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退休後,老年人怎樣過得更有滋味

發布時間:2024-01-10 09:54:00來源: 重慶日報網

 

  “雖然衣食無憂,但總覺少了點啥滋味。”談起退休後的生活,家住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的夏輝全老人有些悵然若失。

  曾在重鋼做檢修工作的他,過去每天上班檢查安全、維修設備、培養(yang) 徒弟,早出晚歸、忙忙碌碌幾十年。退休後,原本熱情開朗的他突然變得沉默寡言,每天一大早習(xi) 慣性地打開電視機,同時拿出手機,一邊聽電視節目一邊在手機上下棋,沙發上一坐就是一整天;老伴傅朝英每天上午買(mai) 菜、做飯,午飯後出門打半天麻將,晚上兩(liang) 人一起繼續守著電視……

  一屋、三餐、四季,時光往複。在內(nei) 心深處,夏輝全一直有點小小的渴盼:除了在家發呆玩手機和到麻將館消磨時間,能否再做點什麽(me) ,讓自己的退休生活過得更豐(feng) 富?

  夏輝全的渴盼反映出不少老人的困惑。去年重陽節前夕,重慶日報對7000餘(yu) 位老人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老人們(men) 在養(yang) 老中遇到的最大難題不是健康問題,也不是生活困難,而是缺少休閑娛樂(le) 項目,精神文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其中,53%的老人提出,最希望社區提供談心陪伴等養(yang) 老服務。

  休閑娛樂(le) 活動較單一

  日子過得少了“滋味”

  “鄭大姐快來,三缺一,就等你了。”近日,在渝北區北環一小區的棋牌室門口,老板正招呼匆匆趕來的鄭慶。

  “來了來了,在家裏才打掃完衛生,耽擱了時間。”鄭慶邁步進門,在老位置上坐下。

  記者看到,來這家棋牌室打麻將的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大多是固定的牌搭子,下午打完麻將,老人們(men) 正好到旁邊的幼兒(er) 園接小孩。”老板說。

  今年78歲的鄭慶,以前跟兒(er) 子住在上海,4年前和老伴回到重慶。“每天就在家看電視、刷手機,導致視力下降,老伴就讓我學打麻將。”鄭慶說,這樣既動腦,還可以消磨時間。

  “打起麻將來,時間過得就很快。”鄭慶說,在上海生活時,她喜歡跳國標舞,還會(hui) 參加比賽,但回到重慶後就沒跳了,因為(wei) 沒找到合適的舞伴和場所。

  68歲的劉劍英和張巨收老兩(liang) 口也是從(cong) 外地搬回來的。老兩(liang) 口是湖南人,兒(er) 子在重慶工作,為(wei) 了照顧孫子,他們(men) 除了寒暑假都會(hui) 待在重慶。

  劉劍英告訴記者,過去她常常會(hui) 打太極拳、跳廣場舞,後來動了手術就沒參加健身活動了,現在,每天下午都要到麻將館“摸”幾圈。

  與(yu) 劉劍英不同,她的老伴張巨收是“被動”選擇打麻將的。張巨收說,自己退休前是教師,很喜歡書(shu) 法,現在特別想發揮餘(yu) 熱,如果小區裏能有這樣的興(xing) 趣班就好了。

  除了打麻將,還有一些老人喜歡待在家裏。

  家住南岸區美堤雅城的周先雲(yun) 老人是一名退休教師,他平時的愛好是在網絡上下圍棋。“一局時間很長,所以我經常因為(wei) 下棋忘記吃飯,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

  家住北碚蔡家的吳文壽老人平時不愛出門,退休後的他除了偶爾出去與(yu) 家人聚餐,平日裏都是窩在沙發上看電視。

  ……

  一成不變的“規律”生活,讓部分老人的日子過得有些單調乏味。好幾位受訪老人向記者表示,並不是自己不願改變,而是生活中缺少選擇。

  孤獨焦慮成“通病”

  應重視老年人心理健康

  前不久,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三科主任張望接診了一名68歲的老人。

  陪同老人就診的老伴告訴張望,最近丈夫情緒很不好,晚上總是失眠……這位老人,正是愛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的吳文壽,他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症。

  “這幾年,來看心理疾病的老年人明顯增多。”張望告訴記者,去年1—11月,市精神衛生中心接收60歲以上老人就診4.08萬(wan) 人次,而2018年同期僅(jin) 為(wei) 2.48萬(wan) 人次。“另外,還有一個(ge) 突出現象:男性老人比女性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獨、焦慮。因為(wei) 他們(men) 更愛待在家看電視玩手機,而阿姨們(men) 可以出門和姐妹聊天、逛街。”

  事實上,老人的孤獨焦慮還會(hui) 帶來一係列社會(hui) 問題。有媒體(ti) 報道,不少老人成為(wei) 保健品騙局的犧牲品,因為(wei) 他們(men) “戀”上的不是保健品,而是推銷員不厭其煩的陪伴,以及他們(men) 提供的能排遣寂寞的聊天服務……

  “老年人因為(wei) 失去伴侶(lv) 、朋友離世、退休、社交圈變化等原因,更容易感到孤獨,甚至出現焦慮、抑鬱等問題。長期心理失衡就會(hui) 導致心理畸形,做出失格失範的事情。”市內(nei) 一家三甲醫院心理科專(zhuan) 家分析說,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值得我們(men) 高度重視。

