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北侖:看鄉村“建築遺產”如何涅槃重生
一座上了年頭的老建築,是一個(ge) 故事,是一部曆史,也是一種文化……
素有“小寧波”之稱的寧波市北侖(lun) 區柴橋街道,早在明、清年間就商貿繁榮,熱鬧非凡。馬頭牆、門樓、磚雕木刻、中西合璧的傳(chuan) 統建築星羅棋布,其中46處古跡被列入各級不可移動文物。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加速和“詩畫蘆江、文明柴橋”建設不斷加快,柴橋街道閑置老建築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工作被提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一座座煥發新生的老建築,成為(wei) 延續寧波商幫傳(chuan) 統文化、講好寧波故事的重要載體(ti) 。
老糧倉(cang) 變身招商平台
“這裏以前是糧倉(cang) 的一個(ge) 倉(cang) 儲(chu) 樓,現在是我們(men) 邀請高新企業(ye) 和高精尖人才來北侖(lun) 了解芯港小鎮的重要窗口。”日前,記者來到位於(yu) 柴橋街道紫石村的“浙江省萬(wan) 畝(mu) 千億(yi) 新產(chan) 業(ye) 平台”展示大廳。北侖(lun) 區芯港小鎮建設管理中心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這個(ge) 展廳接待過幾乎所有落戶芯港小鎮的高新企業(ye) 負責人和代表。他說:“這裏是企業(ye) 和人才了解北侖(lun) 、了解寧波的第一站。”
眼前嶄新且有設計感的建築,是紫石糧倉(cang) 舊址,紫石糧倉(cang) 建成於(yu) 20世紀80年代初,規模大約3000平方米。“即便是廢棄的建築物,也會(hui) 留下種種痕跡,揭示以往的記憶、夢想和希望。”設計改造紫石糧倉(cang) 的某建築事務所負責人、主持建築師王灝回憶,第一次見到糧倉(cang) 建築時,感覺是“破敗不堪”。
“如何把已經廢棄多年的糧倉(cang) 改造成芯港小鎮的門麵,我們(men) 動了很多腦筋。”王灝介紹,通過開放的火塘水係和架空的風土糧倉(cang) ,構建了一處與(yu) 蘆江風景和曆史相交融的理想水鄉(xiang) ,從(cong) 曆史的維度和空間的關(guan) 係來展示北侖(lun) ,展示寧波商幫傳(chuan) 統文化,實現其地域價(jia) 值。
王灝說,把一個(ge) 鄉(xiang) 村“建築遺產(chan) ”改造成新工坊,這是作為(wei) 寧波建築設計師繼承傳(chuan) 統、開拓未來的一種方式。這些建築背後代表了獨具寧波傳(chuan) 統色彩的鄉(xiang) 村建築文化。
2023年,芯港小鎮“萬(wan) 畝(mu) 千億(yi) 新產(chan) 業(ye) 平台”完成投資20億(yi) 元,實現工業(ye) 總產(chan) 值70億(yi) 元。從(cong) 2020年投入使用至今,這裏見證了北侖(lun) 芯港小鎮的成長。
文保單位裏的“老味道”
“你現在看到的是我們(men) 的花農(nong) 直播室,前幾天剛剛完成一場茶梅的帶貨直播。”柴橋街道文化站負責人張楊告訴記者,2023年11月,這個(ge) 鄉(xiang) 村會(hui) 客廳建設完工,成為(wei) 柴橋街道鄉(xiang) 村旅遊又一場所。
這個(ge) 直播室來自雲(yun) 雩廟後大殿附屬建築的改造。“此外,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柴橋街道將雲(yun) 雩廟後大殿主建築進行了修複,並在此基礎上將其布置打造成了柴橋傳(chuan) 統小吃的展示和體(ti) 驗點——柴橋老味道風情體(ti) 驗館。”張楊告訴記者。
雲(yun) 雩廟後大殿位於(yu) 柴橋街道河頭村,占地337平方米。據民國《鎮海縣誌》記載,其始建年代不詳,1787年改建,1824年重修,1917年眾(zhong) 人集資複修。雲(yun) 雩廟後大殿格局規整,總體(ti) 保存較好,建築具有清中期風格,有較高的保護價(jia) 值,是北侖(lun) 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吃份柴橋生煎,來幾個(ge) 灰汁團,再點上一杯咖啡。”張楊介紹,市民和遊客可以在領略百年古建築之美的同時看直播、采購柴橋的特色花木。
從(cong) 閑置庫房到人氣村咖
半個(ge) 多月前,一家名為(wei) “出山入市”的鄉(xiang) 村咖啡館開門迎客,這是北侖(lun) 柴橋街道河頭村的第一家藝術咖啡館。“這家村咖的前身是村集體(ti) 閑置倉(cang) 庫,因為(wei) 建在村口,讓小村更有時代感了。”出山入市的主理人毛毛告訴記者。
建成後的村咖一麵臨(lin) 水,一麵臨(lin) 杜鵑花田,坐在店內(nei) ,仿佛置身於(yu) 世外桃源。據統計,這幾天,店內(nei) 工作日日均客流量可達200人次,營業(ye) 額超萬(wan) 元。
“盤活村內(nei) 的閑置資源,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農(nong) 村、愛上農(nong) 村。”河頭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石孟定告訴記者。2023年以來,河頭村對村內(nei) 幾處閑置的集體(ti) 資產(chan) 進行改造,通過公開招租引入社會(hui) 資本的方式讓其煥發新活力,為(wei) 村集體(ti) 培育穩定收入來源的同時,延伸了農(nong) 文旅融合的產(chan) 業(ye) 鏈,大大增加了鄉(xiang) 村的人流量。
“對村集體(ti) 閑置資產(chan) 進行排摸、改造、提升,融合柴橋本土的文化和自然景觀,來增加村級集體(ti) 的收入,這一直是柴橋街道農(nong) 村發展破題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柴橋街道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唐聰麗(li) 表示。
近年來,柴橋街道在建築層麵,實行保護為(wei) 主、適應性再利用。在功能層麵,實現功能置換、創新性業(ye) 態再注入。在區域層麵,實現村落複興(xing) 與(yu) 文旅發展再融合,進而實現鄉(xiang) 村“建築遺產(chan) ”的涅槃重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