(chuan) 統觀念,發揚敢闖敢試精神,聚焦薄弱環節和短板弱項,找準工作著力點和主攻方向,著力建設“海上糧倉(cang) ”。“要以更大力度向海洋要空間、向海洋進軍(jun) ,推進海洋漁業(ye) 經濟跨越式發展。”季輝說。

  積極布局,加快建設海洋牧場

  南極磷蝦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物種,被稱為(wei) “海上金礦”。前不久,我國自主研製建造的第一艘專(zhuan) 業(ye) 化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深藍”號完成首航滿載歸來,在150餘(yu) 天有效作業(ye) 中捕撈4萬(wan) 餘(yu) 噸鮮蝦、船載加工5000餘(yu) 噸蝦粉,江蘇省養(yang) 殖捕撈業(ye) 向深遠海邁出重要一步。

  “深藍”號首航成功,是我省推進海洋漁業(ye) 高質量發展的一個(ge) 縮影。江蘇該如何克服短板弱項、更好地建設“海上糧倉(cang) ”?

  季輝表示,發展海洋漁業(ye) 經濟是篇“大文章”,江蘇要以更大步伐探索實踐海洋漁業(ye) 改革創新路徑,推動江蘇省海洋漁業(ye) 經濟高質量發展、“後發快至”——

  建設“海上糧倉(cang) ”,需緊抓“深遠海”。在深遠海進行規模化高效養(yang) 殖生產(chan) ,不僅(jin) 能有效拓展養(yang) 殖空間,帶動水產(chan) 育種、預製菜加工和漁旅融合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還能有效拉動投資。經測算,一個(ge) 2萬(wan) 立方米的桁架類網箱可帶動2000多萬(wan) 元投資。前不久,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在江蘇省海洋漁業(ye) 經濟發展推進會(hui) 上表示,我國未來海洋漁業(ye) 發展新空間將是深遠海。江蘇要係統謀劃、科學布局,高質量推進一批深遠海養(yang) 殖項目落實落地。

  “海洋漁業(ye) 本身具有開放性本質,因此強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合作,在更大範圍集聚發展要素,實現借力發展,對大力發展遠洋漁業(ye) 尤為(wei) 重要。”季輝表示,要繼續探索開展蘇台、蘇港、蘇澳漁業(ye) 合作園區等外向平台建設,鼓勵優(you) 勢企業(ye) “走出去”,推進建設東(dong) 南亞(ya) 和非洲遠洋漁業(ye) 、水產(chan) 養(yang) 殖加工基地;同時,進一步研究製定新建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支持政策,落實高品質遠洋自捕水產(chan) 品回運支持政策,引導更多企業(ye) 爭(zheng) 做全國遠洋漁業(ye) 的“單打冠軍(jun) ”。

  漁港經濟區以漁港為(wei) 龍頭、以產(chan) 業(ye) 為(wei) 基礎、以鎮村為(wei) 依托,能夠有效貫通產(chan) 加銷、融合漁文旅,帶動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是發展海洋漁業(ye) 經濟的重要抓手。要盡快正式印發江蘇省沿海漁港經濟區總體(ti) 布局規劃,建設公益性水產(chan) 品交易市場、漁業(ye) 展覽館等,突出漁港經濟區“經濟”屬性。

  建好“海上糧倉(cang) ”,還要建設更多海洋牧場。目前,我省已建成海州灣海域、南黃海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加強對其長效監管的同時,加快推進秦山島、濱海陶灣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鼓勵、支持南通呂四海洋牧場建設;此外,還要積極探索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的牧漁城、牧漁場建設,打造“浮筏生蠔 + 網箱魚類 + 網簾紫菜 + 底播貝類”多級組合、“新能源 +資源養(yang) 護 +漁業(ye) 養(yang) 殖 +漁港經濟”多產(chan) 融合的具有江蘇海域特色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姚政宇 丁蔚文)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