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老廠區,與城市記憶“重逢”
“太像了,仿佛讓我回到了40多年前。”
61歲的山西省陽泉市市民董雪梅站在玻璃櫃台前連聲感慨。在她身後的木櫃上,擺滿了電熨鬥與(yu) 老式收音機等老物件,背景牆上寫(xie) 著“五金交電”。一回身,董雪梅看到了櫃上的木算盤,撥弄了幾下。“嗒嗒,嗒嗒”,聲響仿佛穿透時光,帶著她又回到了年輕時的日子。
這裏是位於(yu) 陽泉市城區南莊路的“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該文化園由陽泉水泵廠老廠區改造而來,打造以城市記憶為(wei) 主題的沉浸式空間,如今已成為(wei) 不少市民的休閑去處。
步入文化園就看到一個(ge) 大廣場,盡頭是布局規整的老廠房建築群。獨特的挑高空間裏,鏽跡斑斑的各式金屬機床,陳列在展廳兩(liang) 側(ce) 。“這裏原本是水泵廠的清鏟車間,不僅(jin) 是機器,還有展廳內(nei) 的空間構造,都保留了原有的工業(ye) 風。”陽泉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麗(li) 雯說。
隨著資源轉型與(yu) 城市化的進程,水泵廠的改造成為(wei) 必然。2020年,陽泉市委市政府在原址上打造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集聚區,由陽泉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承擔項目的建設運營。
展廳裏,城市記憶在流動。
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方方空間、展板、照片與(yu) 實物,將物質文化生活的變遷娓娓道來。牆麵上,立體(ti) 嵌掛著“陽泉礦務局”“陽泉鋼鐵廠”“娘子關(guan) 發電廠”等企業(ye) 招牌;展廳被分割成“我是一個(ge) 兵”“我在副食店當售貨員”等數個(ge) 10平方米的小空間,個(ge) 人記憶與(yu) 時代印記在此交織,百姓故事成為(wei) 曆史的一部分。
“這是工人文化宮,還有天橋錄像廳,興(xing) 隆街商店。”在文化園內(nei) ,被複原的老街道建築,讓40多歲的市民潘虎萍很驚喜。其中有很多地方是自己以前常去的,隨著時代變遷,城市裏再難找到,沒想到在這裏“重逢”了。
那時的陽泉,依靠豐(feng) 富的礦產(chan) 資源和優(you) 越的地理位置,成為(wei) 溝通外省的重要通道。大批上海、浙江等地的商人也來此經商,商業(ye) 一度非常繁榮。“我們(men) 複原了這些熱鬧的街道商鋪,就是讓年輕人能更直觀地感受陽泉的曆史。”程麗(li) 雯說。
沉浸式街區不僅(jin) 有曆史,更有體(ti) 驗、有情懷。三麵方言牆上,密密麻麻寫(xie) 滿了陽泉本地的“土話”,吸引不少遊客仔細辨認。在一間趣味自助照相室,潘虎萍操作電子大屏,給自己和兒(er) 子照了一張海報風格的合影。頓時,室內(nei) 四麵牆上的10多個(ge) 屏幕,全部是潘虎萍與(yu) 兒(er) 子的合影“號外”。“我們(men) 在設計規劃時,聚集了一群本地年輕人,更好地呈現有趣好玩的東(dong) 西,體(ti) 現陽泉的文化特色。”程麗(li) 雯說。
文化園還打造了城市書(shu) 房和文化牆,為(wei) 市民打造開展文化活動與(yu) 休閑的空間。在文化牆上,隨處可見作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ti) 》《流浪地球》《鄉(xiang) 村教師》……“我們(men) 希望通過展示科幻元素、營造閱讀空間,充分激發陽泉市民的文化熱情與(yu) 想象力。”陽泉市城區區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石磊說。
“如今,文化園業(ye) 態豐(feng) 富,不僅(jin) 有咖啡館、相聲表演,還有電影院、陶器館等,已有40多家不同業(ye) 態的商鋪入駐。”陽泉市城區區委書(shu) 記王曉麗(li) 介紹,“目前,‘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已成為(wei) 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夜間文化與(yu) 旅遊消費集聚區、陽泉市研學實踐活動基地,是當地的文旅新地標。”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9日 12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蔬菜產業助振興(鄉村行 看振興)
外麵寒風凜冽,山西省晉中市太穀區任村鄉東賈村的日光大棚裏,綠意盎然。2019年,為找到帶領村民致富的路子,東賈村黨支部書記成衛兵到山東學習,看好蔬菜大棚的發展前景,打算回村實施。任村鄉的蔬菜產業是太穀區發展特色農業推...[詳細] -
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評論員觀察)
農業再獲豐收、農民穩步增收、農村和美宜居,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農業再獲豐收、農民穩步增收、農村和美宜居,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詳細] -
讓“冷資源”生成“熱經濟”(評論員觀察)
找準突破口,統籌資源、多措並舉,從供給側與需求側兩端發力,才能把握機遇,切實推動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 既有漫山遍野的玉樹瓊枝,也有煙霧繚繞的寒地溫泉。”找準突破口,統籌資源、多措並舉,從供給側與需求側兩端發力,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