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觀象台)
進一步推動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才能有效破解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的供求矛盾,更好把科技力量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
產(chan) 學研融合涉及主體(ti) 多、鏈條長,如何激發活力、增強合力?在江蘇江陰市采訪時,“一根繩”的故事帶給筆者不少啟發。
2020年,南京理工大學在江陰啟用新校區,鼓勵科研人才深入企業(ye) 開展合作。幾年間,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催生不少創新成果,其中就包括學校與(yu) 江陰法爾勝泓昇集團共同研製的“高強繩”——碳纖維索。這種新材料比傳(chuan) 統鋼索重量更輕,抗疲勞、抗腐蝕性能更好,如今已應用於(yu) 多座新建橋梁項目。
產(chan) 業(ye) 創新的澎湃動能,來自科技創新這個(ge) 驅動引擎。上世紀80年代,“星期天工程師”在江浙一些地區興(xing) 起,企業(ye) 紛紛邀請上海的高技術人員傳(chuan) 授先進技術,奠定了當地製造業(ye) 的基礎。同樣是這個(ge) 思路,江陰堅持產(chan) 學研緊密合作,近年來與(yu) 多所高校共建技術轉移中心,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不但推動紡織、鋼鐵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推陳出新,也助力風電光伏、集成電路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
可見,產(chan) 業(ye) 發展離不開“學”和“研”的基礎支撐。如果把產(chan) 業(ye) 比作大樹,科研探索就像根脈,根紮得越深,樹長得越茁壯。反過來,“學”和“研”,也離不開產(chan) 業(ye) 這個(ge) “應用場”。隻有把科研成果從(cong) 實驗室“搬”到生產(chan) 線,才能檢驗其應用價(jia) 值,更好指導下一步科研實踐,技術和產(chan) 品也隻有完成從(cong) “書(shu) 架”到“貨架”的轉變,才能真正惠及千行百業(ye) ,形成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動力。
應當看到,當前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從(cong) 科技創新供給看,科研成果轉化率還不夠高,大量創新資源尚未形成現實生產(chan) 力。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2022年我國科研單位有效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為(wei) 13.3%,高校僅(jin) 為(wei) 3.9%,有待進一步提升。從(cong) 產(chan) 業(ye) 創新需求看,我國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體(ti) 量大,在製造業(ye) 中占比超過80%,廣大企業(ye) 對新產(chan) 品、新工藝、新技術需求迫切,需要依靠創新提升競爭(zheng) 力。
進一步推動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才能有效破解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的供求矛盾,更好把科技力量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一方麵,在科技創新“最先一公裏”,要加強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比如,南京理工大學設立江陰校區之初,就注重在學科專(zhuan) 業(ye) 布局上與(yu) 當地產(chan) 業(ye) 高度契合,既為(wei) 企業(ye) 提供建模仿真、基礎研究等支持,也鼓勵科研人才到產(chan) 業(ye) 一線找課題、解難題、補短板,精準對接產(chan) 業(ye) 所需。另一方麵,在產(chan) 業(ye) 創新“最後一公裏”,要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比如,通過在企業(ye) 設置重點實驗室、博士後工作站等方式,加強企業(ye) 創新要素支撐,以市場為(wei) 導向指引創新決(jue) 策、研發投入、科研方向,提高成果轉化質量。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係統部署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為(wei) 推動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暢通產(chan) 學研合作鏈條,構建協同高效創新體(ti) 係,激發創新要素集聚效應,創新源泉將更加充分湧流,持續賦能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