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讓更多“中國造”享譽全球(開放談)

發布時間:2024-01-23 09:5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年來,中國製造憑借新技術、新產(chan) 品脫穎而出,尤其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chan) 品為(wei) 代表的“新三樣”叫響全球。在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背景下,中國在全球出口占比不僅(jin) 穩定在14%左右,還產(chan) 生了全新的增長亮點,“中國造”的國際市場競爭(zheng) 力日益穩固。

  在現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技術創新主要發生在製造業(ye) 領域。多年來,中國持續推動新型工業(ye) 化,在2010年後成為(wei) 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並持續保持這一地位,為(wei) “中國造”走向全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以“新三樣”為(wei) 代表的機電產(chan) 品出口表現搶眼,外貿的新動力與(yu) 靈活性進一步增強。這不僅(jin) 體(ti) 現出中國工業(ye) 化所取得的巨大成效,而且對於(yu) 今後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yi) 。

  一方麵,要增強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的聯動,把產(chan) 業(ye) 與(yu) 外貿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中國擁有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ti) ,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大市場。2023年,中國進口了超過5萬(wan) 億(yi) 元的大宗商品、近3萬(wan) 億(yi) 元的電子元件和近2萬(wan) 億(yi) 元的消費品,為(wei) 各國企業(ye) 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和合作機遇。同時,中國製造業(ye) 規模位居世界首位,擁有41個(ge) 工業(ye) 大類、207個(ge) 工業(ye) 中類、666個(ge) 工業(ye) 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2023年,中國出口了23.51萬(wan) 億(yi) 元的製造業(ye) 產(chan) 品,體(ti) 量十分可觀。因此,推動更多“中國造”享譽全球,就應依托國內(nei) 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做好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發掘、整合、提升資源稟賦優(you) 勢,推動出口向著專(zhuan) 業(ye) 化、規模化、多元化科學發展。同時,還要加強國際合作,打破各類顯性和隱性的貿易壁壘,營造良好貿易環境。

  另一方麵,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為(wei) 外貿高質量發展創造積極條件。

  近年來,中國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工業(ye) 企業(ye) 發明專(zhuan) 利申請數從(cong) 2012年的17.6萬(wan) 件提高到2022年的55.5萬(wan) 件。截至2023年底,國內(nei) (不含港澳台)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達到401.5萬(wan) 件,同比增長22.4%,成為(wei) 世界上首個(ge) 國內(nei) 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數量突破400萬(wan) 件的國家。有關(guan) 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各類政策協調,加快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積極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在發掘外貿新增長點的過程中,要深化國際市場調研,確定出口增長潛力區、成長區和重點區,梯次培育出口新生力量;促進外貿企業(ye) 更多應用自主知識產(chan) 權,提高出口產(chan) 品技術含量;加強質量管理,完善售後維修、召回、退貨等製度,維護中國製造國際聲譽;加強與(yu) 國際機構的合作,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形象,增加品牌附加值。

  如今,中國正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ye) 為(wei) 骨幹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相關(guan) 企業(ye) 繼續圍繞產(chan) 品類型豐(feng) 富、技術含量較高的機電產(chan) 品領域持續創新,就有望形成“新四樣”“新五樣”等更多新的外貿增長點。具體(ti) 看,手機、船舶、無人機、輕軌列車、可穿戴設備、工程機械等產(chan) 品領域,都有機會(hui) 再湧現出一批享譽全球的“中國造”。

  當前,盡管世界經濟複蘇乏力,但中國外貿邁向高質量發展依然存在諸多有利因素。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推動新型工業(ye) 化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效,“中國造”必將為(wei) 全世界帶來更多福祉。

  (作者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