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科技創新讓文物“活起來”(金台隨筆)

發布時間:2024-01-08 15:40:00來源: 人民日報

  不用親(qin) 臨(lin) 山西,就能近距離欣賞雲(yun) 岡(gang) 石窟代表性龕像的風采。前不久在國家博物館亮相的“華彩萬(wan) 象——石窟藝術沉浸體(ti) 驗”展上,等比例高保真3D打印複製的雲(yun) 岡(gang) 石窟第六窟“文殊問疾”屋形龕,讓不少觀眾(zhong) 驚歎連連。展覽上,藝術家們(men) 結合數字繪製、3D投影和AI技術等,展現克孜爾石窟、敦煌莫高窟、雲(yun) 岡(gang) 石窟等的藝術風格與(yu) 豐(feng) 富內(nei) 涵,為(wei) 觀眾(zhong) 獻上一場沉浸式的藝術盛宴。

  沉睡的文物像是一扇上了鎖的窗,推開這扇窗,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從(cong) 中窺見曆史的發展、文明的演變、文化的傳(chuan) 承,而科技,就是開鎖的一把關(guan) 鍵鑰匙。中央宣傳(chuan) 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等13個(ge) 部門聯合印發的《關(guan) 於(yu) 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的意見》提出,“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文物事業(ye) 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優(you) 先補齊科技基礎條件短板”。這有利於(yu) 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這一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為(wei) 保護文物、延續文脈、繁榮文化提供有力支撐。

  很長時間內(nei) ,我國考古領域存在科技手段運用不夠、科技創新水平不高的情況。如今,這種狀況有了很大改變,越來越多“黑科技”被引入考古“全鏈條”。比如,在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考古發掘中,考古團隊采用高精度磁法、電阻率成像技術等多種地球物理探測手段,為(wei) 岷江河道做了“CT檢查”,通過3D模型清晰呈現砂石下的河道情況,再通過水力學試驗分析文物被衝(chong) 刷產(chan) 生位移的規律,確定了遺址範圍和重點發掘區域。從(cong) “手鏟釋天書(shu) ”到“慧眼覽古幽”,前沿技術的引入,不僅(jin) 改善了文物發掘的條件,提高了發掘效率,也有利於(yu) 減少發掘工作對文物的影響,更好保持文物原貌。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是凝固的時間,用好科技手段,可以讓文物“說話”,講述背後的故事,讓沉澱的時光重新流淌。針對簡牘出土後出現變色病害妨礙文字辨識問題,文物工作者采用特殊的光學成像技術,並輔以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獲得良好的墨跡顯影效果,成功識別簡牘上的信息。碳十四測年、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極大地豐(feng) 富了我們(men) 對古代曆史的實證性認識,把我們(men) 對古代社會(hui) 的研究不斷推向深入。年代如何,自然環境如何,人的體(ti) 質特征如何,古人是怎樣生產(chan) 食物的……隨著研究還原的要素由少到多、由簡略到詳細,這片土地上曾發生的故事逐漸生動、立體(ti) 起來。

  傳(chuan) 承是為(wei) 了更好發展,發展才能更好傳(chuan) 承。當下,“文博熱”持續、“文創風”勁吹,走進博物館日漸成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熱門展覽一票難求,文創產(chan) 品供不應求。足不出戶就可以“雲(yun) 遊故宮”;借助裸眼3D技術“走入”古畫;“三維”數字文物可在指尖細細賞玩……科技的力量,為(wei) 文博事業(ye) 發展打開了新空間,讓這些承載著曆史風雲(yun) 的“寶物”得以走進日常生活,讓人們(men) 能夠親(qin) 近曆史,近距離感受文化的魅力。用好科技創新,挖掘文物的多重價(jia) 值,不斷拓展人們(men) 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豐(feng) 富全社會(hui) 曆史文化滋養(yang) ,更好傳(chuan) 承文明薪火。

  知所從(cong) 來,方明將往。當前,考古領域仍有許多謎題未能解開,曆史的演變尚有諸多細節有待補全,人們(men) 對曆史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無論是更好進行遺址發掘、研究分析,還是進行文物修複、展示傳(chuan) 播,都對用好科技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待科技的進步能為(wei) 文博事業(ye) 發展提供更多解決(jue) 方案,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綻放新的光彩。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