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這個春節 我們一起感受文化魅力

發布時間:2024-02-23 10:4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春節前夕赴天津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zhong) 時強調:“春節期間,各地可以多舉(ju) 辦一些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文化活動,讓節日更喜慶、更歡快。”

  從(cong) “村晚”的興(xing) 起,到電影春節檔持續紅火,從(cong) 民俗小鎮、非遺集市的人潮熙攘,到“博物館裏過大年”成為(wei) 新時尚……近年來,人們(men) 過節的方式正發生變化,一批春節“新民俗”悄悄萌芽。這個(ge) 春節,記者走進城市與(yu) 鄉(xiang) 村,感受各地春節的文化魅力。

  ——編 者

  

  天津 正月初二

  古文化街上古韻流芳

  王 瑨

  醒木折扇、長袍馬褂,看捧逗間默契配合;一壺清茶、幾碟小吃,聽相聲“包袱”鋪墊抖翻縫……大年初二上午10點,天津名流茶館開門迎客,陣陣笑聲喚醒古街。坐在我身邊的觀眾(zhong) 劉女士,帶著全家從(cong) 石家莊來天津遊玩,下了高鐵第一站便直奔古文化街。“到茶館聽相聲,地道!”

  今年春節,天津古文化街上的十幾家相聲茶館打起了“擂台賽”,紛紛亮出拿手好戲。僅(jin) 以名流茶館為(wei) 例,每天4到5場演出,既有傳(chuan) 統名段,也有原創新劇本,每場演出都坐得滿坑滿穀,還首次嚐試在舞台上設置加座。

  相聲茶館的火熱,是古文化街人氣的縮影。600多米長的古文化街喜氣洋洋,鮮亮亮的年畫,紅彤彤的剪紙,甜蜜蜜的糖人兒(er) ,快板高蹺、京劇鼓曲、舞龍舞獅……浸潤著民族風情的民間藝術,翹首等待著人們(men) 的熱情矚目。如古文化街街口的匾額“津門故裏”所示,這裏曾是天津市區的中心區域。人們(men) 品小吃、逛廟會(hui) ,看流光溢彩的戲樓、天後宮,津沽的年味兒(er) 總是這般古韻流芳。廣東(dong) 深圳遊客陳先生連續3天都來“打卡”古文化街,“看不夠,玩不夠,吃不夠!”

  “‘大胖娃娃牆上掛,古文化街買(mai) 年畫。’每年春節,我都來這兒(er) 逛逛。”土生土長的天津遊客李先生說。楊柳青年畫攤位,是街區最火爆的點位之一。這個(ge) 春節,老字號第一次在戶外支起了攤位,將百花福木板擺了出來,老老少少都能上手體(ti) 驗一把。一碗顏料能拓20多幅圖,一天下來,要用掉10多碗顏料。店鋪裏,年畫冰箱貼、膠印年畫等成了熱銷產(chan) 品。一幅幅年畫,刻印在人們(men) 心靈的底版上,擁有了新的生命力。

  再往前走,泥人張店鋪古樸依舊、熱鬧更盛,這幾天每天接待遊客近2萬(wan) 人。5名店員為(wei) 遊客講解泥人張製作工藝,一雙巧手,拍、削、壓、滾,一掬香泥,形可傳(chuan) 神,俗能生雅。彩塑細微的人物表情、流暢的衣襟線條,引來不少年輕遊客拍照留念。

  臨(lin) 近中午,街上的煙火氣更濃了。“買(mai) 的買(mai) ,捎的捎,賣藥糖的又來了!吃嘛味兒(er) 有嘛味兒(er) ,人丹薄荷冒涼氣兒(er) !”天津方言的叫賣吆喝聲音脆亮,底氣渾厚,洋溢著津味兒(er) 的喜慶。茶湯攤主攬過碩大的龍嘴大銅壺,茶湯香味四溢;爐上的糖稀在藝人手裏揉搓吹拉,轉眼便成了可愛的動物形象……人們(men) 摩肩接踵,趕著將幸福的滋味帶回家。

  此時,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店迎來了高峰,3個(ge) 結賬櫃台同時操作,排隊的隊伍足有七八米。最受歡迎的傳(chuan) 統口味麻花兒(er) ,一天就能賣出幾百盒,顧客手裏的小籃子都換成了大筐。稱重、補貨、打包、結賬,果仁張古文化街店的店員們(men) 幹勁滿滿。店員告訴我:“每個(ge) 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天津味道’。”

