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人民日報》2024年2月18日7版 版麵截圖
原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
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人文觀察)
從(cong) 雪域高原奔騰而下,向著大海奔流而去。長江,我國第一大河流,造就了從(cong) 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ang) 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征,是涵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源泉。隨著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日益綻放出新的時代華彩,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長江文化正在譜寫(xie) 新的時代華章。
“長江春水綠堪染”
修複生態,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冬日清晨,江西九江。漫步長江江岸,登臨(lin) 琵琶亭,隻見江麵水汽蒸騰、白霧繚繞,長江猶如一條巨龍,穿雲(yun) 破霧、迤邐而來,深綠的江水承載著一艘艘輪船駛向遠方,兩(liang) 岸蘆葦在晨風中輕輕搖曳……
1200多年前的一個(ge) 秋夜,詩人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寫(xie) 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千載時光飛逝,長江奔流依舊,但長江兩(liang) 岸卻早已換了人間。
長江,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一度背負沉重的環境與(yu) 生態壓力。九江市民汪健在江畔生活了一輩子,親(qin) 眼見證長江環境的變遷。在他的回憶中:“以前江上有很多采砂船,岸邊到處是礦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江水渾濁不堪。”
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長江江西段被列為(wei) 7個(ge) 重點建設區之一。九江乘勢而上,努力打造百裏長江“最美岸線”。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下大力氣拆除沿江非法碼頭、泊位,騰出岸線;治理廢棄礦山,開展礦區綠化……長江九江段恢複水清岸綠,形成“堤外生態綠化帶、堤內(nei) 園林景觀帶”的百裏長江風光帶,“一江碧水向東(dong) 流”美景重現。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xing) 衰演替。
生態文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從(cong) 中發展出深刻而獨特的生態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提倡植樹造林、禁止濫捕濫殺、禁止破壞江岸等法律條文曆代沿用。“萬(wan) 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ang) 以成”“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與(yu) 自然的和諧共處,彰顯了中國曆史長河所沉澱的生命之道、生態智慧和人文精神。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力促進了長江沿線環境改善。一條條“最美岸線”、一座座濱江公園,將長江裝點得格外動人。
“現在的江岸是九江熱門的旅遊打卡點,來江邊看風景、鍛煉身體(ti) 的人越來越多。”汪健說。
“哢嚓哢嚓。”一隻小江豚在江中嬉戲、吐水的畫麵,被武家敏用相機捕捉到。年逾六旬的武家敏,是居住在江蘇南京市鼓樓區的“老南京”,跟拍江豚16年。這些年長江的滄桑巨變,一幅幅定格在他的鏡頭中。
“以前,長江沿岸‘重化圍江’,小化工、小碼頭、砂石廠密布,讓居民臨(lin) 江不近江、靠水不親(qin) 水,不僅(jin) 找個(ge) 拍攝地點很難,江豚也是一年看不到幾回。”武家敏打開相機給記者看,“現在,經過治理,長江兩(liang) 岸滿眼都是好風景,經常能拍到江豚,它們(men) 是一群群的。”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hui) 秘書(shu) 長薑盟介紹,近年來南京“治岸”與(yu) “治水”雙管齊下,攝影愛好者拍到長江生態指示物種江豚的機會(hui) 大大增加。
即使冬日,重慶豐(feng) 都縣長江兩(liang) 岸依舊生機勃勃,碧水蜿蜒、彩葉漫山。翩翩起舞的鷺鳥與(yu) 藍天、城市繪就了一幅優(you) 美的畫卷。長江邊的豐(feng) 都濱江公園、藝術館等地,吸引不少市民遊玩。
豐(feng) 都濱江公園金科段曾是長江邊的一片雜草叢(cong) 生的江灘荒坡地,沿線砂石堆場密布。“以前很難看見水鳥,但如今白鷺、蒼鷺、紅嘴鷗和鴛鴦等都在這裏安了家。”代淑珍是三合街道的企業(ye) 退休職工,她和老伴常年在長江邊散步。“如今,山更青水更綠,長江周邊的環境明顯變好了。”代淑珍說。
“我們(men) 共記錄鳥類124種,屬於(yu) 國家重點保護級的鳥類有32種。”豐(feng) 都縣林業(ye) 局黨(dang) 組成員、豐(feng) 都縣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文成德說,近年來豐(feng) 都縣搶抓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通過實施水生態修複工程、改造江灘荒坡地等,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鴛鴦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時隔多年再次在長江岸邊現身。
