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
開欄的話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十四五”時期國家深入推進的重大文化工程。
近年來,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紮實推進,一批建設保護規劃相繼出台,一批標誌性項目相繼實施,一批重點建設區示範先行,中央和地方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家底不斷夯實,保護狀況持續改善,展覽展示水平極大提升,宣傳(chuan) 教育功能日益彰顯,綜合效益有效發揮,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生活空間不斷拓展。
本版今起推出“國家文化公園”欄目,圍繞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展現延續中華文脈、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基因的生動實踐。
12月27日,曆時4年建設,位於(yu)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dong) 館)“運河之舟”、北京藝術中心“文化糧倉(cang) ”、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森林書(shu) 苑”三大文化建築正式向公眾(zhong) 開放。
根據《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北京將打造具有首都標準、北京特色、時代氣象的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而三大文化建築是其中促進大運河沿線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工程。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肩負著講好大運河故事、講好北京故事的重任。
運河文化元素,融入建築空間
站在北京市通州區北關(guan) 分洪樞紐旁的大光樓上眺望,北運河平闊如鏡,宛如一條飄帶伸向遠方。作為(wei) 京杭大運河的北段,北運河流域橫亙(gen) 京津冀,北京段占整個(ge) 流域麵積的70%。從(cong) 積水潭流出的清波,沿著通惠河流向通州,再奔向東(dong) 南,與(yu) 天然河道潞水匯合,直向天津而去。
“遠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條船啊,高高燃燈塔呀,是條大桅杆……”在通州,至今仍流傳(chuan) 著這首“船工號子”,富有節奏感的號子聲重現了古運河上漕運興(xing) 盛之景。設計師也將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等元素融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的建築空間,使之成為(wei) 鑲嵌在城市綠地中的“古韻風帆”“運河之舟”。“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總建築麵積9.97萬(wan) 平方米,由共享大廳、展陳大樓(主樓)和休閑水街組成。共享大廳屋頂狀如船隻、堅實厚重,主樓屋頂形似巨帆、高高揚起。”負責博物館設計建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重大項目總監陳宏達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離最近的運河故道遺跡(考古調查發掘地點)僅(jin) 有600米。上世紀90年代初,在通州運河故道中出土過小型沉船和瓷器。”首都博物館展覽部研究館員高小龍介紹。
展陳貫通千年,勾勒幽燕風華
通南北千裏,潤幽燕風華。大運河始於(yu) 春秋時代的邗溝,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dong) 運河3部分組成,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曆史,是世界上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它見證了中國古代社會(hui) 變遷的重要曆程,書(shu) 寫(xie) 了中華文明發展的壯麗(li) 篇章,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標識。
今天的運河沉靜而平穩,讓人難以想象曆史上的驚心動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基本陳列‘京華通惠 運河永濟——北京與(yu) 大運河曆史文化陳列’位於(yu) 展陳大樓二層的4個(ge) 展廳。展陳采用曆史分期方法,根據大運河的發展特點,以時間為(wei) 序分為(wei) 8個(ge) 部分,通過超過1000件(套)文物、藝術品,還原大運河發展演變曆史,展示大運河與(yu) 北京的密切關(guan) 係,展現運河沿線人文曆史價(jia) 值內(nei) 涵。”首都博物館副館長譚曉玲說。
千百年來,大運河及相關(guan) 漕運水係的出現和發展對北京城市的經濟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運河在北京地區蜿蜒曲流,穿越昌平、海澱、西城、東(dong) 城、朝陽、通州、順義(yi) 7個(ge) 區,沿線文物遺址分布密集、年代跨度大、類型豐(feng) 富。近年來,隨著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步伐的加快,大運河北京段沿線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家底摸清,燃燈塔、張家灣古鎮、橋閘碼頭、白浮泉大運河源頭、永通橋等運河遺跡加速修複……沿線50餘(yu) 處水閘、橋梁、堤岸、河道等古建築、古遺址得到修繕保護,水體(ti) 得到治理,古運河煥發了新的光彩。
