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看湖南|桃源縣九溪漢劇團:專業培訓下鄉 村民送戲進城

發布時間:2024-02-23 11:1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過去,農(nong) 民劇團多在村裏演出,城裏劇團“送戲下鄉(xiang) ”是常態;如今,越來越多鄉(xiang) 土文藝團體(ti) 有機會(hui) 進城演出,鄉(xiang) 村小劇團登上城市大舞台,受到觀眾(zhong) 歡迎。近年來,隨著各地積極探索文化惠民新模式,提供政策支持、組織專(zhuan) 業(ye) 培訓、舉(ju) 辦各類活動,“送戲下鄉(xiang) ”之外,也有了“送戲進城”,“送文化”逐步成為(wei) “種文化”。城鄉(xiang) 間的文化互動,不僅(jin) 激發了鄉(xiang) 村活力,也豐(feng) 富了城市文化生活,讓文化惠民政策更貼近百姓需求。

  本期報道,記者走進江西、湖南、山東(dong) 三地鄉(xiang) 村,看一出出地方小戲如何從(cong) 鄉(xiang) 村到城鎮、從(cong) 田間到劇場,“送戲進城”如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提供更多文化動能。

  ——編 者

  江西省鄱陽縣饒河戲傳(chuan) 承保護分中心主任陳誌淋——

  “想不到農(nong) 村的表演隊水平挺不錯”

  本報記者 王 丹

  一大早,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梘田街鄉(xiang) 團群村村民楊德才,就站在家門口喊嗓。楊德才從(cong) 小就愛聽贛劇饒河戲,還會(hui) 跟著學幾句。多年來,聽戲唱戲的愛好一直伴隨著他。8年前,一次機緣巧合下,楊德才結識了同鄉(xiang) 的夏國正,加入了夏國正組建的西河樂(le) 隊。

  西河樂(le) 隊的成員幾乎都是來自梘田街鄉(xiang) 各村的村民,“大家因為(wei) 熱愛走到了一起。”夏國正說,過去組建樂(le) 隊,就是村裏幾個(ge) 喜歡吹拉彈唱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湊一起,農(nong) 閑的時候唱戲、拉二胡、打鼓,慢慢地發展到30多名成員。最近幾年,西河樂(le) 隊常常到本縣和周邊縣城演出,公園、社區、贛劇院,處處留下他們(men) 的身影。“以前是城裏‘送戲下鄉(xiang) ’,現在也有了鄉(xiang) 村‘送戲進城’了。想不到農(nong) 村的表演隊水平挺不錯!”饒河戲傳(chuan) 承保護分中心主任陳誌淋說。

  在鄱陽縣,有1300多個(ge) 像西河樂(le) 隊這樣的民間文藝團體(ti) 和20多個(ge) 業(ye) 餘(yu) 劇團。近年來,饒河戲得到進一步推廣,受到越來越多群眾(zhong) 的喜愛,演出場地也從(cong) 村廟台、村廣場等逐步走進縣城。幾乎每天下午,鄱陽縣東(dong) 湖公園等公園的長廊,都會(hui) 聚集不少來自鄉(xiang) 鎮的農(nong) 民串堂班、戲曲樂(le) 隊,敲鑼鼓、奏管弦,有時樂(le) 手兼演唱、一人串多角,吸引了一大批縣城戲迷。

  為(wei) 了扶持這些民間劇團,發展鄉(xiang) 村文化,鄱陽縣由文化部門出資、饒河戲傳(chuan) 承保護分中心組織,對農(nong) 民演員進行免費培訓,從(cong) 戲曲發展史、樂(le) 理知識、視唱練耳、聲腔特點及劇目表演等方麵進行指導,提高農(nong) 民演員的演出水平,2023年已培訓500餘(yu) 人次。此外,鄱陽縣還不定期在縣城舉(ju) 辦“鄱陽贛劇藝術節”“贛劇饒河戲惠民演出周”“鄱陽贛劇文藝匯演”“鄱陽贛劇演出日”等活動,由各鄉(xiang) 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推薦農(nong) 民演員參加,為(wei) 他們(men) 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湖南省桃源縣九溪漢劇團團長楊萬(wan) 勝——

  “能進城展演比賽,我們(men) 很自豪”

  本報記者 孫 超

  吃過晚飯,楊萬(wan) 勝來到鎮裏的九溪文化宮,組織團員排練。楊萬(wan) 勝是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九溪鎮九溪漢劇團團長,劇團原創的《喜哥和喜》正忙著排練,準備登上第八屆湖南藝術節的舞台。

  “我們(men) 是鄉(xiang) 裏的劇團,能進城展演比賽,我們(men) 很自豪。”楊萬(wan) 勝說,當地流行的漢戲、鷸蚌燈、地花鼓等民間藝術,劇團樣樣都能演。以前,他們(men) 隻在鄉(xiang) 間演出,近年來,進城演出成了常事。

  說起農(nong) 民劇團如何從(cong) 小做大,楊萬(wan) 勝回憶起2017年桃源縣開始舉(ju) 辦的“新桃源 奮鬥美”文化活動月。當時,活動舞台搭在人群聚集的文體(ti) 中心,時間選在10月份,每年演夠30天。不僅(jin) 本地人愛看,周邊群眾(zhong) 也趕來觀演。“政府搭平台、群眾(zhong) 唱主角”的方式,讓大批優(you) 秀團隊與(yu) 作品在集鎮和鄉(xiang) 村湧現。目前,這一活動已成為(wei) 一項品牌文化活動,每年惠及群眾(zhong) 超10萬(wan) 人次。九溪漢劇團也告別了走街串巷的零散演出,依托長期化、正規化的演出平台,逐漸成長為(wei) 當地頗有名氣的農(nong) 民劇團。