一江碧水,萬(wan) 物生長。今日長江,生機勃勃。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摸清家底,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
奔騰不息的長江,孕育了燦爛輝煌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也見證著黨(dang) 百年奮鬥的光輝曆程和偉(wei) 大成就。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力推動了各類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成為(wei) 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奮進力量的寶貴滋養(yang) 。
“河姆渡文化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它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同為(wei) 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在浙江餘(yu) 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內(nei) ,一群外地遊客在講解員儲(chu) 一鳴的帶領下,正津津有味地參觀。
餘(yu) 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館長謝向傑介紹:“近年來,在文博工作者不懈努力下,田螺山遺址、井頭山遺址等具有代表性的河姆渡文化考古新成果不斷湧現,為(wei) 深入研究長江下遊地區史前文明進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也拓展了長江文化的深度和廣度。”
一條小板凳、一把小尖鋤、一把小刷子……幾位考古工作者在土坑內(nei) 小心翼翼地進行挖掘工作。若遇見一枚化石,更是小心謹慎,先把泥土輕輕摳掉,再用刷子輕輕刷一遍,接著照相、編號、歸檔……這就是重慶巫山龍骨坡遺址考古工作者的日常。
龍骨坡遺址是一處更新世時期古人類遺址,在此發現的“巫山人”對研究人類起源具有重要科學價(jia) 值。“我們(men) 希望通過這次發掘工作,解開‘巫山人’究竟是人還是猿的世界難題。”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wan) 波說,“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將有更多證據證明200萬(wan) 年來長江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
長江流域是我國曆史文化資源富集區。據統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沿線13個(ge) 省份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38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841項,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118處,國家一級博物館91家。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在大江上下交相輝映。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啟動以來,一場大規模的文化資源普查在沿江省區市迅速展開。通過普查,厘清長江文化脈絡、摸清長江文化家底,為(wei) 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提供第一手依據。
“為(wei) 摸清曆史文化家底,浙江全麵組織開展長江文物調查,編製完成《浙江省長江流域文物資源調查報告》。”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yu) 考古處處長楊文慶說,資源調查為(wei) 講好長江故事、推動文化走“新”提供了基礎。浙江布局了近90個(ge)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規劃重點項目,先後建成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研學基地、中國茶葉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餘(yu) 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湖州南潯古鎮教育基地等10餘(yu) 個(ge) 與(yu) 長江文化相關(guan) 的國家級、省級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基地),開發了考古研學遊等特色研學產(chan) 品,以研促學,讓長江文化“活”起來。
長江,既是母親(qin) 河,也是英雄河。大江上下,無數英烈揮灑熱血,留下了大量革命遺址遺跡,成為(wei) 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寶貴資源。
“紅岩上紅梅開,千裏冰霜腳下踩,三九嚴(yan) 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一曲《紅梅讚》,唱出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在重慶紅岩革命曆史博物館數字體(ti) 驗廳裏,曲麵投影、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令參觀者在沉浸式觀展中重返曆史現場、體(ti) 悟紅岩精神。2023年,重慶紅岩革命曆史文化中心景區接待觀眾(zhong) 超1100萬(wan) 人次。博物館負責人表示,借助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契機,重慶已將紅岩文化公園建設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保護規劃,並啟動全市紅色資源專(zhuan) 項調查,全麵保護提升和建設好紅岩文化公園,希望越來越多參觀者在其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前進力量。