  記者點評:離開時,我迎麵碰到正在巡街的古文化街保安隊隊長老肖。他告訴我,不少遊客問路時,也會(hui) 問及老字號背後的故事,“我邊幹邊學,現在也了解了不少非遺知識。”老肖愛寫(xie) 詩,他新寫(xie) 的那句“人間何處花常在,春色年年楊柳青”讓我印象深刻。這也許就是古文化街的魅力所在,它有形地記錄著城市的風骨,又無形地塑造著我們(men) 心靈的脈絡、文化的肌理,最終組成了我們(men) 共同的時代記憶。

  

  安徽 正月初三

  大別山深處好戲連台

  徐 靖

  沿盤山公路驅車而往,一邊高山,一邊深穀。蒼鬆翠竹間,一座座民居依山而建,清澈的溪水水聲潺潺……這裏是安徽省安慶市嶽西縣田頭鄉(xiang) 泥潭村,大別山深處的一個(ge) 村落。

  農(nong) 曆正月初三的下午,大家都擠到了村文化禮堂。屋外寒風陣陣,屋內(nei) 卻熱氣騰騰,人頭攢動。“吃過午飯就來了,不然沒有好位置。”村民蔣成旺早早就拖家帶口來到禮堂,隻為(wei) 搶上靠前的座位,安心看“村晚”。“這可是村裏過春節最大的事,不來捧場怎麽(me) 行?”

  鑼鼓一響,好戲開場。安慶人愛聽黃梅戲,愛唱黃梅戲,泥潭村人也不例外。《上壽》《風花雪月》《年年有個(ge) 三月三》……一名名群眾(zhong) 演員輪番登台,縱然舞台簡陋、行頭普通,但一嗔一笑仍顧盼生姿、靈動傳(chuan) 神。台下不少村民邊看邊跟著唱,還不忘拿出手機拍照錄像。

  “漢室中原四下裏,幹戈擾亂(luan) 猛聽得,炮火連天……”一片掌聲之中,嶽西高腔《坐場》隆重上演。嶽西高腔,原稱高腔,是古青陽腔遺脈,已有300多年的曆史。“不協管弦,鑼鼓伴奏,鼓板擊節,一唱眾(zhong) 和,是嶽西高腔的特點,也區別於(yu) 其他類別的高腔唱法。”嶽西高腔縣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本場“村晚”藝術指導蔣東(dong) 奇說。

  田頭鄉(xiang) 是嶽西高腔的發源地之一,2021年被評為(wei) 安徽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嶽西高腔唱法獨特,原汁原味的嶽西高腔,出了嶽西便很難聽到。果然,悠揚的唱腔一起,瞬間將氣氛推向高潮。

  “泥潭人怎麽(me) 能沒聽過高腔,幸虧(kui) 有了‘村晚’,讓孩子也可以現場感受一下傳(chuan) 統藝術的魅力。”村民陳洋林常年在外工作,今年春節,特意帶著女兒(er) 回到老家。“好聽!”這是小姑娘第一次現場聽到嶽西高腔,高興(xing) 得手舞足蹈。

  “‘村晚’是一個(ge) 特別好的舞台,有機會(hui) 在家鄉(xiang) 父老麵前展示,每次我都非常激動。”演出結束,正在後台換衣服的村民陳四林說。他20多歲開始隨家中長輩學習(xi) 嶽西高腔,雖然常年在外打工,卻已經是第五次回村參加春節文藝演出了。

  記者點評:流行歌曲、廣場舞、魔術、小品……村民自編自導、自排自演;演身邊人,說身邊事,唱新生活,話新風尚,鄉(xiang) 音、鄉(xiang) 風、鄉(xiang) 情、鄉(xiang) 愁交織融合,每個(ge) 人臉上有笑,眼裏有光。“村晚”火,火在有鄉(xiang) 土氣息,有年俗年味,有地域特色,有傳(chuan) 統傳(chuan) 承,有利於(yu) 鄉(xiang) 村文化的建設與(yu) 繁榮。

  

  北京 正月初三

  文化市集“開”進電影院

  任姍姍

  “看電影過大年”,《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熊出沒·逆轉時空》《第二十條》等新片大年初一上映,不少電影院借此推出節慶創意活動。在北京,文化市集“開”進了電影院。

  大年初三,走進北京新影聯東(dong) 環影城,濃濃的年味兒(er) 撲麵而來。大廳裏,剛散場的觀眾(zhong) 聚攏在各個(ge) 攤位前。“媽媽,這裏可以寫(xie) ‘福’字!”10歲的依依拉著媽媽的手走了過來。小姑娘熟練地拿起毛筆,在空白紅紙上,一筆一畫寫(xie) 下一個(ge) 大大的“福”字。

  一旁猜燈謎的攤位也笑聲不斷。“夕陽漫照青紗帳——打一中國電影”“你有我有全都有——打六字電影名”……人群裏你一言我一語,興(xing) 致勃勃。

  “我這是走錯影廳了?”一名觀眾(zhong) 走進“京演一號廳”,看到評劇扮相的演員正在表演《報花名》,詢問工作人員。不少觀眾(zhong) 則舉(ju) 起手機,記錄這一刻的“不期而遇”。坐在影廳第一排的一家四口看得入迷,“我們(men) 來看電影,沒想到還額外觀賞了評劇,太驚喜了!”

