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科技視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
2023年10月18日,我國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發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安全、治理三方麵係統闡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國方案。
近年來,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成為(wei) 推動科技和產(chan) 業(ye) 加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chan) 生深遠影響。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現狀如何?有哪些應用?未來趨勢怎樣?記者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人工智能處理複雜任務的能力大為(wei) 提升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已進入實用階段,正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chan) 生活。
“近70年的發展曆程中,人工智能經曆了灌輸規則、灌輸知識、從(cong) 數據中學習(xi) 這三個(ge) 階段。近年來在全球迅速發展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其依托的基本模型都基於(yu) ‘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訓練,這是人工智能發展第三階段的典型體(ti) 現。”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jun) 說。
目前,各類人工智能大模型處於(yu) 迅猛發展之中,全球眾(zhong) 多高科技企業(ye) 紛紛投身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設。
“現在圍繞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形成相對成熟的技術框架,但產(chan) 品和生態尚在發展形成之中。”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曾大軍(jun) 說,“總體(ti) 而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術發展曆程相比以往任何人工智能技術都更為(wei) 迅猛,其影響力也是史無前例的。”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現,為(wei) 通用人工智能的實現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大大提升了人工智能處理複雜任務的能力。
“比如,基於(yu) 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的聊天機器人能夠實現高質量的信息整合、翻譯和簡單問題求解與(yu) 規劃。”曾大軍(jun) 說,“這類機器人受到關(guan) 注,主要是因為(wei) 其已初步具備通用人工智能的部分特性,包括通順的自然語言生成、全領域的知識體(ti) 係覆蓋、跨任務場景的通用處理模型、通暢的人機交互接口。”
不過,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仍有局限性。
“一方麵,由於(yu) 人工智能大模型自身結構和機製漏洞,有被惡意攻擊的風險;另一方麵,人工智能大模型自身的知識表達和學習(xi) 模式還存在缺陷,導致其回答會(hui) 有常識性錯誤、杜撰內(nei) 容等。”曾大軍(jun) 說,“人工智能學者們(men) 正在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攻關(guan) 。”
人工智能加速邁向全麵應用新階段
“我是剛入學的大一計算機專(zhuan) 業(ye) 學生,想選修人工智能課程,需要做什麽(me) 準備?”“你需要學習(xi) 基礎數學知識、編程語言,學習(xi) 機器學習(xi) 算法,關(guan) 注技術趨勢……”這段對話並非出自師生之間,而是學生與(yu) 人工智能之間的問答。
2023年8月,浙江大學聯合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發布“智海—三樂(le) ”教育垂直大模型,在核心教材、領域論文和學位論文等語料和專(zhuan) 業(ye) 指令數據集的基礎上,可提供智能問答、試題生成、學習(xi) 導航、教學評估等服務,現已在多所高校應用。
“我們(men) 把這些教材拆成語句、段落、篇章去‘喂給’大模型,這些高質量的語料會(hui) 合成詞與(yu) 詞之間的概率關(guan) 聯,給學生以啟迪。”浙江大學教授吳飛說。
工業(ye) 質檢、知識管理、代碼生成、語音交互……當前,我國人工智能正從(cong) 單點應用向多元化應用、從(cong) 通用場景向行業(ye) 特定場景不斷深入,加速邁向全麵應用新階段。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破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興(xing) 起,人工智能得以更好處理生產(chan) 生活中的複雜問題,為(wei) 各行業(ye) 實現產(chan) 品和流程革新提供了更加先進的工具和手段。
預測一個(ge) 台風未來10天的路徑,過去需要在3000台服務器上花費5小時進行仿真,現在基於(yu) 預訓練的盤古氣象大模型,10秒內(nei) 就可以獲得更精確的預測結果;字數將近4000萬(wan) 的一套古籍,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能,3個(ge) 多月就完成了識別、點校、上線發布……
“人工智能大模型帶動生成式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迅速發展,在科學探索、技術研發、藝術創作、企業(ye) 經營等諸多領域都帶來了巨大的創新機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dong) 說。
在供需兩(liang) 側(ce) 的共同推動下,技術創新成果開始大規模地從(cong) 實驗室研究走向產(chan) 業(ye) 實踐,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化進程不斷加快。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0月,我國累計發布200餘(yu) 個(ge) 人工智能大模型,科研院所和企業(ye) 成為(wei) 開發主力軍(jun) 。
在華為(wei) 混合雲(yun) 總裁尚海峰看來,以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創新技術,正在加快重塑各個(ge) 行業(ye) 。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誌耘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正沿著追求更高精度、挑戰更複雜任務、拓展能力邊界等方向持續演進。場景創新成為(wei) 人工智能技術升級、產(chan) 業(ye) 增長的新路徑。”
浪潮信息高級副總裁劉軍(jun) 認為(wei) ,未來,人工智能還需要進一步去深入應用場景、賦能具體(ti) 的產(chan) 業(ye) 環節。“這個(ge) 過程很難靠一家廠商獨立完成,需要產(chan) 業(ye) 鏈、創新生態更多的深度協同。”劉軍(jun) 說。
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有望實現
專(zhuan) 家表示,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為(wei) 代表的人工智能第三發展階段,未來會(hui) 有一段較長的發展紅利期,將成為(wei)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演進態勢做了研判,曾大軍(jun) 介紹了其觀點:應用和創新生態正在發生劇變或至少有劇變的潛質,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動決(jue) 策智能迅猛發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小型化和領域專(zhuan) 業(ye) 化需求非常迫切,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有望實現。
曾大軍(jun) 說:“人工智能大模型就像一個(ge) 人類大腦的雛形,通過‘喂給’各種數據,實現各種智能能力。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重新定義(yi) 人與(yu) 計算機的互動關(guan) 係,有望成為(wei) 人機交互的主要接口。”
曾大軍(jun) 著重強調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小型化和領域化的發展。他表示,現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算力和能耗挑戰,會(hui) 促使很多工作向領域專(zhuan) 用化、輕量級的小模型或大小模型混搭的方向發展,特別是金融、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力求降低大模型的成本。
黃鐵軍(jun) 認為(wei) 人工智能將從(cong) 信息智能到實體(ti) 智能發展,視覺、具身人工智能大模型將是下一個(ge) 爆發點。“大數據是世界的表達,從(cong) 中訓練出的語言認知模型可以支持信息服務,語言類大模型能夠提高自動駕駛、機器人等實體(ti) 的智能水平,但還需要視覺、聽覺、具身、交互等技術的發展。”
黃鐵軍(jun) 告訴記者,目前的智能湧現還隻是靜態湧現,還不具備人腦的動態湧現能力。“未來有望通過類腦智能實現真正擁有動態湧現能力的人工智能。”
曾大軍(jun) 認為(wei) ,人工智能大模型有望發展成為(wei) 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大模型將超越信息域,結合硬件設施,發展成為(wei) 與(yu) 物理和人類世界互動的具象智能,逐步縮小與(yu) 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差距。”
“預計未來智能程度還將不斷提高,對各行業(ye) 的帶動和影響更為(wei) 深刻,這是其他技術難以比肩的。”黃鐵軍(jun) 說。
在曾大軍(jun) 看來,決(jue) 策科學加人工智能融合創新,能夠碰撞出非常多的火花。
“人工智能,特別是經過知識自動推理的加持之後,能夠實現從(cong) 已知到未知的跨越。”曾大軍(jun) 進一步解釋,“更高層級的決(jue) 策功能,比如產(chan) 業(ye) 態勢的研判、風險評估等,這種從(cong) 未知到未知的決(jue) 策,機器智能有可能起到很大的輔助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