“紅飄帶”——首個(ge) 以長征為(wei) 主題的全域行浸式數字文化體(ti) 驗館2023年10月在貴州貴陽開放。走進館內(nei) ,仿佛走進了曆史現場,一幕幕曆史活劇在距觀眾(zhong) 咫尺處上演。陣地上炮聲隆隆、硝煙彌漫,紅軍(jun) 戰士浴血拚殺;爬雪山、過草地,雪花從(cong) 天而降……“紅飄帶”項目總設計師王誌鷗說,項目通過綜合運用AI虛擬交互、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全景式再現長征之路,使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更加深刻地體(ti) 驗和感悟偉(wei) 大的長征精神。
“長江流域分布著大量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是長江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的重要根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必將激活長江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資源,展示長江文化的魅力,使之成為(wei) 中華文化重要標誌。”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賀雲(yun) 翱說。
“潮平兩(liang) 岸闊,風正一帆懸”
串景成線,助推長江沿岸文旅融合發展
“萬(wan) 裏長江門前過,千頃鄱湖屋邊繞。奇秀匡廬似脊梁,甘棠南門是明眸。”說起九江的文旅資源,九江市潯陽區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王健蓉的自豪感溢於(yu) 言表,“曆代文人墨客留下無數歌詠長江的詩作,其中1.6萬(wan) 餘(yu) 首與(yu) 九江相關(guan) ,陶淵明、李白、白居易、周敦頤……都曾在九江寫(xie) 下傑作,詩詞文化是九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重要特色。”
隨著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建設不斷推進,深厚的文化資源成為(wei) 九江旅遊的金字招牌。在琵琶亭上重溫白居易《琵琶行》的創作過程,在石鍾山上探訪蘇軾寫(xie) 作《石鍾山記》的心路,在白鹿洞書(shu) 院品味千年文脈、感悟為(wei) 學修身的要旨……“詩意長江、詩畫九江”,引來遊客如織。2023年九江市累計接待遊客超8000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超43%。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四川三星堆遺址是同時期長江流域文化內(nei) 涵最豐(feng) 富、麵積最大的都城遺址。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剛剛落成開放,便引來遊客如潮。新出土的黃金麵具、外形奇特的龜背形網格狀器……令人歎為(wei) 觀止,許多遊客表示:“看過以後自豪感倍增,中華民族的想象力、創造力了不起!”
三星堆博物館館長雷雨說,為(wei) 了充分展示考古成果、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新館采用了大量先進的數字化技術,青銅神壇等3組器物采用“數字化修複演示”的展陳方式,手工拚對結合AI算法,通過數字化技術再現了破碎青銅器修複過程;借助最新的裸眼立體(ti) 新媒體(ti) 技術,將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的發掘工作“搬”到展廳;通過投影機矩陣無縫融合技術,實時將數十台投影儀(yi) 的畫麵相融合,流暢演繹三星堆古城恢宏景象……
“修舊如舊、傳(chuan) 承文脈”,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各地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曆史文化街區進行修複,使古老街巷綻放時代光彩。安徽安慶,古皖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交相輝映,當地推動修繕和保護曆史建築,對文化街區實施連片保護性利用;四川都江堰,每到夜晚,天府源廊橋景區流光溢彩,拍照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
老街區妥善保護,新景觀不斷湧現。四川啟動嘉陵江旅遊風景道建設,重慶加快建設長江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湖北宜昌正積極打造一條延綿25公裏的濱江綠道景觀帶,江蘇常州正在推動建設長江主江南岸8公裏岸線文化綜合展示帶……大江上下,串景成線,形成一條條文旅黃金線路,助推長江沿岸的文旅融合發展。
“你從(cong) 遠古走來,巨浪蕩滌著塵埃;你向未來奔去,濤聲回蕩在天外……”豪邁而深情的《長江之歌》,總能激發中華兒(er) 女對壯麗(li) 河山、燦爛文化的自豪之情。展望未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必將使長江文化賡續延綿,必將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本報記者劉陽、王玨、顧春、姚雪青、王欣悅參與(yu) 采寫(xie) )
《人民日報》2024年2月18日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