  正在現場忙碌的工作人員邢焱告訴我,作為(wei) 北京演藝集團第四屆新春賀歲演出季的板塊之一,大年初一至初八每天下午2點,“新春賀歲文化市集”都會(hui) 準時“開市”。觀眾(zhong) 走進6家“北京電影”直營影院,可以觀賞由中國評劇院、北京曲藝團、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近40名演職人員帶來的現場演出,體(ti) 驗猜燈謎、寫(xie) 福字、投壺擲箭等節日民俗。

  “今年的春節檔影片質量不錯,我們(men) 影院的觀眾(zhong) 人次和上座率都超過了去年春節檔。就拿《熊出沒·逆轉時空》來說,今天特意排了一場早8點30分的放映,上座率也有三四成。”新影聯東(dong) 環影城店長蔡海川說,他們(men) 從(cong) 小年開始布置影院,策劃推出購票優(you) 惠等活動,就想趁著春節檔多積攢人氣。蔡海川從(cong) 攤位取出一大摞“福”字,一張一張拿給我看,“這都是觀眾(zhong) 留下的墨寶,我準備裱起來,掛在影廳,把這份祝福留存下來。”

  謝過幕,回到休息室,中國評劇院青年演員劉燕銘、王維仔細整理妝容。雖然是在電影院“快閃”式表演,她們(men) 的扮相和在正式舞台上沒有半點差別。劉燕銘說:“評劇本來就是接地氣的劇種,相信新的演出空間會(hui) 讓評劇吸引更多新的觀眾(zhong) 。”

  記者點評:春節假期,電影市場迎來了“開門紅”。從(cong) “爆紅”到“長紅”,歸根結底離不開優(you) 質影片的持續供給,更需要打造新玩法、新業(ye) 態,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傳(chuan) 統文化賦能電影營銷,影視與(yu) 演藝相融合,影視與(yu) 文旅相融合……電影消費還有廣闊潛能有待挖掘,期待更多創意不斷湧現。

  

  重慶 正月初四

  在工業(ye) 重鎮邂逅工業(ye) 遺產(chan)

  周飛亞(ya)

  “沒有預約的遊客,請在這邊掃一下碼……”大年初四,難得冬日晴好天氣。已近下午4點,重慶工業(ye) 文化博覽園大門外,仍不斷有人湧來,把門口的工作人員忙得不亦樂(le) 乎。

  重慶是老工業(ye) 城市,工業(ye) 文化遺產(chan) 資源異常豐(feng) 富。博覽園位於(yu) 重慶市大渡口區,在重慶鋼鐵集團(以下簡稱“重鋼”)舊址上建立。景區主要由重慶工業(ye) 博物館和遺址公園組成,2023年被評為(wei) 國家工業(ye) 旅遊示範基地。

  走進大門,一棟不起眼的灰色建築映入眼簾。牆角立著一塊牌匾,上書(shu) “抗戰兵器工業(ye) 舊址群—鋼鐵廠遷建委員會(hui) 生產(chan) 車間舊址”。這座建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重慶工業(ye) 博物館的一個(ge) 重要展館——“鋼魂”館。

  1890年誕生的漢陽鐵廠,標誌著中國鋼鐵工業(ye) 的蹣跚起步。為(wei) 了保護抗戰的重工業(ye) 根基,1938年3月,“鋼鐵廠遷建委員會(hui) ”成立,組織將漢陽鐵廠等中國鋼鐵工業(ye) 的精華遷至大後方。頂著敵機轟炸,輾轉1200多公裏,最終在重慶大渡口成功重建生產(chan) 線,這就是重鋼的前身。重慶工業(ye) 重鎮的基礎也由此奠定。