  參加興(xing) 趣活動、老年大學

  嚐試體(ti) 驗更多新“耍式”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老人也在嚐試體(ti) 驗更多新的娛樂(le) 休閑方式。

  在重慶高新區虎溪街道虎溪花園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65歲的陳麗(li) 雅剛結束舞蹈隊排練,額頭滲著細汗。“我現在比上班還忙,上午下午各一場活動,有時候晚上也排起的。”

  虎溪花園社區近五成常住居民是60歲以上老人。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不僅(jin) 設置了老人生活服務區,還專(zhuan) 門打造了休閑娛樂(le) 室、文化教育室以及網球場和乒乓球場。社區組建了柔力球、太極、舞蹈、模特、器樂(le) 等12支文娛隊伍,老人們(men) 踴躍報名參加,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除此之外,每個(ge) 季度,虎溪花園社區還在養(yang) 老服務站為(wei) 轄區老人舉(ju) 辦集體(ti) 生日會(hui) ,豐(feng) 富的節目表演、有趣的遊戲環節、充滿儀(yi) 式感的吹蠟燭許願,為(wei) 壽星們(men) 營造了歡樂(le) 空間。

  還有不少老人背起書(shu) 包去“上學”。家住渝北區雙龍湖街道飛湖路社區的李滿剛滿60歲,是街道老年大學的學生。這個(ge) 家門口的老年大學由雙龍湖街道與(yu) 渝北區老年大學合辦,每年3月和9月開學,開設有古典舞、烹飪、柔力球、走秀等8個(ge) 班級,老人們(men) 每年上課時間達8個(ge) 月。此外,街道戶外養(yang) 老站還有老年大學“陽光課堂”,為(wei) 老人提供戶外學習(xi) 的課程和場所。

  “以前,老人退休後不是帶孫子,就是買(mai) 菜做飯料理家務,成為(wei) 子女的‘免費保姆’。現在時代變了,耍式多了,我退休後要好好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李滿說,到老年大學上課讓她感受到,老人也可以活出別樣的精彩。

  為(wei) 老年人搭建精神家園

  需全社會(hui) 形成共識和合力

  老人的精神家園如何搭建?社會(hui) 各方該如何發力?

  事實上,近年來,我市相繼出台《重慶市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建設“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guan) 於(yu) 印發重慶市老齡事業(ye) 發展和養(yang) 老體(ti) 係建設“十三五”規劃》等,均提出從(cong) 多方麵豐(feng) 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20個(ge) 街道養(yang) 老服務中心、743個(ge) 鄉(xiang) 鎮養(yang) 老服務中心、2912個(ge) 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還有眾(zhong) 多的社區老年食堂和助餐點,都可以提供相應服務,豐(feng) 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市民政局養(yang) 老服務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在老年教育上,目前,我市已依托重慶開放大學建成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1個(ge) ,區縣社區學院38個(ge) ,鎮街社區學校918個(ge) ,村(社區)學習(xi) 中心8600個(ge) ,構建起覆蓋城鄉(xiang) 的四級社區教育服務網絡。開發老年課程涵蓋7大類36種,開設“錢棍舞”“苗繡”“川劇”“蜀繡”等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非遺項目和地方特色課程。

  不過,由於(yu) 老年群體(ti) 基數龐大、增速快,要想更好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尚需全社會(hui) 形成共識和合力。

  以老年大學為(wei) 例,目前重慶市老年大學規模已達到1.8萬(wan) 人次。盡管我市逐年擴大招生,各個(ge) 區縣也紛紛開辦老年大學,但老年大學學位“一位難求”的矛盾暫未得到顯著緩解。

  對此,長期研究我市老年教育的重慶開放大學副校長劉昌雄建議,政府、市場、社會(hui) 組織等主體(ti) ,應形成多渠道籌措老年教育經費的機製,按照“政府撥一點、社會(hui) 籌一點、單位出一點”的辦法,采取多種方式加大對老年教育的投入。同時,鼓勵和支持行業(ye) 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和個(ge) 人設立老年教育發展基金,企業(ye) 和個(ge) 人對老年教育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按照稅收法律法規享受所得稅稅前扣除政策。

  去年,沙坪壩區創新啟動“畢業(ye) 季紅岩社工計劃”,定向選拔招募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高校應屆畢業(ye) 生,到基層設計、參與(yu) 獨居老人關(guan) 愛公益服務項目。大學生們(men) 為(wei) 獨居老人設計“一人一策”,上門陪伴、代取包裹、教用智能手機、微信提醒吃藥、陪同散步、組建興(xing) 趣小組……讓老人“走出來、融進去、敢展示”。

  目前,“畢業(ye) 季紅岩社工計劃”已開展9期,服務獨居老人1400多人。

  “沙坪壩區以項目購買(mai) 形式,引導大學生參與(yu) 獨居老人關(guan) 愛等基層治理的做法值得借鑒。”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e) 學院智慧康養(yang) 學院院長田奇恒建議:一方麵,可以建立健全“社會(hui) 工作者+誌願者”聯動服務機製,支持社工機構、心理谘詢機構為(wei) 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導和生活支持等專(zhuan) 業(ye) 化服務;另一方麵,要加強老年人友好型社區建設,發展上門陪診等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