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打造“兩山”轉化的“新城樣板”

發布時間:2024-01-11 10:54: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寒冬時節,本該寂靜的大青山深處卻有著別樣的生機。一群可愛的野麅子悄悄地溜進村找尋美味;遠處的山脊上,黃羊們(men) 正在看向遠方;山腳下的雪地上,一串野兔的腳印通向灌木叢(cong) 。天空下,雄鷹展翅翱翔,光影灑落,投下了千百年間人們(men) 印象中的北國模樣。

  然而,以前的大青山卻是另一副“麵孔”。草木稀疏,河水斷流,這些自然的生靈在大青山近乎絕跡。正是日益恢複的生態環境,讓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重現青山綠水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錨固生態安全格局,不斷推進重點區域自然生態保護與(yu) 修複,打造出“綠水青山”與(yu) “金山銀山”相互轉化的“新城樣板”,以全域生態建設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綠色發展。

  10年間,綠色發展蹄疾步穩,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攬山入城 一張靚麗(li) 新名片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新城區積極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黨(dang) 委和政府相關(guan) 部署要求,大力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專(zhuan) 項行動,全區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向好。”新城區委書(shu) 記趙永剛表示,通過多年努力,新城區先後榮獲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中國一鄉(xiang) 一品”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在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方麵,新城區形成了“生態修複+產(chan) 業(ye) 轉型”“生態文化+產(chan) 業(ye) 延伸”“生態旅遊+複合產(chan) 業(ye) ”的“新城模式”,詮釋了“增綠添金、借綠生金、促綠成金”的轉化路徑。

  2023年10月,新城區被授牌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這既是對新城區10多年來堅持“兩(liang) 山”理念的肯定,也是無數新城人在這裏揮灑汗水所結出的豐(feng) 碩成果。

  如今,“生態新城”已成為(wei) 新城區一張靚麗(li) 名片。

  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新城區,經過多年生態修複,大青山前坡早已成為(wei) 呼和浩特“綠肺”和北方天然生態屏障及區域性的生態廊道。

  通過統籌實施生態環境修複提升、生態搬遷異地遷建、溝係治理、排汙管網建設等工程,新城區構建起立體(ti) 生態觀光體(ti) 係。

  製定印發的《新城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鞏固提升三年(2021—2023)實施方案》《新城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等製度性文件,將“兩(liang) 山”實踐創新基地評估指標20項內(nei) 容細化為(wei) 48項重點任務,製定了工作台賬,明確責任領導和主要責任部門。

  全麵推動“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形成共識、入腦入心,全民抓生態文明建設變成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針對大青山綜合治理,新城區提出“攬山入城”概念。進一步拓展城區綠化空間,讓城區的水係、綠地與(yu) 大青山前坡互聯互通,治理力度加大,植綠麵積延伸。

  建設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基因庫、小動物棲息地,進一步完善海綿城市、中小微濕地和雨水花園等生態功能,營造疏林草原風貌,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ti) 展示區。

  新城區空氣優(you) 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0%以上、河流水質優(you) 良率達100%、森林覆蓋率達39.19%、林草蓋度達63%以上……綠水青山的畫卷帶來和諧之美,更鋪築向金山銀山轉換的生態之基。

  點綠成金 醉了遊客富了村民

  金秋十月,環境歌舞演藝、千古馬頌實景劇、歌舞快閃等多場文藝活動在大青山腳下的敕勒川草原輪番上演,騎馬、騎駱駝、民族服飾拍照打卡等豐(feng) 富體(ti) 驗讓遊客流連忘返。

  生態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的蓬勃表現,是因為(wei) “生態優(you) 先”。

  圍繞大青山、敕勒川,以前坡生態綠帶為(wei) 軸線,推進生態樣本存儲(chu) 空間、敕勒川國際會(hui) 展中心、科技旅居等項目建設,持續豐(feng) 富區域科普教育、商貿會(hui) 展、精致露營等文旅業(ye) 態,助推“生態+農(nong) 業(ye) +旅遊”融合發展,高標準打造敕勒川草原景觀文化旅遊帶。

  “保護生態,生態就會(hui) 回饋你。”如今的新城人對這句話深有體(ti) 會(hui) 。

  大青山腳下的甲蘭(lan) 板村以前有一片閑置已久的撂荒地,村民們(men) 說起來就搖頭。“種啥都不行。”是大家給它的定論。如今,這裏卻變身成為(wei) 集露營、燒烤、文藝演出、露天電影等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雲(yun) 端自由露營地”,吸引各地遊客紛至遝來。

  憑借著大青山“顏值”賺得盆滿缽滿的露營地,並不止這一家。大青山前坡大大小小的休閑露營地有近10家,這裏無一不是“看得見山、摸得到綠”。

  “過去咱們(men) 山上啥也沒有,光禿禿的,風大了飛沙走石的。”水磨村村民李永剛回憶起過去,感慨良多,“咱們(men) 這地方土質不好,還缺水,撂荒地一片接一片。”

  李永剛告訴記者,隨著大青山前坡生態環境一年比一年好,村裏人的日子也跟著一天比一天紅火。“前些天,山裏的野麅子和野鹿跑到咱村口的露營地找吃的,還跟遊客玩了一會(hui) 呢。遊客說從(cong) 沒見過野生動物,下次來呼和浩特還要來咱這玩。”

  以綠為(wei) 底,點綠成金的故事在新城區頻頻上演。

  美了生態,醉了遊客,同樣也富了村民。

  近年來,新城區沿山一帶城郊村落逐步從(cong) 原有的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向現代都市農(nong) 業(ye) 、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轉變。

  2023年,沿山一帶生態旅遊項目累計接待遊客860餘(yu) 萬(wan) 人次,生態旅遊收入約4.51億(yi) 元。

  依靠大青山這片“綠水青山”,村民們(men) 也收獲了屬於(yu) 自己的“金山銀山”。

  惱包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以生態優(you) 勢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青山前坡“生態綠帶”上的惱包村因地製宜,憑借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唯美的田園風光,已經吸引了海內(nei) 外近1600萬(wan) 遊客前來休閑度假,一時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旅遊打卡地、網紅村。

  “這裏望山見景、鄉(xiang) 愁可寄,別有一番滋味。”遊客徐長春告訴記者,“生態環境變好是吸引人們(men) 來這兒(er) 的主要原因。”

  “環境好了,我們(men) 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惱包村村民馮(feng) 林萍說。

  討思浩設施農(nong) 業(ye) 、水磨特色蓧麥、古路板花海景觀、大窯芍藥觀賞,發展形成了“百鮮草莓”“野馬圖葡萄”“興(xing) 盛園葡萄”“塔利蝴蝶蘭(lan) ”等特色品牌,呼和浩特市北部區域“一村一品”的都市休閑觀光農(nong) 業(ye) 格局初具規模。

  憑借著無處不在的“青綠”,一處處風光秀美、業(ye) 態前沿、特色鮮明、人文內(nei) 涵豐(feng) 富的“新業(ye) 態”日漸壯大。廣大群眾(zhong) 共享著生態建設的成果,人與(yu) 自然交融出和美的畫卷。

  “我們(men) 正進一步聚焦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實現金山銀山‘產(chan) 值’,以‘山上做減法’嗬護生態,‘山下做加法’提升業(ye) 態,走出一條生態改善和經濟增長雙贏的高質量發展道路。”趙永剛說。(記者 鄭學良 通訊員 梁良)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