  “我父親(qin) 就是重鋼的退休工人。但以前,我從(cong) 來不知道這段曆史,不知道我們(men) 大渡口區是這樣子來的。”帶孩子來受教育的田女士,自己反倒看得入神,“對我來說,這一趟也是文化尋根。”小朋友們(men) 則被展覽的科普部分吸引。講解采礦、煉鋼等知識的卡通視頻、拚圖遊戲,利用車間舊管道製作的“傳(chuan) 聲筒”,趣味十足。

  “鋼魂”館對麵是博物館的主展館,正在展出《百年風華:重慶工業(ye) 發展史基本陳列》。從(cong) 1891年重慶開埠、近代工業(ye) 萌芽,到“十三五”以來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蓬勃,從(cong) 最初“簡陋”的火柴製造、紡織業(ye) ,到如今的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前沿科技產(chan) 業(ye) ,一幅波瀾壯闊的城市發展畫卷徐徐展開。

  行走在遺址公園,隨時都可能邂逅曆史,邂逅藝術。遊客中心旁邊的“大家夥(huo) ”,是一台8000匹馬力雙缸臥式蒸汽機,1906年湖廣總督張之洞為(wei) 漢陽鐵廠購買(mai) ,這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雕塑《奔流澆築》,主體(ti) 是上世紀80年代煉鋼爐前承接鋼水的鐵罐,昔日熱火朝天的煉鋼畫麵仿佛重現眼前。各種造型奇特的機械和建築五彩斑斕,組成了一座“工業(ye) 迷城”,隨手一拍都是明信片般的絢爛。

  記者點評:園區的各處細節都顯示出設計者的匠心,讓人不僅(jin) 能感受工業(ye) 文化脈動,也感受到工業(ye) 之美。近年來,原本小眾(zhong) 的工業(ye) 博物館開始受到青睞,許多城市的“工業(ye) 鏽帶”華麗(li) 轉身,變成“生活秀帶”,為(wei) 城市增添了別樣的魅力。

  

  山西 正月初七

  司徒小鎮綻放火樹銀花

  趙偲汝

  大年初七,晚上7點,山西省晉城市司徒小鎮的山水實景劇《千年鐵魂》準時開演。當台上的幾位工匠將金黃色的鐵水一齊拋灑向天空,絢爛的鐵花在空中綻放,氣勢磅礴。觀眾(zhong) 的情緒也在此刻到達頂峰。

  “媽媽你看!好像在放煙花啊!”前排的小朋友興(xing) 奮地跳了起來。“好像無數流星劃過天空,太美了!”“這已經是我第二次來看打鐵花了,依然覺得很震撼。”坐在我後麵的幾個(ge) 年輕人分享著喜悅,拿出手機記錄下這個(ge) 瞬間。

  新春佳節是司徒小鎮最熱鬧的時候。火紅的燈籠高掛枝頭,鑼鼓聲響,醒獅拜年,年味拉滿。“來碗熱乎的火鍋餄烙吧”“嚐一嚐現做的炒涼粉咯”……六尺巷內(nei) ,特色麵食、老酒、陳醋、八寶飯、薑棗茶等,讓人大飽口福。“我們(men) 小時候過年過節,家裏都有各式各樣的花饃,現在的孩子們(men) 很少見到了,在這兒(er) 可以體(ti) 驗圍在一起烤花饃的樂(le) 趣。”正帶著孩子排隊領花饃的陳女士說。除了品味山西的美食文化,《又見老山西》《小二黑結婚》等各類演出全天候呈現,還有點旺火、吹咯嘣等民俗文化活動,令人目不暇接。

  當然,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打鐵花。打鐵花是流傳(chuan) 於(yu) 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傳(chuan) 統民俗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晉豫地區豐(feng) 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為(wei) 冶煉業(ye) 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2017年,司徒鐵花技藝入選第五批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工匠們(men) 用小型熔爐將生鐵化成數千攝氏度高溫的鐵水,再用木板將鐵水打向高空,灼熱的鐵水在空中散開,形成美麗(li) 的焰火。動作看似簡單,卻頗考驗技巧,需要豐(feng) 富的經驗才能呈現出最佳效果,讓遊客們(men) 驚豔於(yu) 火樹銀花的綻放。

  小鎮的空氣裏,洋溢著年的味道。

  記者點評:過去,司徒小鎮是一個(ge) 默默無聞的村莊。2015年,村裏開始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村莊就是舞台,村民就是主角,全體(ti) 村民都積極參與(yu) 。非遺表演不僅(jin) 引來了遊客,即將消失的老手藝也得到了傳(chuan) 承。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很多年輕人選擇留下來就業(ye) 。司徒村走向特色旅遊小鎮的模式,值得借鑒。

  

  版式設計:蔡華偉(wei)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2日 20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