運河沿線風貌也在藝術作品中得到呈現——走進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陳大樓二層,一幅長卷《北京大運河攬勝圖卷》映入眼簾。這是由北京畫院8位藝術家專(zhuan) 為(wei) 博物館聯袂創作的畫卷,長27.4米、高0.5米,以細膩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大運河北運河段從(cong) 白浮泉起始,流經北京市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再延伸至天津的壯麗(li) 景致。畫麵巧妙地融合了沿途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和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不僅(jin) 展現了大運河的古老風貌和現代變遷,而且以中國傳(chuan) 統繪畫的獨特魅力,詮釋了大運河的文化內(nei) 涵。
首都博物館展覽部策展人趙雅卓介紹:“開館之際,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將圍繞大運河與(yu) 北京相輔相成的密切關(guan) 係,以人、水、城為(wei) 內(nei) 容主線,從(cong) 人文地理視角、生態文明高度展示北京城市發展曆史、建設成就,推出一係列重磅展覽,與(yu) 首都博物館從(cong) 曆史文化的角度共同詮釋‘都’與(yu) ‘城’的關(guan) 係。展陳體(ti) 係由基本陳列、專(zhuan) 題展覽、臨(lin) 時展覽、開放展示四大類型構成,著重展示運河上的北京文化、北京的運河文化。”
多元沉浸體(ti) 驗,南北文化交融
12月17日,由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朱炳仁領銜製作的銅船作品由浙江杭州臨(lin) 平區“駛進”北京大運河博物館。
銅雕匠人依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明代海防著作《籌海圖編》和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潞河督運圖》,從(cong) 結構、尺度、設備等細節複原3艘銅船,再現中國古代漕運船麵貌。其中,最長的是可用於(yu) 海運的遮洋船,長達19米。其次為(wei) 漕舫船,船長15米,可載5000石糧食,也可搭乘客,較為(wei) 華麗(li) 。最短的為(wei) 漕運駁船,也有12米之長。
千百年來,漕運船是大運河連通南北的物質紐帶,促進了經濟、社會(hui) 和文化的交流。北京城裏曾流傳(chuan) 著這樣一句話——“大運河上漂來的北京城”。隋唐時期,大運河南連餘(yu) 杭等江南富庶之地,北達涿郡等軍(jun) 事重鎮。依托運河之便,北京這處曾經的北陲邊地逐漸靠近了曆史舞台的中心。到了元代,隨著通惠河開鑿,京杭大運河全部航道貫通,一艘艘載滿貨物的漕船,循河直入大都城內(nei) 積水潭。“基本陳列展出的清乾隆款景德鎮窯外粉彩內(nei) 青花鏤空花果紋六方套瓶等文物,展現出大運河貫通南北對北京城市功能的提升、政治中心地位的鞏固、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伴隨著水運交通的暢通,物資交換、人員交往、風尚交融,京師文化傳(chuan) 播輻射到運河沿線,形成南北融合、中外互鑒的開放格局。”趙雅卓介紹。
多元化的沉浸式體(ti) 驗,也是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的一大亮點。開館後,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將攜手通州區各博物館,推出“運河有戲”演藝周、“運河有約”惠民月等主題活動,將伴河而生、因河而興(xing) 的民歌、曲藝、戲曲等運河沿岸省市世代傳(chuan) 承的傳(chuan) 統藝術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裏活態呈現,讓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漕運時代的文化氣息。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外,北京藝術中心“文化糧倉(cang) ”與(yu) 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森林書(shu) 苑”巍然聳立,與(yu) “運河之舟”一道,構成大運河千年漕運的新航標、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標。三大文化建築的興(xing) 建與(yu) 開放,預示著見證過城市滄桑巨變、承載了寶貴文化記憶的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將以嶄新麵貌呈現在世人麵前,在新時代的航程中,以水波為(wei) 文字、白帆為(wei) 標點,繼續書(shu) 寫(xie) 獨具風采的曆史華章。本報記者 施 芳 曹怡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通州區玉橋街道:孵化人才打造經驗 書記“領跑計劃”再出發
- 邀大學生一起幹事創業 豐台區新村街道啟動“育鷹行動”
- 豐台區看丹街道:強黨建謀共商 提服務促共治
- 石景山廣寧街道早餐車上新 打造社區15分鍾生活圈
- 全部導航時政國際時評理論文化科技教育經濟生活法治專題ENGLISH時政國際時評理論文化科技教育正在閱讀:2023年民航共完成旅客運輸量6.2億人次首頁>生活頻道行>正文2023年民航共完成旅客運輸量6.2億人次
- 豐台火車站交通樞紐實現主體完工
- 家門口的“寶藏”社區醫院讓居民有“醫”靠
- 椰風海韻兩千裏 串珠成鏈一路通
- 青海海東災後重建現場:條件不斷改善 生活正在恢複
- 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適度加力、提質增效(政策問答·2024年中國經濟這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