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尋龍迎春 博物館裏年味兒濃
尋“龍”文物,畫“飛龍在天”彩繪龍盤,製作“金龍越古”木板年畫……越來越多的人在春節假期規劃中給博物館留了一席之地,“博物館裏過大年”已從(cong) 一個(ge) 響亮的口號變為(wei) 一種常態。
在甲辰龍年到來之際,文物大省山西推出兩(liang) 場“龍文物”展,公眾(zhong) 可從(cong) 百餘(yu) 件出土於(yu) 山西的龍文物形象演變中,窺見中華文明起源。
龍,自古即為(wei) 中華民族的象征,從(cong) 文明初開時就是被先民敬奉的圖騰。在千百年的曆史長河中,中國龍以東(dong) 方神秘的獨特意蘊,衍化出複雜多變的藝術造型。
考古發現表明,龍的形成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史前時期就已經有龍形態的圖案出現;商周時,龍紋經曆了從(cong) 具象到抽象過程,形態和紋樣逐漸趨於(yu) 統一,並大量應用於(yu) 青銅、玉器裝飾中;秦漢時,龍形基本定型,形式上達到了新的高度,成為(wei) 後世龍紋圖案變化的範本。
山西考古博物館立足館藏資源,推出“見龍在田—山西出土龍文物展”,共展出文物130餘(yu) 件,梳理了山西出土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龍文物,涵蓋銅器、玉器、金器、陶瓷、石刻、壁畫等多種材質和表現形式。
其中,商代的玉龍古拙樸素;西周的燕侯旨卣飾有顧首龍紋,端莊典雅;漢畫像石龍紋灑脫奔放,身姿宛轉,龍形已趨於(yu) 成熟。不同的龍,出現在不同的文物器形中,讓人大飽眼福。
在山西博物院,“龍行中華——甲辰龍年生肖文物大聯展”展出了中國史前的“龍形象”——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彩繪龍盤。在陶寺遺址墓地中,這樣的龍盤共出土4個(ge) ,而這些4000年前的彩繪龍盤,也獲得“中華第一龍陶”的美譽。
陶寺龍盤內(nei) 壁以紅彩繪出一條盤龍,蛇軀鱗身,方頭巨口,口中所含嘉禾,預示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件龍盤出自陶寺大墓之中,一方麵體(ti) 現了陶寺先民對龍的崇拜,另一方麵說明隻有上層權貴才能配享“龍器”。以龍為(wei) 標誌,神權與(yu) 王權在陶寺首次達到統一。
“此次推出的展覽,呼應了公眾(zhong) ‘博物館裏過大年’的文化需求,在考古院長期田野發掘和研究基礎上,以新年為(wei) 契機,通過生肖視角透視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大主題。希望通過普及考古成果,吸引更多公眾(zhong) 關(guan) 注考古,關(guan) 注傳(chuan) 統文化。”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範文謙說。
春節期間,山西博物院與(yu) 山西考古博物館還將推出上百場教育活動,邀觀眾(zhong) 一起印年畫、拓銘文、奏古樂(le) 、繪山水……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此外,還將有上百款新鮮出爐的文創產(chan) 品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其中,帶有龍元素的文創新品最受歡迎,涵蓋文具、雪糕、生活用品、手辦潮玩等多種類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