  近年來,桃源縣每年投入20多萬(wan) 元邀請民間院團進城展演,並對接上級專(zhuan) 業(ye) 院團開展藝術培訓,為(wei) 民間劇團進城交流創造更多機會(hui) 。多個(ge) 鄉(xiang) 鎮還將文化站的場地免費提供給藝術團排練,協助他們(men) 演出和創作。九溪鎮不僅(jin) 有3000平方米的農(nong) 民文化宮,還有設施齊全的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近年來,在文化部門支持下,楊萬(wan) 勝在長沙、株洲、益陽等地參加了多次文化交流活動。

  讓民間文藝更好走出鄉(xiang) 土,常德市鼎城區也在探索。

  鼎城區建立了支持農(nong) 村文化品牌建設的導向資金,用於(yu) 獎勵、扶持優(you) 秀民間藝術團體(ti) ,還指導組建了以區文化館、區專(zhuan) 業(ye) 劇團為(wei) 主體(ti) ,以優(you) 質民間職業(ye) 劇團為(wei) 骨幹的全區演藝聯盟,開拓市場,打響品牌。與(yu) 此同時,當地還組建了8支文藝輕騎小分隊,深入農(nong) 村舉(ju) 辦音樂(le) 戲曲輔導、理論講座,加強對民間職業(ye) 藝術團體(ti) 的指導。

  鼎城區草坪演藝有限公司負責人楊英和他的藝術團就受惠於(yu) 此。2001年,楊英和妻子一道成立了一家有10餘(yu) 名演員的民間劇團,在草坪鎮及周邊鄉(xiang) 鎮演出。“2007年,區裏的劇團來草坪鎮舉(ju) 辦文化惠民演出,我發現他們(men) 表演的常德絲(si) 弦、常德花鼓戲在村裏特別受歡迎,就到區文化館和區劇團(現更名為(wei) 區花鼓戲保護中心)上門求教。”楊英說,對方對此非常支持,不久後便派出了專(zhuan) 業(ye) 人員前來指導。

  近年來,藝術團的表演場所不斷拓寬。2015年開始,在草坪鎮政府的引導下,草坪鎮的100多家民間文藝院團進行了提質整合,走上了更加正規化、專(zhuan) 業(ye) 化的發展道路。如今,當地的民間文藝團體(ti) 已發展到37個(ge) 劇團、900餘(yu) 名從(cong) 業(ye) 人員,實現“村村有劇團、組組有演員”。

  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東(dong) 營區觀眾(zhong) ——

  “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好戲”

  本報記者 李 蕊

  在墜琴與(yu) 揚琴交織的旋律裏,紅荊呂劇團演員於(yu) 麗(li) 珊輕撩水袖,步履輕盈,精彩表演引來陣陣掌聲。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東(dong) 營區六戶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鎮長司紅芳說:“演出很受歡迎,去年劇團演出130多場,其中進城演了80場。”

  放眼望去,能容納近300人的劇場裏座無虛席。東(dong) 營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翟書(shu) 琴說:“以‘把百姓的舞台交給百姓’為(wei) 主題,‘文化進萬(wan) 家’主題活動每年演出1200多場次,像紅荊呂劇團這樣的莊戶劇團參演占九成以上,且多數演出安排在居民集中的城市社區。”

  以往多在鄉(xiang) 村演出的莊戶劇團,緣何能走上城市舞台?東(dong) 營區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楊奎強介紹,2019年,東(dong) 營區成立呂劇保護傳(chuan) 承發展中心,組建起一支由10人組成的專(zhuan) 業(ye) 隊伍,建立呂劇專(zhuan) 業(ye) 人員包靠莊戶劇團工作機製,定期舉(ju) 辦“呂劇傳(chuan) 承培訓班”“鄉(xiang) 村文化人才專(zhuan) 題培訓班”,聚力打造精品劇目、培養(yang) 戲劇人才、排演經典作品。幾年來,鄉(xiang) 土文藝隊伍由原來的18支迅速發展到160多支,成員也從(cong) 60多人發展到1100多人。

  “活躍群眾(zhong) 文化生活,既要讓群眾(zhong) 唱得好、演得棒,又得讓他們(men) 有舞台、有觀眾(zhong) 。”楊奎強說,“過去是專(zhuan) 業(ye) 演員‘送戲下鄉(xiang) ’,如今也有了莊戶劇團‘送戲進城’。”以“文化樂(le) 萬(wan) 家”為(wei) 主題,東(dong) 營區在城區建設可容納千人的大型劇場,在城市社區配套建設小型劇場、鄰裏劇場,鼓勵鄉(xiang) 土文藝隊伍把家鄉(xiang) 戲演給城市居民看,豐(feng) 富城市文化活動。

  兩(liang) 個(ge) 小時的演出結束後,台下6歲的梁雨桐左手叉腰,右手蹺起手指,模仿演員表演起來。“哢嚓”拍下一張照片,梁雨桐的爺爺說:“孩子很喜歡呂劇,這兩(liang) 年,莊戶劇團經常送來精彩演出,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好戲。”

  紅荊呂劇團團長張海霞說:“政府支持莊戶劇團發展,出台‘手拉手成長計劃’、建起高標準活動場所,並實施每場演出1800元補貼等一係列政策,帶動鄉(xiang) 村文化發展。‘戶戶鑼鼓響,家家把戲唱’,如今,15名劇團成員成了‘鄉(xiang) 土明星’。”楊奎強介紹,去年莊戶劇團的演員們(men) 還邀請了市區的呂劇愛好者隨團觀看戲曲比賽,並多次進行跨省戲曲交流活動。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3日 第 12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