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加快建設“15分鍾品質文化生活圈”
1月5日晚,渝北新年音樂(le) 會(hui) 在渝北文化劇場奏響。管弦樂(le) 《四季——春》《溜冰圓舞曲》《春天波爾卡》《藍色多瑙河》,著名指揮家郭修武及女高音歌唱家車璐呈現的女聲獨唱《春天的芭蕾》《我愛你中國》,一場中西文化交融的音樂(le) 盛典正在上演。
前不久,在全市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會(hui) 議上,我市明確提出“人文立城”,加快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市。
人文立城,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是一把標尺。近年來,我市把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作為(wei) 一項民心工程,堅持政府主導、社會(hui) 參與(yu) 、共建共享,統籌城鄉(xiang) 和區域文化均等化發展。覆蓋城鄉(xiang) 、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正在加快形成。
如,渝北區創新探索了“家庭+圖書(shu) 館”全民閱讀新模式,以家庭為(wei) 切入點,以點帶麵,將公共圖書(shu) 館搬到讀者家裏,帶動社區居民開展閱讀活動,推進全民閱讀,營造書(shu) 香家庭,去年被中宣部、文化旅遊部等評為(wei)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重慶圖書(shu) 館創新應用全向高精度RFID天線陣列,配合特別研發的全向感應高精度定位算法,打造出“開放式”無感智慧借閱係統,在行業(ye) 內(nei) 率先實現真正意義(yi) 上的無感借閱服務,極大提升了讀者獲取文獻的便利度,提高了圖書(shu) 館服務效率,去年被文化和旅遊部評為(wei) “2023年文化和旅遊數字化創新示範優(you) 秀案例”。
不僅(jin) 如此,去年我市新增公共圖書(shu) 館一級館4個(ge) ,目前全市共建成公共圖書(shu) 館42個(ge) 、文化館41個(ge) 、博物館134個(ge) 、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2萬(wan) 個(ge) 。其中,公共圖書(shu) 館一級館率達90.7%、文化館一級館率95%,位居全國第二。“三館一中心”年服務群眾(zhong) 8000餘(yu) 萬(wan) 人次。
全市舉(ju) 辦“閱讀之星”“紅岩少年”等品牌閱讀活動、“大家唱”“舞動山城”等品牌群文活動共2萬(wan) 餘(yu) 場,完成送戲曲進鄉(xiang) 村2800餘(yu) 場、送綜合性流動文化服務進村3.3萬(wan) 場;創新實施中小學生(幼兒(er) )公共圖書(shu) 館圖書(shu) 借閱卡免費開通、“巴掌書(shu) ”進軌道交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惠及群眾(zhong) 3247.29萬(wan) 人次。
靜下心,到美術館看一場展覽;放緩步,在藝術街區度過一個(ge) 愜意的午後;逛完街,到劇院欣賞一場精彩的演出;買(mai) 好菜,在家門口的廣場上跳一支廣場舞……如今,在重慶,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已成為(wei) 市民的日常,全市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滿意度位列全國第三。
“不過,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開通數字化場館服務還不足,文化數字服務的社會(hui) 知曉度、公眾(zhong) 吸引力還有待提升,藝術原創能力也還不強,現代化新重慶的文化表達還需立體(ti) 塑造。”市文化旅遊委黨(dang) 委書(shu) 記、主任冉華章表示。
接下來,我市將進一步健全公共數字文化標準規範體(ti) 係,培育城鄉(xiang) 公共文化空間,補齊薄弱地區短板,全麵推進文化館、圖書(shu) 館總分館製建設,實現總分館資源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推進優(you) 質公共文化資源延伸到農(nong) 村、基層。
加快重慶圖書(shu) 館分館等市級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打造一批體(ti) 現國際化、現代化的城市人文地標;持續開展品牌讀書(shu) 活動,培育一批全民閱讀推廣項目;深入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常態化開展流動文化進村服務,積極開展群眾(zhong) 文藝創作和活動;提高公共圖書(shu) 館、文化館、美術館、檔案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服務效能,做實錯時、延時和流動服務等。
“我們(men) 的目標是,到2027年,重慶每萬(wan) 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麵積達1000平方米,‘15分鍾品質文化生活圈’覆蓋率100%,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保持全國前列。”冉華章說。(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韓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